APP下载

波兰民间音乐的瑰宝
——肖邦《玛祖卡舞曲》(Op.7 No.1)解析

2017-09-27张超超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舞曲肖邦乐句

张超超

(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波兰民间音乐的瑰宝
——肖邦《玛祖卡舞曲》(Op.7 No.1)解析

张超超

(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音乐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体裁,该体裁的创作几乎贯穿作曲家的一生,肖邦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进行加工和提炼,创作出极具波兰民族性的玛祖卡舞曲,这些作品像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缩影,在音乐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本文通过对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舞曲(Op.7 No.1)的解析,探寻肖邦音乐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玛祖卡;中古调式;三分性;曲式结构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肖邦(F.F.Chopin,1810-1849)一生专注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体裁形式包括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练习曲、波罗乃兹舞曲、玛祖卡舞曲、圆舞曲、夜曲等,其中玛祖卡舞曲有58首之多(华沙时期17首,巴黎时期41首),是其创作时间跨度最长,数量最多的体裁,足见肖邦对这一体材形式的喜爱。

玛祖卡舞曲(Mazurka)源于波兰民间的三拍子舞曲马祖卡(Mazur)、库亚维亚克(Kujawiak)和奥别列克(Oberek),其最大特点是节奏重音的灵活多变,重音可以放在小节中的任何一拍上,从而使节拍重音与自然重音相互交错,音乐律动灵活且新颖。肖邦创作的玛祖卡舞曲是他最富波兰民族性的体裁,大致由两种类型组成,一类取材波兰民间音调,结构简洁,节奏明朗、轻快,具有很强的民间风俗性;一类则充满着炽热的家国情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曲调细腻、忧郁。他的玛祖卡舞曲结构以三段体和回旋曲式为主。

《玛祖卡舞曲》(Op.7 No.1)创作于1830-1832年,呈献给约翰斯先生,是肖邦玛祖卡作品中流传较广的一首。从整体来看,该作品为A-B-A-C-A的回旋结构,而音乐的次级结构则呈现出以二分性和三分性为主的“天然结构态”。在调式、调性方面,肖邦将中古调式与大小调进行复合,从而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性。

一、整体结构布局

从宏观角度看,该作品为回旋曲式,如下图所示:主部A(1-12)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a1(1-6)旋律由bB调的属音开始,音阶式的上行之后,经过三次反向跳进,终止于bB调的主和弦上;第二乐句a2(7-10)结构较前句有所收缩,由四小节组成;第三乐句a3(11-12)结构紧缩为两小节,后两句同样终止于bB调的主和弦上,第13-24小节为主部的完全重复。

插部B(25-32)由两个4小节的重复型乐句组成,力度变弱,调性在主部的属方向F大调上展开,完全终止于F调的主和弦上。第33-44小节为主部A的原样再现。

插部C(45-52)同样为一个两句体、重复型方整结构的乐段,以pp的力度在f小调上展开。第53-64小节为主部的原样再现。

从整体结构来看,该作品主题比较短小,各部分段落分明,主部与插部间主题性格相似,仅在力度和调性上形成对比,主部在主调上收束,插部在近关系调上收束,各部分间没有连接,全曲的调性布局体现了“主-属-主-下属-主”的功能关系,是典型的单主题的回旋曲式,这种创作手法无疑受到法国古钢琴音乐作曲家库伯兰、拉莫等人的影响。

二、微观结构原则

(1)数列化的三分性结构

玛祖卡舞曲最大的特点是节奏的多变,节奏重拍可以落在任何一拍上,以落在第二拍为多见。该作品主部A(1-12)由两个动机组成,如下图所示,从节奏律动来看,两个动机的节奏型虽略有不同,但其节奏重音均落在第二拍上。

如下图所示,从旋律的走向来看,动机①为bB大调五级音开始的上行音阶,高越至b2音后,再经过动机②反向大跳,从而使主题高低错落有致。根据主题动机的这些特点,可将主部划分为三个乐句。

乐句a1(1-6)由动机①(第1-3小节)和动机②的三次呼应组成,乐句a2(7-10)由动机①(第7-8小节)和动机②的两次呼应组成,乐句a3(11-12)由动机①(第11小节)和动机②的一次呼应组成。如下表所示,三个乐句的小节数分别为6小节、4小节、2小节;动机①在三个乐句中分别占用了3小节、2小节、1小节;动机②在三个乐句中分别出现了3次、2次、1次。

乐句小节数动机①动机②a1(1-6)6小节3小节1+1+1 a2(7-10)4小节2小节1+1 a3(11-12)2小节1小节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三个乐句的小节数(6-4-2)还是动机①在每乐句中占有的小节数(3-2-1),亦或是动机②在每句中出现的次数(3-2-1),均为等差数列,其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足以彰显肖邦在早期创作中对结构驾轻就熟的能力。

(2)呼应的二分性结构

插部B(25-32)由两个四小节的重复型乐句组成,两句的主题除个别节奏型的细微变化之外,旋律基本一样,上句终止于F大调的下属和弦上,下句完全终止于F大调的主和弦上,为典型的上下呼应的二分性结构原则,同样的原则在插部C中也得到了体现。

贾达群教授在其《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将整体性、二分性和三分性结构形态称为音乐中的“天然结构态”,即“音乐的表层形态虽呈现出姿态万千、变化多端的景象,但探究其总体的深层结构却是十分单纯的,它主要表现为在整体性框架下的二分性和三分性结构以及这两者的交混”。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体回旋曲式结构框架下,其次级结构则以二分性和三分性为主。主部欢快、明朗的主题呈现出数列化的三分性结构原则,插部力度变弱,音乐情绪略显暗淡、平和,呈现出上下呼应的二分性结构原则,插部在结构上与主部形成对比。

三、调式调性复合

中古调式曾是欧洲音乐的核心调式,对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巴洛克调性音乐的盛行,调式和声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小调性和声。但在肖邦的诸多作品中,频现中古调式的影子,他的这种尝试使得中古调式得以“回归”,被之后的很多作曲家效仿,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巴托克等人均用中古调式和声写出了很多成功的作品。

该作品主部A的调性建立在bB大调上,和声以该调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为主,主题旋律轻巧、明快,极富歌唱性。但作品第6小节还原E的出现,使大调的色彩发生了变化,这里肖邦无疑使用了bB利底亚(Lydian)调式,还原E为利底亚调式主音上方的增四度音,这一调式特征音与bB大调四级音bE的交替出现,使得作品的民间韵味十足。

第二插部C(45-52)主题像是主部主题的倒影,旋律音调为f和声小调,bB与E形成的下行减五度进行,像是在模仿一位小提琴手的拙劣演奏。伴奏声部为bG-bD的纯五度固定低音进行,bG的出现,使音乐颇具f弗里几亚(Phrygian)调式的特质。

弗里几亚调式的特征音程是主音和上主音之间的小二度,也被称为“弗里几亚二度”,bG的出现使和声色彩变得暗淡、忧郁。在肖邦的很多首玛祖卡舞曲中都用到了“空五度”进行,以模仿民间乐器。这里五度进行的固定低音,像是对民间乐器“都达”的模仿,两声部的结合,使作品极富乡土气息。

肖邦在创作玛祖卡舞曲时,大量挖掘波兰民间音乐素材,将音乐素材中色彩斑斓的中古调式与大小调进行杂糅,从而丰富我们的听觉感官,前述主部A肖邦将自然大调与利底亚调式进行交错,插部C作曲家将和声小调与弗里几亚调式进行交错,极大的拓宽了大小调和声的表现力,使单一的调性和声散发出更加迷人是色彩。中古调式与大小调音阶复合,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通过对玛祖卡舞曲(Op.7 No.1)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肖邦在创作作品时,除了遵循传统的结构模式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前述数列化的三分性结构模式,尽显作曲家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古调式与大小调的杂糅,使得音乐调性交错,和弦色彩别具一格,更加彰显其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气息,他的玛祖卡舞曲像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瑰宝,在音乐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1] 朱敬修.西方音乐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

[2] 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7.

[3] 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7.

猜你喜欢

舞曲肖邦乐句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冬的舞曲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肖邦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