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的“点灯人”

2017-09-26陈文静刘秋泉江新军龚鹏飞

湖南教育·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长文化孩子

陈文静 刘秋泉 江新军 龚鹏飞

张曲火了。

高考前夕,张曲撰写的一副高考励志对联贴在了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门口:“霜刃新磨,亮剑当歌天下白;云峰直上,骋怀不负少年雄。”上联枕戈待旦,意欲一舞剑器动四方;下联登峰骋怀,志在少年雄则国雄。整联大气磅礴,节奏明快,被评者誉为佳构。这副高考对联一下子让张曲老师“霸气侧漏”,大家纷纷打听作者是谁。

可张曲身边的人对此却并不觉得意外———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校长邓智刚说,张曲老师不但是“长沙市优秀班主任”,也是令人尊敬的老师,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情怀,十年如一日,带领学生行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景里,自觉成为了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点灯人”。

她的学生说起张曲老师更为自豪:“你们都知道《中国诗词大会》吧,张曲老师也是我们心中的‘诗词女神,她不仅教我们鉴赏,还会带领我们创作诗词呢!”

这个让校长点赞、让学生自豪的“诗词女神”到底有何魔力?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进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采访了这位用教育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珠的普通老师。

厚积薄发———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气息之美

张曲的家乡在长沙县果园镇,这里也是田汉的故乡。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田汉诗社”。

时值暑假,张曲前脚刚踏进家门,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就跟了进来,递给张曲一叠宣纸,兴冲冲地说:“曲姑娘,我写了几首诗,你帮我看看。”这位老人是“田汉诗社”的罗建爹,诗社的新刊马上要付梓了,他特地拿给张曲“掌掌眼”。

一名年纪轻轻的小女子,爱好居然和“老夫子”相同?见到记者有疑问,张曲说,她与诗词曲赋这些传统文化结缘,其实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开出的素质之花:中学时代,为了应对考试,她经常背诵诗词曲赋,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更是如痴如醉,最喜歡和同学玩的游戏也是古诗词接龙,每次都能拔得头筹。渐渐地,她对蕴含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因子的诗词曲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9年大学毕业前夕,她用古诗词为每个同学写了一份毕业赠言。初试牛刀的她,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被分配到长沙县第六中学后,张曲在备课本的扉页写下了“桃李春风新作伴,蒹葭秋水旧时朋”的诗句,借此表达要把自己一身所学倾注给每一个孩子的心愿。这,也正是她向往的快意幸福人生!

可令张曲没有想到的是,初为人师的兴奋不久就被接踵而至的烦恼涤荡得一干二净。教学没经验,考试连连失利;带班不顺手,按下葫芦浮起瓢……张曲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名救火队员,哪里有火情就扑向哪里,一点也没有蒹葭秋水、桃李春风的感觉。一个学年结束,同事们跟着学生一起升入了高二,而她却继续留在了高一。

正当张曲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她心里掀起了一场大波澜———

一天,上课的张曲看到一名学生心不在焉地在书本上画着什么。张曲正准备狠狠教训他一顿,却看到学生书本上赫然写着:“照本宣科,不如回家带孩子去吧!”瞬间,张曲犹如被一记鞭子狠狠抽中,痛彻心扉。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伤心之余,张曲开始思考,“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艺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注重讲和练,纵使自己有十八般武艺,也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一个偶然的机会,网络上叶嘉莹的一次关于“诗教”的演讲让张曲醍醐灌顶:“如果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之美、文化气息之美比作一股股潺潺而来的温和清泉,唯有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它才能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教学才会进入活泼生动、出神入化的境界。”就像大海里迷航的船只,张曲一下子找到了方向。

张曲知道,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自己先得引来源头活水。她给自己制订了学习方案,日读《论语》、诗词等经典,夜啃中外名作、教育专著,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读、思、录。在数万字的读书笔记中,张曲用一首《浣溪沙》写下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读到晴窗日渐斜,红蕖留梦染烟霞。迦陵频唤浣溪沙。

稚子蓬头浑不识,世间青睐有谁加?平生堪慰此为奢。

苦练内功,让张曲有了更高的平台。2005年8月,经过公开选拔、层层考核,张曲进入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如果说叶嘉莹先生是我立志于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精神导师,那么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则是我耕耘播种的实践园地。”回想起刚进学校的那段日子,张曲说,“在与同事的思想碰撞中,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慢慢悟到了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书,教育是生命的丰富而不是枯竭,是情感的充盈而不是凝滞。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的触角更敏锐地与时代结合?”正当张曲冥思苦想之际,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举国悲痛。“一定要唤醒孩子们的悲天悯人之心、家国天下之志!”带着这样的想法,张曲连夜把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全部收集起来,一大早就贴满了教室的走廊。看着满墙的关于地震的新闻,学生们被震撼了。大家聚在一起热切地讨论着,纷纷表示“要做点什么”。

张曲花了整整一天,把中国古代有关悲天悯人、家国情怀的诗句与汶川地震的救灾情况结合起来,整合成一套阅读材料,给班上的学生每人打印了一份。

第二天,张曲刚进校园,就被几个不认识的学生拦住了:“张老师,你们班上的关于汶川地震的阅读材料,可以给我们一份吗?我们也想看看!”

张曲一边走一边想,何不把阅读和推广传统文化做成一个公益活动呢?来到办公室,她把阅读材料多复印了几十份,以供有需求的学生阅读。

此后,一遇到热点事件,张曲“如法炮制”,学生如饮甘泉。看到孩子们如饥似渴的眼神,张曲暗暗定下了目标:把阅读材料定名为《青春悦读》,每周三定时出刊;内容从时代热点到文化经典,贯穿德育与智育,兼顾阅读与写作。

2013级学生辜悦敏说:“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让人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了。如果说我的少女时代之初是一片混沌的话,老师就是带我走出蒙昧的一盏灯。”

《青春悦读》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始终有一个主心骨,那就是站在育人的高度,承载起复兴和扶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正因为如此,《青春悦读》的“经典有声”和“诗词有韵”两个栏目成为了学生的最爱。

9年300多份阅读周刊近500万字,见证了“悦读”从一份班刊发展成一项阅读公益活动的过程。从张曲任教的两个班推广到全年级的15个班,再推广到全校,甚至推广到麓山慈利校区和其他兄弟学校,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家长从中受益。张曲把这项活动称为“青春作伴好读书”,并撰联:“青春作伴好读书,濡墨沁园,文思自是如泉涌;赤子相期当起舞,试锋云汉,锦缎初裁逐梦飞。”

伴随着“青春作伴好读书”公益活动,张曲还开辟了一块写诗的园地“麓山诗行”。

“其实,‘麓山诗行就是一块黑板。”张曲笑着告诉记者,“这是自己无心插柳的作品。”一天,张曲看到教室里有一块闲置很久的黑板,心血来潮就把它擦干净,抄上一首自己写的诗歌,并用彩色粉笔给它拟了个刊名———“麓山诗行”。没想到这块小黑板成为了师生诗歌接龙的大秀场。

慢慢地,学生的诗作越来越多,一块小小的黑板容纳不了了。

一天下午,一个不认识的学生在教室的走廊上递给张曲一张纸,羞涩地说:“张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写诗,请您帮我点评。”张曲把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一首诗歌《佳人佳人》:“窗边有佳人,青丝映雪痕。朱襟犹芳绽,巧目似井深。”

这个学生的举动让张曲有了新的想法:何不开辟一个新的园地,让这些有创作欲望的学生一展才华?经过深思熟虑,张曲每个月定期收集学生创作的诗词作品,以《青青园中葵》为名编印成册,并附上自己的点评,让学生们传阅。

“张老师编辑的《青春悦读》和《青青园中葵》阅读周刊,是我高考后唯一带回家的纸质资料。”去年毕业的学生刘浪说,“我很感激张曲老师,她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引导我们怎样做才叫知行合一。”

厚积才能薄发。张曲知道,只有不断向下沉潜,才会有更多向上的力量。于是,她加入了岳麓区诗词协会、长沙市楹联协会、长沙市李剑玲德育名师工作室,她始终在吸纳新知;她组建了麓山教师“悦读吧”微信群,带领全校语文教师系统开发高中《青春悦读》校本教材,开展“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她始终在聚合能量,释放光热。

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一群语文人的集思广益,张曲通过“青春作伴好读书”公益活动,让教育有了诗意,也让更多的学生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气息之美。

不拘一格———打造传统文化教学的宽广平台

去年12月,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举行了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张曲讲授的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顶峰中的顶峰”的美誉。作为传统诗词教学中的名篇、美篇,要上好它,难度不小。

“经过一番思考,我做了一些新尝试,就是从品悟生活、体察万物入手。”张曲说,“只有最接地气的事例、最切自身的感悟,才能帮助学生冲破与诗歌的隔阂,达到‘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的目的。”

如何初步感知“月”这一意象?张曲联系起了学校所在地“望月湖”。她问学生:“当你写下这三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有月亮吗?”

学生心头一颤,是啊,最熟悉的地方往往看不到风景,习惯了望月湖的拥堵、繁忙,几乎都忽略了那轮明月。

“相信给‘望月湖命名的人,一定是一个心中有诗意的人。昔人已乘明月去,此处空余望月湖。明月一去不复返,望湖千载空虚虚。月亮到哪里去了?你是否还记得那天下了考,来上晚自習,从走廊望去,云轻天淡,明月初上?那不正是我们诗歌鉴赏题‘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的意境吗?这时,你再看那岳麓山恬静秀美、烟霭淡退,不正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吗?”

四时明月不相同。庄子也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张曲就是这样,从形象到意象再到意境,一切植根于对生活的体悟、对万物的体察。她对学生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望月湖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望月湖”。

这样的一节课,G1503班班长危紫耀至今仍记忆犹新。

他说:“《春江花月夜》中表达的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们来说,理解起来难免会有困难。恰在此时,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的一首《题小苑桃花》:偏爱庭前一树花,晨昏迎迓满枝桠。洗妆不褪胭脂色,扫鬓还嫌粉黛华。但把香魂留锦扇,何妨素履度渔槎。我知岁岁君为信,须趁春风多折些。对于年年开放的桃花,张老师的诗句中有无法掩饰的喜爱,尾联‘我知岁岁君为信,须趁春风多折些,道出了桃花年年盛开的景象,又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通过张老师‘岁岁为信,依时开放的描写,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体会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蕴含的哲理———原来,人生是短暂的,但自然界中有些东西却是相对永恒的,如江月,如桃花。”

但张曲并没有止步于课堂。除了在《青春悦读》周刊推出“迦陵论诗”“为你读诗”“诗词擂台”等系列拓展知识,在校园艺术节中,她又带领学生推出了大型诗舞剧《春江花月夜》。它脱胎于同名诗歌,又荟萃课内外数十首诗词。学生写剧编舞,诗剑合璧。师生同台,以独诵、齐诵、对白等方式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古典剧,惊艳全场!在台下观看的师生们啧啧称赞:“原来诗词可以这样读!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我在诗词教学当中,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词发展史、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粹以外,更注重让他们体会中国诗词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张曲由衷地说。

诗词这样教,其他如文、赋、曲、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怎么教?张曲恪守“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平台”这一原则,始终不忘挖掘蕴藏其中的文化精髓。比如,《离骚》《登高》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暝》《归园田居》蕴含着的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反映的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劝学》《师说》阐释的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陈情表》《项脊轩志》所表现的我们这个民族对亲情、爱情的珍视……她要让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吮吸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霖,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为其精神奠基。

2013级学生禹逸雄回忆,“张老师带我们学文言文,并不局限于教材,至今我还记得《古文观止》中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名作,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我虽就读工科院校,但对于文学尤其是蕴含着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仍然十分热爱,我想这是张老师带给我的深远影响。”

“好的课堂,既要继承‘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传统理念,又要充满思辨意味和现代气息,而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MIFE教育理念则将这几者融会贯通。”张曲认为。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MIFE高效课堂即“迈孚”,其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核心知识点制作教学微视频,实现先学后教(展示、交流、释疑),充分发挥单元组及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展示、交流、释疑的效能,推进教学一体化、学科特色化,最大程度地实现慕课与翻转课堂、EEPO有效教育的整合。

张曲是一个善于“迈孚”的高手。越是古典的,也就越是现代的;越是现实的,也就越是高古的。作文教学上,她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的优势很自然地展现出来了:不避热点,不走偏锋,大气敞亮。

今年5月上旬,一名中国留学生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辱华”争议。该女生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中谈到,美国的空气甜美清新,在中国需要每天戴着口罩出行。批评者认为,她最根本的错误是利用两国的信息差,故意迎合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肆意夸大并歪曲了事实。张曲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如何面向未来,吸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豁然开朗了。

张曲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论语》中最温暖最生动的一幕:“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于是,她把体验式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周末,她领着学生们去岳麓山探春,去桃子湖赏荷,在望月湖话月,游橘子洲,访岳麓书院、贾谊故居,登天心古阁、杜甫江阁,近距离感受湖湘文化,让每一届学生都留下一个令他们难忘的生命四季。

难能可贵的是,每次这样的活动都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而是语文课堂的精彩延伸。

拿“望月湖话月”为例,活动的主题是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中秋”的文化内涵,使學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活动的前半部分,张曲巧妙地将与中秋节有关的内容,如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半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句接龙比拼,要求从“江、花、月、夜”中任选一个意象,看哪个组接龙诗句最多……

这样的课堂延伸,就像一个火把,点燃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对于张曲的语文课,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向雄海给予了高度赞赏。

他说,一个人的精神涵养,比分数更重要,盯着分数抓分数是没有出息的,也抓不上去。爱读书、会写诗的老师培养的学生,素养一定会高一些。事实上,张曲班上的学生成绩一直处在全年级前列。她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思考多、眼光高、格局大,致力于点燃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她一直在做这件事。之所以孩子们那么喜欢她的语文课,毕业了的学生对她的课仍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对学生的全人生都是一种滋养。

于是,有学生这样写道———

“曲姐带我们去沿江风光带、登杜甫江阁,近距离接触湖湘文化,去感受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迈,去感受杜甫‘心忧天下的情怀。这些比字词、标点更重要。在高三这样分秒必争、视成绩重于一切的阶段,她的可贵在于,‘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带给我们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浸润有方———用传统文化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宋人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很有可能是一句茶余饭后的玩笑话,当不得真。但是,在张曲的实践里,用经典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管理班级,确有屡试不爽的效果。

从2008年开始,张曲任教语文的2个班级,有一个铁定的18:40-19:00的晚读时间,其中一个月的晚读内容是《论语》。起初,张曲带领学生跟着配乐朗诵,后来手机下载了《论语》APP,不仅有配乐,而且朗读更标准。学生跟读一到两遍后,再结合注释理解。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普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果总是凭空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心生抵触。《论语》中的很多观点恰巧能够解决这样的难题。”张曲深有感触地说。

G1504班学生文安卓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高二开学不久,他和两位同学午休时去操场踢足球,被值周班同学登记并扣了班分。曲姐知道这件事后,没有暴风骤雨,而是用孔子的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告诉他们,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纵的人则容易犯错。所以,只有时刻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才能减少犯错。谈话后,曲姐要求他们或围绕孔子的话、或围绕振兴中国足球写一篇文章。以前犯了错,老师让写的是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现在曲姐却让他们写感想类文章,写着写着对错误的认识就深刻了。他写的是《振兴中华足球,唯我4班男儿》,还有一位同学写的是《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当我们向张曲求证这件事时,她给我们道出了这样处理的依据———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借鉴到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上,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宽厚,就会获得学生的拥护;对学生讲诚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勤于管理,机敏处事,就会取得成功。宽、信、敏、公这四个字,一直是她当班主任的准则。

而准则之上的,是建设班级文化。

张曲至今还记得G1302班高三开学的日子。那天,学生将在下午3点来报到。张曲是在上午7点40分赶到教室的,因为有十来名同学就住在学校周边,她要召集他们先给教室来一个大扫除。张曲特意穿上班服,一则便于劳动,二则宣扬二班文化。在大扫除的过程中,张曲拍摄了几张劳动场面的照片并配上“吃苦是乐,吃亏是福。我为二班添光彩,我为高考扬风帆”的文字,上传到班级家长微信群。家长微信群马上有了反应,周边的学生都赶过来了。足足三个小时的大扫除,让整个教室焕然一新。

这一天也是张曲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家庭聚会的日子。中午12点,当张曲满身大汗走进家门时,张曲的爱人半开玩笑半批评地跟朋友们说:“你看她就是个工作狂。”张曲笑着说:“我是真把我的班级当成作品,所以才乐此不疲。”

产品、作品,一字之差。在唯升学率是瞻的高考现状下,在现代化的流水作业线上,制造产品易,创造作品难。

“教育是人的学问。你把班级和学生当成作品,必然赋予它们以生命拔节的内涵。内涵的真谛又是什么?”

“真谛就是建设班级文化。”

建设怎样的班级文化?这是张曲每接手一个新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于是,语出《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了G1302班的班训,意为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作为新组建的理科实验班,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张曲就以“理实”为主题,让学生对班级文化内涵展开思考与探究。

学生蔡佳雯这样解读:“理实”二字,有“理”才会有“实”———进入“理”的境界才可以收获胜利的果实;有“实”才能达“理”———拥有“实”的内涵才可以参悟人生之理。身在“理实”,愿有朝一日,能在理想之境亲手摘取丰硕的果实。

张曲在班上喟然叹曰:“吾与佳雯也!深得我心,深中我意。理想、理性、真理、哲理,这正是我们头顶绚烂的星空;踏实、扎实、果实、真实,这正是我们脚下坚实的大地。”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与严修先生在1920年代共同制定的南开校训。张曲拿来作为G1504班的班训,是要引导孩子们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不仅追求成绩,更应该成为一个有胸怀、精神和勇气的人;不仅关注自身小得失、“麓山”小环境、湖南小气候,更要感知家国天下。

在张曲看来,用优秀传统文化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不是抽象的存在,而要真实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要深入解读学生的人生困惑。

当学生问张曲“雷锋精神和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时,她说,雷锋精神脱胎于传统文化。“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精进、忘我、谦虚,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正是《弟子规》所讲的“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于是,“日行一善”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水龙头忘关了,你去关一下;黑板忘擦了,你去擦干净;路上有纸屑,你去捡起来;公交车上有老人,你主动让座……只要你有心,到处都能成全你“日行一善”。

少男少女的爱情懵懂,张曲从不谈虎色变。她会告诉学生———爱情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萌动,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赤诚,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期盼……

“我们总希望在学生心里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大自然是美好的,教学生去领略;社会是美好的,教学生去热爱。而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事物,何不坦然地通过欣赏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爱情美,让他们感受爱情的美好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恋人与同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去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张曲在《当爱情成为一门必修课》里这样写道。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的确,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的,因为这是人的一生中直抵内心柔软处的最深刻的亲情。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孝”的种子?

张曲清楚地记得一位学生的请求。

那是在家长会前夕的座位调整。按照惯例,来开会的家长都会坐在自己子女的座位上。一个男孩找到张曲,坚决要求换一个座位。

张曲很不解:“你的位置很不错,周围的同学都可以在学习上帮助你呀!”

“老师,正因为我周围的同学成绩好我才要换座位。开会的时候,家长们肯定会交流情况,我的学习和表现那么差,要是别人问起,妈妈一定会觉得羞愧的……”

为了不让母亲感到羞愧,这个平时看似大大咧咧的男孩居然要求一个人坐到最后一排去。因為他只有坐在最后一排,开家长会的时候母亲才会坐最后一排,那样谁也不会认识他的母亲,谁也不会勾起这位母亲的心病了!

张曲的心刹那间被触动了。她自以为是懂这些孩子的,而她自以为完美的安排竟抵不过一个孩子最朴素的请求:别让母亲感到羞愧。

就是这个男孩的母亲,曾经多次给张曲打电话,因为儿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多次违纪。电话里,孩子母亲总是满怀歉意,言语里充满了焦灼与困惑。“我不知道该怎么爱孩子。”她总是重复这一句。平心而论,她为儿子已经付出够多了。即使远在西藏工作,她也会频繁地给儿子打电话。而电话的内容不过是:还好吗?要听话啊!

张曲满足了这个孩子的请求。家长会上,结束西藏工作的孩子母亲坐在最后一排,始终低着头。在一串长长的表扬名单后,孩子母亲突然抬起了头,因为她听到了一个最熟悉的名字———那一刻,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我为什么要满足这个孩子的要求并表扬他呢,因为我想成全他的朴素的愿望———别让母亲感到羞愧。也许,正是这个朴素的愿望,如同一根沉默已久的火柴,忽然划破母子俩心灵的夜空,照亮两代人的心灵世界。知道了感恩,还怕他不砥砺前行吗?”

“少年从不等风来,一段拿云倚梦裁。踏浪倏而歌北海,披襟快意笑兰台。安知大道藏艰阻?为访伊人漫溯洄。十载饮冰犹热血,休教羽翼折苍苔。”这是张曲为一个迷途的少年写下的《致少年》。张曲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自我成长只能在他的身心内部发生,幸福或痛苦的遭遇只能由他去体会和承担,道路和方向最终要靠他自己去寻找。教育工作者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教训他、修正他,而是为孩子的自我培育与自我实现提供一颗诚挚而饱满的爱心和一方善意的、关怀的土壤。

一名学生在毕业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作为老师,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是她身体力行的。高三的生活是紧张的,幸而有她,我们才不至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幸而有她,我们才更清楚我们首先是这个社会的一员、这个国家的公民,然后才是一名高三的学子。”

这就是张曲希望中的学生———无论成绩如何,无论智商高低,都能自信自强,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高而言之,对社会有益;中而言之,对社会有用;低而言之,对社会无害。

这也是张曲希望中的自己———高而言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中而言之,让学生认知她的价值;低而言之,让学生不埋怨她。

而这种文化引领的最大好处就是高屋建瓴,先发制人,帮助班主任从琐屑重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去思考班级发展的大问题、学生成长的新问题。

积微成著———让传统文化发挥“圈粉”的魅力

钱锺书在《围城》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当张曲把这个问题发到家长微信群,群里沸腾了:“我孩子肯定是先挑最好的吃,我则希望他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家长的希望和孩子的选择产生了矛盾,这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的令人头疼的代沟。”

家长的诉说,使张曲感觉到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与家长在价值观和行事风格上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代沟:父母都希望孩子循规蹈矩,这也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最高要求。当孩子与父母的预设有偏差,父母就着急了,就认为孩子叛逆了。孩子则认为父母啰嗦,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问题少年越来越多。

怎么办?张曲先是给孩子的父母讲道理。她给家长们讲庄子《逍遥游》里面的故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是不是可以用宋人和越人来比喻家长和孩子呢?确实,学生们的表现就像越人不喜欢宋人的帽子一样。

“我们班上60人,其中40多人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早晚接送,百般督促,不可谓不尽心尽力。但我们如何引导家长以科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却大有文章可做。”张曲用心经营她的家长微信群,她要打造一个学习型家长群。她关注了《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思想教育网》《悦读馆》《思想聚焦》《大家》等微信公众号,每天会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识见或是热点的教育话题进行链接,转发至家长微信群。如,针对学生智能手机滥用问题,转发了《纽约大学教授:为什么我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科技产品》;针对家庭教育父亲影响力下降问题,转发了《孙云晓:8个故事告诉你,好父亲是怎样炼成的》;针对寄宿生父母与老师责权不均的问题,转发了《朱永新: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很多父母没有想清楚》;针对父母与孩子的代沟问题,转发了《“我是为你好”毁了多少孩子》,等等。这些好文一经转发就引起家长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自觉将自己和孩子置身于整个时代的教育背景中,思考自己的定位、方向、方法。

一位家长对记者说:“我们除了关心孩子外,实际上已经迷失了自己。我们会关心孩子吃什么东西,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名次,甚至会观察孩子的表情来决定要对孩子说什么话。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张好的地图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位置。而张曲老师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构筑的家长微信群,就是一张好的人生地图。”

所以,一些迷茫的家长在张曲那里总能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周同学是华容人,父母在广东打工,爷爷奶奶在长沙陪读。爷爷奶奶当然只关心孙子的生活起居,远在南方的父母每次打电话给儿子或张曲老师时,关心的都是他的成绩,并且对于他成绩的起落十分在意。而张曲总是给他们讲孩子在学校的表現,他憨厚老实,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每次检查完卫生后,对没有到位的,他都要自己打扫一遍。她要周同学的父母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要只抓住成绩不放。随着沟通的深入,周同学感受到父母的变化:对自己一两次成绩的起落表现得很淡定,越来越关心自己心理的变化,有时候还会追问学校发生的趣事,一起平等探讨某个问题。

家长微信群充满了文化味,因而也充满了吸引力,不少家长被张曲“圈粉”。在年级组家长群,龙芷兰的家长写了副对联为高考加油,其中嵌入了女儿的名字,禹顺尧的家长第一个喝彩。张曲一时兴起,巧妙地把两个孩子的名字都嵌了进去:“润芷滋兰,楚韵流芳滋大麓;尧风舜雨,雄才竞秀柱长天。”当鉴鲡和关子俊的家长点赞的时候,张曲又把他们孩子的名字也写成了一副对联:“探骊(鲡)学海潜而跃,驰骏(俊)学海度若飞。”还有很多同学的名字都被她镶嵌在一副副对联中,一方面,给孩子励志加油,另一方面,拉近与家长的距离。

张曲还把自己写的文章《与孩子一同成长———观‘走过青春的叛逆有感》发到了家长微信群。“对孩子,是蹲下来看,而不是俯视;是站在未来的某个点看,而不是固守目前的位置。”她在文章中呼吁,“在教育这一块,父母、老师也不过是慢慢成长的孩子。那么,让我们以一种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吧。”

“张曲老师一直在带动我们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学生王冰心的母亲王灵芝说,对于她而言,家长微信群就像一根纽带,让越来越多的家长集体行走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道路上。王灵芝通过看家长微信群,看张曲老师发的朋友圈,对张曲老师特别佩服。“她真的是一个才女,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间都有古典文化范。”每天吃完晚饭后,她都要把张曲写的诗和对联念给女儿听,把张曲转发在家长微信群里的文章讲给女儿听。有时候,她心血来潮,会在周末提议家里来场张曲老师文章专场朗诵会,不仅自己朗诵,也要女儿朗诵。

张曲还经常进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商讨一些问题。夜幕降临,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响过后,一袭旗袍的张曲出现在一个网瘾学生的家里。“他小时候很聪明,小学考試总是双百分呢!现在他成天沉迷于游戏,怎么办啊?”孩子母亲的眼中充满无奈。张曲与她探讨解决的办法。“不能让他玩那种时间越长、积分越多、级别越高的游戏,要采用循序渐进的网瘾戒除方式。”家长赞同张曲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张曲再一次出现在孩子家里的时候,孩子父母在吵架。张曲平心静气地进行调解:“现在的问题不是追究谁的过失,而是平息争执,求同存异,让孩子摆脱网瘾。”她建议,做父亲的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这样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有时也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网络游戏,在玩中融洽感情,增强发言权。做母亲的在为孩子做好后勤服务的同时,不要老是念叨孩子的错误,在孩子面前流露愁苦哀怨,可以用书信跟孩子交流……这样的家访,张曲都是苦口婆心,她需要找到孩子的最佳同盟军,她的愿望实现了。

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一张育人网,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这张网,张曲觉得这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除了在家长微信群,她还在学校的公众号、学校的德育公众号等推出系列育人文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年3月,张曲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三湘都市报》《湖南工人报》《湖南都市频道》等传统媒体,红网、华声在线等新媒体纷纷报道了张曲的事迹,江西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邀请她去做传统文化的节目。8月,张曲又进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7寻找最美教师”候选名单。湖南有个“诗词女神”老师,在三湘大地道路以传。张曲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从她的事迹中得到启迪,很多的社会人士希望与她沟通交流。一个因为家庭贫困在高二就辍学的农村青年很想参加高考,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张曲的事迹后,冒昧地给她写了封长长的信。张曲回信鼓励他,还把自编的《青春悦读》周刊寄给他,给他指点语文方面的迷津,并联系其他学科教师一起给他提供帮助。

都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温文尔雅、娴静脱俗的张曲,同事喜欢,学生喜欢,家长喜欢,社会人士喜欢。喜欢的背后,彰显的是她作为人民教师闻鸡起舞、身体力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圈粉”家长、辐射社会的高远情怀与责任担当!让我们衷心地为她点赞!

猜你喜欢

家长文化孩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长错了
谁远谁近?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