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7-09-26刘英博

祖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意识形态人才培养

刘英博

摘要:自1984年至今,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范围基本覆盖全国,且形成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完备的培养体系,但人才培养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一系列有害思潮,利用国家进入转型期而引发的社会短暂震荡,通过隐蔽的方式和手段,企图否定我党执政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缺乏敏感的认识和应对的能力,甚至很多本专业课教师对有害思潮也缺乏足够清醒的认知。因此,对于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必须要进行反思。

关键词: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门极具特色的学科,其在本专业人才培养和其他专业的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一些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隐形问题逐渐凸显,某些有害社会思潮利用大学生思想容易波动、认知不足和分辨能力差等特点,侵入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的建设和发展不足,从人才培养到教师队伍建设,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为谁培养”是该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调整培养人才的目的

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的培养目标则为“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硕士阶段的培养目标为“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博士阶段则为“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主要培养目标在于为学校提供教学和科研人才,专业的社会适用面比较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专业人才的入口和出口。

对于主流思想的认识和把握,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外环境是不容盲目乐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应该有很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要凝聚人心、能积蓄力量,仅仅靠从事宣传、党建工作的干部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流向是应当充实到各行各业,包括民办企业、民营机构,在其中进行主流思想传播和宣传、对社会思潮的应对与研判,同时承担舆情分析、民意反馈和社会沟通的重要责任。

(二)突出培养人才的政治性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不是出自主观随意性,而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①对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如何研究并如何体现政治性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这种争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上也从未停止。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无畏的牺牲,感染带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活动,这也说明,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党工作的强项。但这一强项在“文革”时期却被提升到了极端“政治化”的层面——妄图将一切学科教学都打上政治的烙印,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路线的偏离和声誉的破坏。

面对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部分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洗脑”等同——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陷入了“去政治化”的倾向,认为社会科学就是纯粹的社会科学,而意识形态就是纯粹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是不相容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中引进“价值中立”的分析方法,忽视了该专业设立的基本目的和要求,直接成为当前诸多反社会主义思潮得以泛滥的重要诱因。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經济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浴血斗争换来的救国救亡之路,既不是资本主义给的,更不是经过所谓社会进化得来的,一切偏离这一基础而进行的“研究”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具有明显阶级倾向性,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关乎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方向性的学科。“丧失政治导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方向必然会变得模糊而盲目。”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领域,就必须要坚持政治性的特点不动摇,实现科学发展为国家政治大局服务。

(三)坚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性

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到底要培养哪些专业特质,一直是该专业培养方向比较混淆的一点。正如很多学校针对这一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千差万别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应该当侧重哪个方面,专业设定思路并不统一,例如师范类院校,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初高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较为侧重,思想政治教育有转向教育学的趋势;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有些学校在专业课开设上出现了替代和整合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领域涉及到的其他社会科学,直接用伦理学、法学概论、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性学科替代,导致各专业课老师在上课时各说各话,冲淡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设定的课程宗旨,将其变为诸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大杂烩。在人才的高层次培养上,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经过四年本科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反倒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优势何在,因此在考研时大多转向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关联学科,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浇了别人的地,旱了自己的田”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深入培养乏力。

诚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向和其他社会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做为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学科,更应当体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结合,所涉及的其他基础学科都要为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导服务,同时,思想政治教学不能成为自说自话的封闭臆想,其科学性要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所以,综其实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比较其他学科更具有复杂性。

二、明确“由谁培养”是该专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组建要求endprint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其他专业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经验积累发展为科学体系的学科。我党在斗争中所形成的实践经验堪称经典,但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限制,未能及时将其发展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导致其被标记为政治运动服务的意识形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发挥的能动性和指导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被广泛证明,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之间,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普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集中于本专业的一般性研究当中,专业视域的拓展与其他学科的交接,都是为了在本学科领域的纵深发展,并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运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视域集中在整个思想领域,“为何研究、为谁研究”是专业研究的出发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研究视域上更加广阔。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学科定位上,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依托与指导的关系。依托其他学科的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上专业性的必经之路,正是基于其他学科对专业领域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探讨,避免走上完全“政治化”的道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研究方向上,有着对其他学科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对自身缺陷的完善和进化行为的分析,以及从苏联共产党失去政权中汲取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是绝不会允许自己培养的学术人才站在我党执政的对立面的。

所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应当从从其他学科中遴选,但遴选的标准绝不能局限于学术能力,更要关注政治素养和思想导向,这对于全方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是有裨益的。

(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

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在政治性和科学性上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对要肩负历史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而言,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素质是必须。

首先,坚定的政治性。要明白“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本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然而就是这种最基本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队伍当中确有一部分人喜欢用“拒绝洗脑”、“探究历史真相”、“扩大研究视野”等这样具有掩护性、欺骗性的词语来粉饰自己的观点,这给学生造成了追求“真相”还是坚持“路线”的混淆。真相不是不能追求,但是对真相的判定是依靠证据的真实和角度的正确,如何认定证据的真伪和判定切入角度都是棘手的问题。同时要认清,在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上,世界上目前还不可能出现通行的真理,因为不同的国家都要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构建自己的理论,正如美国在全世界内倡导“美国优先”的道理一样。

其次,明确的问题意识。对于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来说,其研究对象绝不应仅集中在其原有研究领域中,而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紧密相连。沈壮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曾发布调查报告,依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 年博士生招生目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近70个博士培养点中,至少有20个研究方向明显地跨出学科边界。③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研究不能仅仅研究思想教育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能做解释经典的注释研究,而是必须要和社会发展相连,要有问题意识,要为了应对影响社会安定、威胁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基础的各种反动思潮,而这些思潮的起源往往是来自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

最后,高尚的人格魅力。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精神的传递,是本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书本是死的,知识是冷的,但是榜样是鲜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将焦裕禄同志树立为自己从政的榜样一样,好的专业课教师其本身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投身枯燥乏味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教师在思想领域的再培训和教育,同时通过团队教学、教研室集体备课和课题申报等途径,鼓励并促使新进教师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思想政治专业紧密相连,将思想政治专业的科学性、系统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明确“如何培养”人才是本专业的现实问题

(一)人才培养层次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关系到我国未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关系到实现国家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在学科设计和理论结构的建设上面,不可能短时间内将学生塑造成为理想高远的建设者,因此,无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本专业而必修思想政治公共课的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阶段性。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应当更重视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注重阶段性、过程性和层次性的结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正确认识学科的层次性并培养使命感,是产生学习热情的原始动力,此时更适合感性的、榜样性的带动教育;在进入到理性阶段之后,应当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指导,特别是加强对于不同思维模式的认识和批判,训练应对的方式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效果的重要内容。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有力的学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最需要增加实践教育的,无论是在增加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多元融合、增进社会成员互信和培养学生价值认同等环节,都需要思想的改造发挥作用。可本专业的学生学生经历四年系统学习,在校期间经历的活动无数,却没有一项活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独有并能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在思政公共课上,思想政治教师为了博眼球、抬起头,不得不穿龙袍、玩直播……,用尽了所有的流行方法,但课堂效果到底能不能持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偏差。

“五四运动”让青年学生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等上历史舞台,在工厂、农村、田间、地头进行的演讲和宣传,最终促成了全民族爱国运动的爆发;反观今日,基督教传教都已经走进校园,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还仅仅停留于课堂,问题是明显的。当然,也有很多学生能记住大学的思政课老师,这既是幸运,也是一种悲哀;幸运的是思政课能够发挥一点作用,而悲哀之处则是学生仅仅爱上了老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爱上这门学科,这是学科后继乏力的表现。因此,寻找到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充分实践,以实践拓展教学的方式,是刻不容缓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结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者,肩负着与其他专业并不相同的历史使命,在整个国家的教育环节,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最基础的责任。何谓立命、何谓太平,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根国家建设、服从国家大局的立心的绝学——以这种对国家、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建设这一学科,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历史使命。

注释:

①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第10页。

②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第12页。

③张艳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反思》,《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第9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意识形态人才培养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