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林黛玉性格及艺术形象原型

2017-09-26黄熙景

祖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香玉曹雪芹林黛玉

黄熙景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中人物“浩浩荡荡,如过江之鲫,而形态各异。”不少红学家对其中人物已撰文评析。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后,将就小说核心人物林黛玉这一经典形象评析:分析其性格特征中孤独感、死亡意识、诗人气质等要素,探讨其艺术形象原型,为后续学者进行此任务研究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形象研究,红学家已展开较充分探析,确定了其性格中、孤独感、诗人气质等要素。其形象构造学界主流认为是利用晚明才女冯小青,朱楚生,叶小鸾素材,但在进行其形象探源时较少学者考虑曹雪芹自身人格精神及人生经历映射在林黛玉上这一角度本文在参考有关著作后从曹雪芹角度切入,分析林黛玉性格和形象。

一、林黛玉性格分析

(一)孤独感: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特点是孤独感。此孤独感形成源于特殊的人生栖居经历: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红楼梦三十五回通过“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一面想,一面走。①”这段黛玉心理独白显示其内心深处的孤独苦寂,此外,《问菊》一诗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可见黛玉如秋菊遗世独立的性格,以及内心知音难觅的孤独。

(二)死亡意识:《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描写了多位佳人的香消玉殒。但书中不是每个人物都对死亡有领会的:黛玉是真正对死亡有所领会的重要人物之一。黛玉死亡意识首先与经历有关:体弱多病使她身体遭受痛苦,感到死亡的威胁; 父母过早去世,使林黛玉更深刻认识死亡对生命巨大威胁,对死亡无可名状的恐惧感,其死亡意识也表现在日常言语中:书二十八回,黛玉见宝玉要走,便说道: “阿弥陀佛! 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黛玉随口一说,但脂砚斋于此处批:“何苦来? 余不忍听。②”一语点出“死亡”已成黛玉无意识认识。死亡意识扎根其心。

(三)诗人气质:黛玉诗才为大观园群芳之冠,多次在诗社集会夺魁,其诗人气质体现在风露清愁的外在形象及“较之比干多一窍”的慧心上:黛玉作诗,从不冥思苦想,海棠初会,他人潜心思索,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不经意中,早已得句”③。体现其对诗的即兴捷悟。黛玉形象包含作者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作者理想精神化身,充满浓厚的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如判词写道:“堪怜咏絮才”,黛玉的诗人气质造就独特魅力。寄托作者才高八斗,孤高傲视形象④。

二、林黛玉形象探源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认为黛玉艺术原型为曹雪芹表妹李香玉,李香玉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李煦为曹雪芹祖母(贾母原型)的胞弟。曹祖母李氏重视雪芹,每去苏州,必携其同往,常居于李家。因而香玉與雪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康熙末年,香玉父母双亡,便被曹祖母接她去江宁织造署。雍正登基,报复异己,李家遭革职查抄,家业荡然,至此,香玉无家可归,长期靠曹家庇荫。不料曹家不久也遭抄籍厄运。1728年春,曹氏举家迁京,香玉随之。曹氏尚得照顾。但香玉寄人篱下,郁郁寡欢,加生来多愁善感,虽有雪芹温存宽慰,但忧思难平,不到几年,竟香消玉损。雪芹悲痛不已,著《红楼梦》一书以资纪念⑤。当然,林黛玉这一形象生活原型还有作者本身文人人格寄托,其清高脱俗,孤标傲世都可看作曹雪芹创造此形象时带上作者写作时出世贫居后自身的性格色彩和志趣取向,作者将自己红颜知己和自身形象融入黛玉这一角色,可见其对于这一角色的喜爱。

三、结语

本文笔者参考以往有关林黛玉人物探讨的文献,结合红楼梦前七十八回原著,分析其性格中最突出的孤独感、死亡意识、诗人气质等要素,此外,笔者从曹雪芹人生经历和精神寄托角度,对林黛玉生活原型及作者人格寄托进行了说明。本文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年代久远,参考的书籍可能与作者真作有所出入,且笔者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限,对清代资料参考不足。后续研究者进行此问题研究时可更注重清代原始文献的记录,结合历史考证,进一步探讨林黛玉形象原型及特色。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95页。

②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40页。

③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78页。

④滕驰:《浅析林黛玉的诗人气质》,《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44页。

⑤潘硕珍:《林黛玉人物原型小考》,《定西日报》,2011-11-28。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西岭雪.黛玉传[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

[4]滕驰.浅析林黛玉的诗人气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2).

[5]唐永泽.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意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6]潘硕珍.林黛玉人物原型小考[DB/OL].定西日报,2011-11-28.endprint

猜你喜欢

香玉曹雪芹林黛玉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跛子爷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香玉》不宜入选选修教材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