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与“形”之间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意义

2017-09-26沈国卿

参花(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摘要:中国画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在画面组织结构上体现,追求“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表现形态又有具象、抽象、意象之分。山水画中的“形”是“受之于眼、化之于心”的意象之形。

关键词:“形”与“形” 中国山水画 意义

中国画的“形”与“形”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特征。中国画的透视关系是散点透视,不是焦点透视,就像小燕子一样,飞到哪里,看到哪里,画到哪里。这样才能使画面有大气势、大气场、大格调、大场面,更能从各个角度画出物体的“形”来。

光色对自然界与物体的变化极其重要,万物之“形”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色的变化。画家在描绘大自然物体时,看到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来自于光与色的转变。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神情并茂”,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神妙感觉。西方绘画追求焦点透视,是求物体的真实形状,“以形写形”,求于物体的“三度空间”,也注重“神”的表现,讲究画面的整体、光与色的变化。西洋画“再现”了艺术,中国画“表现”了艺术,这种说法是非常对的。“形”与“形”之间,在绘画中,不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都有着不同的绘画语言和追求。

“形”在中国绘画中,指画面的每个物体形状,都离不开有“形”的生命和无“形”的生命。山水画中的“形”,包括山、树、云、水、道路、河流、小桥、房子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卷。绘画作品中的“形”,是画面中出现的所有形迹。每个形态有实“形”,也有虚“形”,有具象的、写实的,也有抽象、意象的,它们都反映“形”在绘画中的作用。

中国艺术的审美观推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有人认为“形”不重要,不需要去特别锤炼,还举出某某名家“逸笔草草”的例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造型艺术的山水画,讲究“以形写神”“传神达意”,在笔墨之形中见出“气韵生动”的效果。“形”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绘画创作中,对“形”的认识和处理极为关键,直接决定着绘画创作的质量,甚至成败。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其一切功能的展开都建立在图形、图像的基础之上,“以形写神”,“以形表情”“以形达意”“以形造境”。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神韵和意境都依赖于作品中那各具特色的“形”而得以展现。

那么,在山水画创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形”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形”才适合山水画创作的需要?山水画创作中的“形”又需要符合什么标准?山水画创作取“形”、造“形”,需要符合标准,纵观历代山水画名作,其意象造型各具风格。宋代画家范宽,得与山水传神,山之骨形。元代画家倪瓒,中锋侧笔,近坡,皴多染少,皴笔清劲得清秀之形。八大山人的简约冷逸之形。石涛的生动灵变又富有节奏韵律之形。陆俨少的生动、生情、笔墨灵离洒脱,妙在生命不息之形。每位大师在作品中都有自己的“特有之形”“生活与非生命”之形。分析这些“特有之形”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些“特有之形”与表现对象和其所在地域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态、认识境界、审美品位、文化修养、文化水平、道德品质等,都处在同时代之高峰。他们的具体感受都和形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作品的表达意图和作品的形式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山水画创作中的“形”首先要适合立意与表情表达的需要,还需要体现出对象的个性与本质特征。

适合立意,与表情达意,需要形态,还是选择树的四季形态,是选择生机勃发、生气充盈外放的青壮年形态,还是选择苍老遒劲、生机内敛的龙钟之态,或是取其综合印象进行重组,创造一个全新的形态,达到对其所要表达的主要作品的立意和作者心境表达的需求。又比如说,表现热闹、昂扬的意象时,选择或创造表现对象的“形”则不能过于简约;而表现荒寒、冷逸、静寂的意境时,表现对象的“形”则不能过于繁密具体。否则,常常会适得其反。对于表现对象的形态选择,或简或繁,或动或静,或虚或实,或近或远,不管是“具象之形”,还是“抽象之形”“意象之形”,要能合理立意与表情达意,符合情景的需要,即可选择和采用。当然,还需经过多次提炼,使“形”和意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

中国山水画的造型,常常因势成形,也因形生势,有常理却无常形。因此,山水画创作中的取“形”、造“形”,在面对自然形象和生活形象时,不能只看当前的表面之“形”而不加分析地照搬描摹,而须将其置于生命的长河之中进行整体考虑,掌握其本质的结构特点、生长规律,使山水画创作中的“形”能够体现出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因此,创造山水画中的“形”是有其规定性的。山水画表现对象的本质结构、生长规律或运动规律等都有其各自的规定性,是稳定的、不变的。“形”的大与小、方与圆等,造型规律也是稳定的,这是山水画创作时随机发生的基础。山水画造型可变的一面,表现在对所表现的对象姿态的选择,表达方式与表现语言的选择,以及为表达立意而创作。

在山水画创作时,首先在内容、形式结构等构思完成后,要考虑每个景物,根据具体形态进行画面的安排,使意象之形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根据立意的需要来表现画面的主与次、虚与实,开与合的关系。因此,在表现对象的“形”时,各个物体形大形小确定后,进行组织、创意、夸张,使之有主有次,虚实浓淡,开开合合。

山水画创作取形、造形的过程,物体的“形”可分为三类:自然之形来之于自然,意象之形是人的想象之形,而笔墨之形是画家笔墨功力的展示。而表现形态又有具象、抽象、意象之分,在绘画中集中展现。

“自然之形”“意象之形”是山水画家对自然宇宙世界的多层次、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探索,寻找最恰当的意象形式構思。从不同方向面对山川,所得到的自然景象也就不同。在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图象素材、表情达意和画面组织中,山水画中的“形”在画面的表现是“心受于形”“形受于心”。山水画面所表达物体的形状、形态、形势,关系到对意境的创作。境界虽然为人再造,也有着自然情趣。山水画是画家对自然的翻版和再现,是对真山真水自然状态的描绘,是“意象之形”“笔墨之形”的转变。“笔墨之形”是笔墨在宣纸上绘画,并体现出笔墨情趣和对象本质特征的艺术之“形”的概括。

中国水墨画,笔墨之形,主要解决笔墨与物体造型的关系。作品的“形”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用审美学、哲学等思想、观点看待“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在创作中也是画家的风格与感悟的体现,是山水画创作中用笔用墨的造型能力的表现,使画面的整体融为一体,相互配合,前后呼应,用笔用墨随势随形,贯穿整体,利用笔墨的趣味,绵绵不断来抒发情绪篇章。山水画大师李成、王蒙、倪云林、沈周、吴镇、郭熙、黄公望、黄宾虹、陆俨少在笔墨与“形”的关系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对艺术进行构思创作中,对物体的“抽象之形”“具象之形”“意象之形”应有深刻、周密的考虑,合理地安排,将物体之形转变为笔墨之形、意象之形,使它成为真正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以“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物质之形,来表现它的形象之美、抽象之美、音乐之美、节律之美、情趣之美、生动之美、韵味之美等,盖天地间万物,宇宙间神奇,使画家的作品更有激情,更有生命,更有生活,更有对自然为大的豪情壮志。

山水画中的“形”,是整个画面的风貌风骨,它支撑起全部画幅。万物离不开“形”,而“形”与“形”之间互相关连,相互依存,相映成趣,相生相存。包括浓淡相宜,虚实相照,干湿并进,融于心物,物在我心,相亲相近。总之,山水画创作中的“形”是绘画中的最重要部分,离开了“形”,什么也不是。而有了“形”,可以让我们进行对事物有辩证的分析,辨证的理解,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继承传统中找出方法,进一步创新,让中国画在新的时代走向灿烂与辉煌!

(作者简介:沈国卿,男,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副高级,研究方向:山水画)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