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

2017-09-26黄佐川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效语文课堂

黄佐川

摘要:语文是艺术,音乐亦是艺术,凡艺术都有相通之处。这是音乐与文学的共性,也是艺术的共性。对于语文,学生们可能兴趣索然,而对于音乐,学生绝对是其兴趣盎然。音乐和文学一样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但是它不通过形象影响人,所以对人类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让语文与音乐共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用音乐吸引注意,引入课题

任何课文课题的引入首先是一个难点,也是让许多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难就难在要创设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和氛围,从而自然引入课题。这其实也是一个很考验语文教师基本功的环节。语文老师们往往靠单纯的语言情境,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创设教学氛围,让音乐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失街亭》一课时,就首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顺利进入课文情境。其实,很多课文都可以通过悦耳动听的旋律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白居易的《望江南》、温庭筠的《菩萨蛮》等名词,大都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去掀开书页。再如《一个也不能少》《泰坦尼克号》等课文,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即使教师只字未提,学生早已进入那情那景,兴趣自然浓厚了起来。

二、用音乐渲染情感,创设情境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学生更是如此。课文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在想象中构造起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一时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景,也难以体验文字描写的情感。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失街亭》、《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及《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时,我就先播放相关歌曲。当学生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学生热情高涨,眼前仿佛浮现出《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及一群红男绿女学诗作画的情景,学习课文时,兴趣自然浓厚,效果自然很好。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则能更快地帮助学生架起想象、联想的桥梁,顺利将学生带入情景。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配以《我爱小白杨》烘托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的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的理想效果。析读时,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用音乐作伴读。平日平淡的语调在优美的音乐的带动下变得舒缓、圆润而深情。音乐像美妙的甘霖,滋润着学生们那灵敏的审美触觉,使他们兴奋、激动起来,情不自禁地把身心投入课堂。

三、用音乐意会言传,突破难点

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形式,使人获得比其它艺术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有些课文中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完全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

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的艺术感染力,我找来贝多芬的钢琴独奏曲《月光奏鸣曲》,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联想,感受穷苦兄妹俩的思想感情。听着优雅的音乐,领悟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体会社会的坎坷和生活的曲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爱到美的教育。

除古典乐曲外,现代歌曲对理解课文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我就播放王菲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那天籁之音中去感受词人对天上人间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学习《愚公移山》时,我播放江涛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气势如虹的音乐氛围中自然会领悟到愚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同凡响的气概。在课堂上适当引入音乐,让音乐流动的触角去拨弄他们灵感的琴弦,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作品,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使他们的人格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四、用音乐促进感悟,指导朗读

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感悟和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音乐有不容置疑的作用。好的音乐可以填上词,好的文章可以谱上曲。文章有叙事的,有抒情的;音乐有叙事曲,有抒情曲。好的音乐,只有用耳、用心去听,才能真正感觉其美妙;好的文章,只有用口、用心去读,才能真正领悟其真谛。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体——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悟”。所“悟”之后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在文与乐的海洋中畅游,这时,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回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使较难读出感情的课文,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等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看似平淡的三字句,不懂音乐的人是感悟不出其非凡气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人,是无法向他人讲述命运之神是如何来敲门的,英雄与命运经过了一番怎样的决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而诸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样的音乐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上《荔枝蜜》一课时,我用轻柔、舒缓的现代音乐。学生自读时,让音乐响起,文中美丽的景致,流动的情绪渐渐地浸入学生的心田,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荔枝林,与作者一起经历那惊喜、探寻与感动的场景,仿佛看得到作者那欣喜而激动的面庞。

可见,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这一手段也要因文而异,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了深入地理解,正确选择乐曲和歌曲来与相应的文章配搭,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魅力,达到极佳的效果,绝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效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