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共同体培植协同发展的学校文化
2017-09-26任锡彦
任锡彦
什么是共同体?共同体是指在学校校园环境或课堂教学环境中,师师之间或师生双方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分享彼此的情感、智慧、体验与观念,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体或团队的成长。
一、注重坚持,推进共同体建设
1.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教师与学校发展共同体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因教师的发展而发展,教师因学校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与教师共建发展平台,教师与学校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首先要提升教师对学校怀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不是学校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推动者、实践者;学校不仅是教师成长的获益者,更是其成长平台的构建者、发展机遇的创造者。学校的发展为教师追求个人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一所学校的兴衰,起点在校长,终点在教师。学校能够走多长,跑多远,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成长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就是学校的竞争力。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师生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学校的发展。
2.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教师与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让学习引领教学,是改变教师学习现状,增强学习意识,满足学习需求,变革学习方式,激活学习情感,提升学习品位,从而优化教师个体与群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之需要。
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以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导向 ,通过学习,改善心智,对话反思,更新观念,专业引领,完善知识,同伴互助,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借助校本研究,探索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和教学效能,达到改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通过增强学习意识、共同体意识、团队精神,创建共同体条件、校园文化、合作研究、成长平台、资源共享,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3.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合力育人共同体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如果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
结在一个集体里,受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这充分说明科任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班主任工作来加以保障,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样也离不开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我们健全班主任与副班主任工作机制。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科任教师交流座谈会,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从学生堂上纪律到学习行为、学习质量、学习方法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协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行为文化。
二、注重实践,搭建体验式平台
1. 搭建文化讲坛
我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搭建不同的文化讲坛。如搭建“教研文化讲坛”平台,推行“对话式”学习。由校长、主任、教研科组长围绕学期教研主题做深度诠释性讲学;搭建科研文化讲坛,由各课题组围绕研究课题作汇报性讲学;搭建读书文化讲坛,在年级组中推荐基础上每月安排部分教师围绕幸福与教育主题阅读反思后作分享交流性讲学;搭建学习之旅讲坛,由派出校外参加学习人员做学习汇报性讲学;搭建名师、骨干、优秀教师文化讲坛,每学期安排相关人员做一次专题培训性讲学。通过讲坛让教师在对话式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教学意识,内化为终身学习的动机,外化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 拓展团队活动
开展“我为大家、大家为我”感言活动,鼓励教师顾全大局,做善于沟通、善解人意、真诚待人、乐于付出的人;开展岗位互换民情体验活动,学会从他人角度待人、待事;开展“感恩”活动,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妇女节等节日,设计活动载体,提升活动影响力;开展“寻找闪光点,学习身边人”点赞活动,在校内建立点赞榜样园,用身边的事教育影响身边的人;开展教师“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实践活动,创建教师释放激情、增进交流的良好平台。
3. 举办展示活动
通过交流汇报、展示展演等方式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夯实教师的存在感,培育教师的归屬感,激发教师的成功感,营造“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的智慧教师群体。
4. 提升情商教育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情商教育,开展“我最感动的故事”征集活动,开展“我的教育故事” 讲述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抒发教育情怀,准确真实地发现并欣赏自己身边师生的闪光点,激励广大教师进一步自觉思考教育实践的问题,感悟教育人生的苦与乐,促进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认识,陶冶教师高尚情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