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985鄙视”,大学自己就没责任吗?

2017-09-26曹东勃

小康 2017年26期
关键词:酒量就业指导诈骗

曹东勃

安徽卫视HR手撕“简历帝”的节目,向人们残酷展示了今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无可突破的真实天花板和鄙视链。

一部分高校的学生仍奋力挣扎在“前现代”或“现代”的就业战场之中,一如“简历帝”那样,每日斗志昂扬、征战杀伐,渴盼着一将功成的那天;另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却早已一脚迈进“后现代”的状态之中,形成一种“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倾向。

我曾撰文分析过95后一代大学生的特点。95后时代的一个重要经济基础在于,他们的父辈,也就是大约65后至75前这一批人,生得正逢其时。恢复高考时,他们正是应届的年纪,一点没耽误;大学毕业后,下海浪潮初起,第一批吃螃蟹的还是他们。在中国市场化转型最壮怀激烈的年代中,他们“野蛮生长”,如鱼得水。到了1995年后,他们的子女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与80后绝然不同的优裕环境之中。这是他们可以“慢就业”、“不就业”或者说到底是“自愿失业”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大底气所在。

我要讲的第二个类别,是另一种极端。“简历帝”们不在乎企业HR幕后那些985、非985分类的小动作,怀揣梦想,一往无前。可他们遭遇的不公,还远不止此。一旦进入面试,还会面对不少挑衅。前些年,很多媒体报道过一些企业在招聘面试时考察应聘者的酒量,不少人当场喝倒,出来烂醉如泥,横躺街头,被路人嘲笑。

“985”们遇到这种情况大约会一走了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个需要考察员工酒量的企业,也不会是什么好企业。何必将命运系于这样卑贱的企业作践自己呢?要知道,求职不是乞求施舍,没有尊严地去工作,与行尸走肉何异。可是“简历帝”们与“985”们本来就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拼尽千辛万苦走到这一关,能轻易放弃吗?

从经济的角度说,名校的标签确实能节省企业的识别成本,这样一些偷懒的HR乐于在招聘过程中采取简单粗暴的分层区隔方式。社会可以对此做出谴责,却很难短期内改变企业的这种选择。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追问一下“简历帝”们所在的高校,为他们的就业可以做些什么。

传统上求职的基本途径,包括熟人、门路、关系、广告、人才中介等等,但是對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资源却是他们眼皮底下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虽然现在不再包分配包就业了,但学校仍然受到就业率等多个指标的间接约束,因而必须对学生的就业工作承担起“指导”和“推介”的责任。这就有了计划时期高校学生处承载的就业指导职能的剥离和独立门户,也就是就业指导中心。

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站一般也是每个学校经营最精心、信息量最大的部门网站之一,大概只有教务处的网站可与之媲美。这两个部门网站大概也是学生四年间登陆最多的。一般企业都会与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向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定向发布招聘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社会公开招聘平台很难见到的。在招聘都能被用来当作传销诈骗渠道的当下,用好校内就业指导中心这个平台,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在社会上“鄙视链”横飞、学生处处碰壁的情况下,学校的就业服务部门是否可以更尽职一些,尽自己所能,主动出击,去推广促进本校学生的就业,至少是帮助疏浚信息管道,多提供一点便利,多屏蔽一些陷阱,让学生少一点被传销诈骗的惨剧,让学生更精准、更安全、更有的放矢地投出自己的简历。endprint

猜你喜欢

酒量就业指导诈骗
酒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败在优势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