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学中个性化指导的实践与探索

2017-09-26胡奇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个性化美术教育

胡奇能

中国分类号:G633.955

引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能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

一、个性化指导的内涵和价值

(一)个性化指导内涵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它人的特殊性。教育家赫德曾经说过:“创造型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涉及个人先天的某些心理特征,又与后天的社会环境有关,尊重个性的倾向性意味着把每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手段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提高升华。

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则是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为出发点,通过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品质,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品质和强化学生创造性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个性化指导的价值

我们强调尊重个性,并不是对所有的个性都加以肯定,而是帮助个体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

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美术学科对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美术课上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

美术基础教育虽然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它并非专业化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被削弱,关键是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没有统一思想的拘束,没有众口一词的标准答案,而形式多样,追求差异,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舞台。

二、美术教学中个性化指导实施策略

(一)创立体验 自主个性化发展的根本

自主是个人生活的灵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过于“封闭”。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发扬学生的个性,以往的课堂,学生只有听、遵、照的权利。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自己的风格,例如:学生的座位是老师安排的;绘画的纸是老师统一发放的;作画材料是老师要求统一带的;合作伙伴是老师替学生找的;绘画内容是老师定的;对作业的评价是老师说了算的。在这样周密的安排下,学生俨然成了老师的“傀儡”。每位教师都像是一个成功的模具师,生产出一个个统一的模型。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个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验,试验传统模式的课是关于水墨画《齐白石笔下的蔬果》的创作,按照一般步骤:先讲解,再示范,后学生练习,再进行个人创作,结果交上来的作品千篇一律,都是临摹范画。这样,教师的示范画法虽然正确,但是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太小,一味模仿,导致学生思维空间的狭隘,变成了老师的傀儡;之后我又进行了一堂自主个性化的教学试验,二年级的《印印画画》,要求用树叶和手指,用拓印和添画方法,表现春天的故事,具体内容不限。教学过程是先展示部分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再讲解一般印画方法和添画技巧,继而由学生分组创作、展示、互相点评,从中体会到印画的艺术美感和成功的喜悦。

(二)分层次创新 指导个性化发展的关键

发展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应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特征,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运用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智慧得到充分的显露和体现。

1)差异——创新的基点

由于每个学生先天遗传特质和后天所受到的教育及成长经历不同,思维能力便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

2)发散——创新的关键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未曾有的东西,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与别人看法、见解不同的东西。而发散,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例如,在欣赏表现派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时,有的说这是作者身处当时的社会的不安和痛苦的体现;有的则联想到《三毛流浪记》中旧中国“三毛”流浪街头的情景;还有的联系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产生的思想共鸣等。

3)想象——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应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的学习过程好比是一张张白纸,以往是教师以一样的笔触往这一张张白纸上画同样的“画”,现在是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白纸上画不同的“画”。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得靠培养,尤其靠教师在有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美术中不同材料的特征和性能。

4)审美——创新的动力

每一个人对美的执着追求行为,是来自于内心的美好感受,即审美是创新的动力和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大力开展审美教育,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赋予色彩、充满激情,而且对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将起巨大的作用。如引导学生去观赏大自然中的气势美、和谐美、形态美、色彩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环境美、心灵美。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美、体验美、探求美和创造美。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优势,使学生个性的本质力量得到张扬,闪烁出非凡的个性魅力。

四、结语

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个性化教学,就没有课堂的生命。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方式,既然美术课是发展儿童个性的好天堂,那么我们就要保护好儿童的天性,把握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为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奠定良好的基礎,这不正是我们艺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所在吗?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65-270.

[2]赵承福.《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试验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4.559-564.

[3]刘义霞.《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朱娜.《新课程》教师版. 山西大同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化美术教育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美术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