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语文教育的初心

2017-09-26丁良桂

师道(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语文

丁良桂

不忘语文教育的初心

丁良桂

一晃,教语文已经三十年了。虽然至今还在乡村,还是草根一个,语文教学也没什么建树,但是,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思考,曾经怀揣的对语文教育的初心,依然砥砺我不断地前行。长不成大树,做棵小草也行,只为自己所挚爱的语文,所喜爱的孩子们。

把难题交给学生

工作的第二年,学校要组织校级优秀课评选,授课内容由自己确定。我选择的是四年级的 《采蒲台的苇》一文,这篇课文选自孙犁的小说集 《白洋淀记事》,文章记叙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的采蒲台,日本鬼子将全村人包围了,他们要抓八路军战士,采蒲台的人们机智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斗争,面对凶残的敌人,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文章的体裁虽然是小说,但是选入教材并以 《采蒲台的苇》作题,又散发着散文的味道,表面写的是苇,实际是借苇赞美采蒲台的人们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确定了授课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自己独立备课,由于那时教学参考资料太少,备课全靠自己的读、悟。在反复对教材进行研读后,我的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我决定将课文分两部分组织教学,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白洋淀的人们和苇的密切关系;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感受采蒲台人们的机智勇敢。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章中有一些句子内蕴深刻,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怎样处理这些句子,让我苦思而不得其解。那时,语文教学比较注重讲解和分析,只要能把课文理解深透了,哪怕是教师“满堂灌”地讲课,也是可以的。但是,年轻气盛的我总想别出心裁,换一种上法。况且我在想,教师理解得再深再透,讲得再具体细致,也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一句一句地分析,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语境,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没有想出好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我决定把这些难理解的句子交给学生,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的,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实在不行,我再引导点拨一下。就这样我设计好了那次赛课的教案。

还记得当时课堂上的情景,当我布置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 “思考自己理解了哪些句子,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联系课文再想一想,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这样的阅读任务时,课堂沸腾了,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在充分自读之后,热情交流,踊跃发言,有的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联系上下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结合历史背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精彩、独到、多元的理解,让我以及听课的老师意想不到。没有独到的设计,而是因为学生的出色表现,那节课获得了第一名。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该是多大的激励啊。

因那节课的成功,引发了我对当时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致不高,语文能力的低下,恰恰是因为课堂中教师没有把他们当做学习的主人看待,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感悟。学生没有经历语文学习实践的过程,怎会形成较强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语文学习的潜力也是无穷的,只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和舞台,他们的心智之门便会被打开,课堂也便会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从那以后,在教学中,只要遇到 “难题”,我始终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迎 “难”而上,获得高峰体验,不断收获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现在看来,那时候我的思考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明智的!

用写作行走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在语文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并引领自己的学生也能走得更远?我想,这种行走方式应该是写作。语文老师自己应该是一个写作高手,才能影响并指导自己的学生,也成为写作的高手。我深深明白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着。

我爱上写作还得从上师范说起。记得刚读师范的那年九月,学校举行 “红烛杯”征文,我的老师吕立言先生,便把我写的一篇作文拿去参加比赛,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二等奖。说实话,初中时我的语文并不好,很害怕写作文,中考也是语文成绩最差。那次的获奖唤醒了我的自信,原来我也能写好文章。因那次的获奖,我便被推荐加入了学校的 “新绿”文学社,也是从那时起,文学梦的种子在心中萌发了。于是,业余时间,我便钻进学校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散文、诗歌;省吃俭用挤出钱来购买雪莱、普希金、纪伯伦等世界著名诗人的诗集。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涂鸦成诗行,经常有小作在校刊《新绿》上发表。文字承载着我的梦想,在幻想的天空中飞翔。

三年师范很快就过去了,我由学生变成了老师。角色的转变让我从梦想的天空,飘落到现实的大地上。作家梦、诗人梦很快被繁琐的工作销蚀了。但是,对文字的热爱,那种表达的冲动却依然存在。工作第二年,县教育工会举行了“奉献杯”征文比赛,我觉得机会来了。写什么呢?毕竟工作时间不长,自己没什么经历。那就写别人吧,听说老校长经历坎坷,在全县很有名气,就写他吧。那时,由于自己年轻,也怕写不好,不好意思直接询问老校长,只好从别的老师那进行侧面了解。最后写成了《爱,洒遍黑埠乡村》一文,获得了二等奖,并结集下发到全县各校。牛刀小试,焕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学校有几位老师经常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每次周前会老校长都要把教师发表的文章进行公布。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当然不会自甘落后,不仅因为写作是我的爱好,也因为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得到了激发。短短两三年中,在学生读物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后来,不满足于写那些豆腐块似的文章了,我把视角转到了写专业性的文章上。自1994年第一篇教学设计 《抓住情感,导读全篇》发表在了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上,直到现在,我一直笔耕不辍,虽然发表文章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标了,但是,用写作行走已经化为了一种习惯和自觉。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表达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吧!专业写作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也让我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指导我的学生们走上喜爱写作之路。

一次偶然的成功,让我走上了乐此不疲的写作之路,换位思考,学生们不也需要这样的机会和成功吗?为了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平台,我决定在班里创办班报。最初的班报由我自己设计、印刷,每周一张,八开纸,四个版面,一次可以发表学生习作10篇左右。这样,一学期下来,发表学生习作200篇左右,平均每生可以发表4篇。后来,我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组稿、改稿,然后再由我印刷,因为那时办公条件有限,不像现在可以用电脑打印,每期班报印发人手一份。当学生拿到散发着墨香的班报时,那种兴奋劲儿,不啻于得到了什么宝贝。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我也不放弃,在班报里专门留有发表 “精彩句段”的栏目,选择他们作文中好的句段进行发表,有修改价值的,在认真修改后给予全文发表。

小小班报,如魔方一般,吸引着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也让他们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仅仅是利用班报这个平台还是不够的,对于优秀的孩子,他们需要更高的舞台。每每发现高质量的作文,我都会及时推荐给全国各地的报刊,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作文竞赛。学生的作文发表了或者获奖了,我都会在班里举行隆重的仪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他们的写作注入不竭的动力。

办班报、改作文,一路辛苦一路歌,回望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见证一届一届学生的成长,感觉自己累点也是值得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作为语文人,难道我这样的教育生活不是诗意的吗?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