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研究

2017-09-26甘江英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南昌生态农业

甘江英

(南昌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南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研究

甘江英

(南昌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在于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沼气为媒介的物质循环模式、种养结合的均衡发展模式和“前店后园”的“接二连三”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同时,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南昌 生态循环农业

近年来,南昌市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地方,亟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对南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该研究通过走访、电话、邮件等方式调研了南昌市农业局、市农工部、“南昌绿谷”项目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部分农户,了解到南昌农业产业结构和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 南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2016年南昌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319.06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提升、农业供给保障有效高效,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升级、提质增效,具体见下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昌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健全,上下游产业联系不紧密,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低等短板,导致南昌农业现代化发展还较滞后,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南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出发,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把发展循环农业与调整农业结构统一起来,用循环农业的思路指导农业生产,才能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取得成效。1.1 园区建设模式引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南昌作为江西省各区市中唯一一个全部农业县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城市,并充分利用“鄱湖明珠、中国水都”、“森林城乡、花园南昌”、“ 现代农业、秀美乡村”三大核心形象深化南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内涵。特别是近年来,该市以南昌绿谷“两区一廊”示范工程建设为引领,着力创建24个市级以上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园区建设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根据《南昌绿谷总体概念性规划》,南昌绿谷将以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引领。此外,为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南昌绿谷溪霞园区建设,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构建政府与社会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模式,该市创新项目扶持方式,将园区内的南昌赣鄱(溪霞)珍奇植物园、江西现代农业博览园项目纳入PPP项目予以扶持。这两个PPP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南昌农业PPP项目实现了“零突破”。

1.2 打造地方特色促进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发展

在安义县斐然生态园采用“无土栽培+物联网+订单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整体投资预计超过15亿元,规划面积达666.7 hm2,将以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接二连三”的模式,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而南昌环鄱阳湖周边区县则利用优越的农业生态条件、优质的淡水资源示范推广虾稻高效种养模式,以新建区恒湖农场为例,截至目前已实施200 hm2,经初步调查,就经济效益而言,比双季稻增加纯收入500~2 000元/667 m2。落户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的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公司则形成集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在30个肉鸭养殖基地养成商品鸭后,鸭肉制成卤鸭,鸭血提取血肽素,鸭骨制作超细骨泥等等。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退休老市长李豆罗带领村民挖掘乡村文化,开展乡村旅游。该村被评为“中国幸福村”,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多次报道。

表 2012~2016年南昌农业产值情况 亿元

图1 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2 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1.3 先进技术推广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

全市共设立了45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启动了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以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19.6万hm2,水稻等大宗农作物实现了技术推广全覆盖,配方肥施用面积40.1万hm2,推广施用配方肥总量共19.33万t。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区总增产达28.76万t,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纯量)5 579.46 t,总增产节支7.43亿元。目前该市95%以上的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所了解,80%以上的农民能接受并按施肥建议卡进行施肥。全市现有植保专业防治服务组织54个,建立了40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构建了监测点的病虫监测数据库。全市共建立了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的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10个,示范面积2 333 .3 hm2,推广了杀虫灯诱杀害虫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田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直升机、无人植保机等高效施药机械的应用。2015年,该市选取了5个畜禽养殖企业开展污水治理试点,开展JDC-膜技术、MBR膜技术和人工湿地等技术的污水净化试验示范。军山湖、黄家湖、溪霞水库、幸福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周边养猪场已基本拆除完毕。全市3.13万hm2天然水域以及小二型以上水库等重要水域,已有1/2退出了承包投饵施肥养鱼,实行了人放天养模式。

2 南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结构不合理,扶持资金缺乏集聚效应

总体上看,与2012年相比,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南昌下调了0.7个百分点,江西下调了1.3个百分点,全国下调了0.8个百分点,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南昌上调了5.6个百分点,江西上调了5.9个百分点,全国上调了6.3个百分点,江西农业比重还是偏高,产业结构还有继续调减的空间,在今后的调整中要继续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并兼顾发展第三产业,而南昌农业则应该突出“接二连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乡村综合体,具体见图1和图2。南昌农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偏小。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此外,南昌已整合市级涉农财政资金3.75亿元用于国家溪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溪霞、罗亭、万埠、石鼻等特色小镇建设扶持近2亿元,市财政安排了5 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南昌绿谷”建设,新建区财政支持溪霞园区建设的投入也达近2亿元。整体上比较科学合理,但长期以来,由于涉农资金管理部门多,“分灶吃饭”,造成资金管理分散,多头下达,资金“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统筹整合使用,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不仅制约了资金的规模效益,影响了生态循环农业扶持政策作用的发挥,而且项目实施主体即便有意愿对项目进行“拼盘”整合,但由于项目的申报部门、申报时间、申报结果、实施要求不同,操作难度很大,整合效果不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2 发展思路的不统一,利益主体缺乏联结机制

目前,南昌许多领导干部与群众对循环农业还不够了解,对于发展循环农业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统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此外,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时,一般推行产业链多方合作的模式,但是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再加上松散的商品契约关系,缺乏法律政策的监管和保障,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的错位容易造成循环设施建设维护中的“重建轻管”现象[1-3]。在调研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南昌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建成后,由于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循环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循环设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且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无论是种养殖业主,还是农民都不愿意投资投劳主动参与承担整个循环链的基础设施维护任务。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利益是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础,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利于激励企业和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4]。

2.3 发展目标的不协调,生态损耗缺乏科学评估

实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目标。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农业生产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受耕地水资源的制约很大,要推动南昌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进行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改进生产方式,以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目标,节约利用资源,作为南昌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但南昌农业生态损耗缺乏科学评估,总体上来说,物质资本投入是现阶段南昌农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日益增加的生态损耗已经开始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同时,调研中发现,南昌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时,过于突出生态、绿色的视觉效果,而欠缺应有的“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即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要求。

2.4 发展功能的不完善,科技服务缺乏系统支持

拓展发展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既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南昌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效益低。南昌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系统支持,缺少一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素质的中介队伍,全市远未实现建立“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在调研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生态循环农业虽好,但效益不高。生态循环农业增效不快,农民增收就不高,积极性就会下降,生态循环农业的推广和应用的难度就会加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南昌生态循环农业在树立典型和培养亮点方面力度还不够,严重限制了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在推广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进展缓慢,进一步制约了南昌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3 南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

3.1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强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在调整南昌农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的综合利用水平,探索各种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牧渔结合,林牧结合,以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南昌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绿色农产品生产作为一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二是整合资金资源。对于财政资金,应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大整合的观念,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储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对资金使用目标、投入方向、管理方式相近或类同的有关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还要考虑将一些暂时没有列入预算的其他政府性资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公共服务资金等整合起来,同步向南昌市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倾斜,向项目区聚集;对于社会资本,要制定有利于南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动员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循环农业,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培育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融资渠道等。进一步推广PPP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各个渠道,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非涉农资金,如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等都进入整合大盘子,变“各炒各的菜”为“共做一桌席”,改变“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变“零钱为整钱”,把资金的“蛋糕”做大。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增加南昌市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领域资金投入,以带动整体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

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他渠道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有效整合。制定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规划和方案,要做到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实现项目之间的技术衔接、配套协作,充分发挥项目集成的规模优势。南昌应当重点打造种植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三位一体的“接二连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落脚点放在提供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上,推动南昌生态循环农业与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通过文化创意,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主题公园和农庄、美丽乡村等业态,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产品。

3.2 明确发展思路,改变各主体利益分割局面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在南昌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按照循环农业的原则、目标、要求等规划农业发展,明确“循环农业+品牌农业+三生农业”的发展战略,围绕“一核两重”的总体部署,以南昌绿谷为引领,突出龙头做强、园区做精、设施做优、业态做新、品质做绿、平台做活,加快打造生产供给、生态涵养、生活服务协调发展和融一、二、三产于一体的“三生协调、三产融合”都市现代农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农村综合管理效能的显著提高[4-5]。

二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对南昌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循环利用硬件设施,如提灌站、沼液池(包括沉淀池)、输送管网的新建扩建和循环设施管理维护等,主要以财政直接补贴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对业主或农户直接受益的环节—种养殖基础设施,包括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新技术(如有机肥厂建设、有机肥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养殖(寄养)小区基础建设等,主要以财政贴息、担保贷款、差额补助等方式支持。切实改变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养殖业主、种植业主和农民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格局,实现循环链和价值链的协调发展[3]。

三是明晰和完善产权保护。在制定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方案时,要明晰循环设施产权,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不同属性循环设施的产权分别界定给养殖业主、种植业主和农民等利益主体,主要由其负责管理和维护。养殖业主处于循环经济链中的上游环节,承担了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要构建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引导受益的种植业主对其成本进行适度分担。

3.3 统一发展目标,引导重大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一是统一发展目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有秀美生态、现代产业、乡村文化等元素是南昌农业的发展目标。这就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南昌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按照自然规律,重新整合南昌农业生态系统,从而恢复系统内部被人为破坏的种种秩序,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推广生物肥,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营造生态家园。

二是坚持生态效率优先,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让超载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立足生态经济学,在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基础对南昌市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谷、环鄱阳湖区、赣江、军山湖周边等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结构与功能特征、演变过程、绿色GDP、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评估其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观点和政策建议。加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降低农业生态退化,实现南昌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来保护南昌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三是引导重大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项目,搭建农业与市场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源和数据库,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项目联结,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高强度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提高农业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等。以环境友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升南昌农业生态效率和生态文化等。

3.4 完善发展功能,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发展功能。以改善南昌现有农村产业 资源 环保状况为目标,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的外延和内涵,并与构建发展循环农业的良性链条统一起来 在功能拓展和良性链条构建过程中,应树立系统观,打破行政区域 所有制 行业界限,整合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统筹产业功能布局,以农业县区为主要载体,优化农业传统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南昌县水稻、水禽水产、蔬菜、苗木等产业,新建区粮食、蔬菜、畜禽等产业,安义县水稻、油菜、果蔬产业,进贤县粮油、特色水产、畜禽产业,湾里区都市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以城区及郊区为主要载体,加速布局新兴农业产业业态。

二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绿色技术集成的示范基地。南昌应当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绿色技术集成的示范基地,加强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农业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化、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

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生产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运行机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生态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绿色化),大力推进南昌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基地建设,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该市生态循环农业的步伐将更为坚实。同时,应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协调功能,支持种养业合作社申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项目,将相关的种养业主、农民纳入合作社,使各成员实现利益共享、成本共担。

[1]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2]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47~53

[3] 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 甘江英.生态软红利—基于江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信息,2015,8:14~15

[5] 甘江英.南昌生态休闲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业信息,2014,6:45~47

猜你喜欢

南昌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南昌护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