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2017-09-25占艺余龙江谢红萍葛茜周少琳
占艺?余龙江?谢红萍?葛茜?周少琳
摘 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政策体系下,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套在高校院系层面可以推广复制的,能够促进学科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
2012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就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1]。生命科学是典型的新興交叉学科,涵盖理工医各类专业,学科跨度大,研究领域前沿,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具有天然优势。本文借鉴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对科教协同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思路。
一、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学科拔尖人才
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通过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全面深入协作,学校得以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具有一线重大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接触前沿的学术思想,同时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充分走出去,锻炼科研实践能力和拓展学术视野,全面提升学生整体培养水平[2,3]。
生命科学各专业具有较强的科研前沿性和交叉学科属性,因此与高精尖科研院所的科教协同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已经建设的院校合作共建班级包括: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建的贝时璋菁英班,与华大基因创新研究院共建的华大基因创新班等。学校每年输送一批学生到相关院所,参与这些院所的课程学习和前沿国际学术会议,并进入一线科研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联合培养的班级既可以享受到重点高校较为扎实的基础教学、通识教育、理想信念引领、素质拓展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训练,又能够获得科研院所内的优质学术资源,特别是学术大师的领航、更为前沿交叉的学术课题、广泛的国际交流渠道和更为通畅的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渠道。在这一模式下,联合班级的科研拔尖人才培养既能有具体的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也能获得科研实践成果,并反哺人才发展。
以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贝时璋菁英班为例,该班级充分利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专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班的契机,充分调动合作方的资源和渠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例如,邀请一些院士和“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知名专家参与班级教学;利用合作方的国际合作渠道,与世界名列前茅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取得联系,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诸多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直接指导学生。
二、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强化科研实践育人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进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相较于联合办学,这一部分的工作更多集中在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环节之中,但又与联合培养班级的育人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受益。
我们在院系层面建设了一个“多点一面”的立体化的科研实践开放平台。其中,“一面”是指大学生科技创新面上支撑项目的科学规划、组织与管理;“多点”是指学生的各种自主创新团队的建设。
学院层面本科生科研实践工作的组织和开展,要求学工、教务等多部门形成联动,设立专人负责,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聘请学科专家参与指导,制定相关工作细则。同时,筹措配套资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院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程序,并逐级递推到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去[4],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推进输送体系。院系借鉴科研项目管理和国际学术会议模式,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认真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这不仅可以督促项目的进展,还可以锻炼参与项目学生在科研成果整理提炼与表达展示方面的能力,达到“以好的项目推动新的项目产生,以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和影响新的人才成长”的目的。学院对于实施效果较好、学生获得锻炼明显、创新成果突出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
我们在学生科研实践组织过程中,坚持“主动干预,早做引导,择优示范”的原则,不断通过开展各类科研实践指导讲座、前沿学术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接触科技创新。学院从一年级开始就向学生普及接触科研的基础概念,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背景调研、实验设计、项目申报、学术报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打好科研坚实基础。各类学生自主创新团队,特别是国际竞赛团队,则能够积极利用与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建立的协同合作渠道,积极拓展团队人才梯队、加强资助项目指导和组织,跨学科进行交叉探索。同时,依托先进的科研大仪器平台,在队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形成较好的创新氛围。团队学生能够主动接触到在一般教学条件下不一定能体验到的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科研课题以及尖端大型科研仪器,并产出优质的科研成果。学院本科生在历年国际遗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iGEM)、国际纳米生物分子设计大赛(BIOMOD)等国内外重要学科赛事上屡屡获得重要奖项,每年学院本科生还能够稳定发表SCI科研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论文近十篇。
优质的成果和机遇也进一步拓宽了团队的吸引面,使得团队不但能够吸引本院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够吸引全校其他院系的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得以在学科交叉上获得突破。在指导团队发展的过程中,团队指导教师梳理相关内容和资源,并纳入科研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形成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教学课程[5]。
三、协同国际化育人体系建设,丰富拔尖人才培养内涵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国际交流学习,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已在高等教育的拔尖人才培养话语体系内形成高度共识[6]。国际合作办学也成为高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对于本科教学发展方面的重要考察指标,办学水平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反映了新时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程度[7]。
目前,以发达国家部分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仍然是当今世界生命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核心力量与前沿阵地,加强和提升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必须联合这部分教学与科研力量,实现开放共建。同时,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背景下的学习、科研与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广度[8]。我们在学院各专业年级本科生中开展了全覆盖的整体调研,全面了解生命学院本科生在参与国际交流方面的意向。有出国交流和深造意向的学生占到49%,一年级更是达到62.5%。在这些学生中,近70%学生认同出国能够增长个人经历见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学术环境与教学资源;近80%学生期望在本专业方向出国深造,专业发展粘性度高;近90%学生希望深造目标院校为全球综合排名100名以内的国际知名院校。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是学生目标地区的首选。这与学科专业在发达国家仍较为先进,能够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等因素相一致。我们进一步调研了影响学生出国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有出国意愿的学生中,超过50%学生认为影响出国学习交流的最大的因素仍是经济压力。要推动本科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学习,需要学院、学校共同设计好相应的资助体系。根据调研结果,学院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办学渠道,同时设计了一套具有院系特色的国际交流激励分级资助体系。分级资助的主要依据是:参与的各类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参赛参会的访学交流形式,参与学习的学校、会议、竞赛的档次,交流学习的成绩、成效和成果。同时,我们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学术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提升训练,目标是做到人人能开口,基本的沟通交流没有障碍。
目前,学院每年拓展1~2所知名高校的长期国际交流课程学习或科研实践项目,以及2~3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短期学习、交流访学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体系下,学院已建立了耶鲁大学世界生物学学者项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国际交换生项目、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科研实践项目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深造或交流学习项目。同时,学院本科生还可以通过各类渠道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学府开展学习。目前,学院每年参与国际交流学习的学生数量达到应届毕业年级人数的30%,较好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一大批学生毕业后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深造,成为未来反哺学科建设的人才基础。
四、构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立体网络的目标、挑战和解决思路
我们在建设生命科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时候,各方面内容并非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进行了深度交叉,彼此相互协助、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综合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在共建班级建设中,我们需要对共建班级打造专属的课堂教学、讨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条件。这些教学条件同样能提供给科研实践体系中的国际学科竞赛团队用于团队备赛、学习、讨论和实验等环节使用。在科研实践育人体系中,学院学生工作组定期开展科研实践讲座等相关教学,对协同共建班级学生培养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让学生系统学习科研实践理论并在学术上培养感性认识的良好机会。协同共建班级借助其自身独有的专家渠道,也可以定期邀请学术大师,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科研实践讲座,丰富对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指导的内容。
我们在科教协同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遇到过一些困难,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思考。
一是如何保障最优质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保障是关键。我们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相关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力图按照国际上相关领域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配置。这其中包括本校最优秀的教学个人和团队、国内外其他高校最优质的教学个人和团队、社会和网络中最优质的相关教学资源等。
二是如何加强学生对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拔尖学生的自身角度看,最大的诉求仍然是专业上个人的良好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以满足人才发展需要,进而加强其对这一教育模式的认同。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我们探索了班级优秀学员的研究生保送资格认定和建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高端人才培养的瓶颈。在学校基础学习阶段,院系努力为这些合作班级配备专用学习教室和专属实验室,提供专属的学习材料与实验材料等,加强班级归属感与认同感建设,同时开展各类科研实践精神讲座和文体活动,丰富班级的文化建设和科研人文素养教育。
三是如何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避免拔尖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让他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术发展途徑,得以在个人发展规划中去学习、借鉴和参考。在科教协同育人体系下,学校和科学院系统的专家学者会将一些学术资源首先提供给亲自指导的学生,也会在学生申请相应发展道路时为其提供非常有说服力的推荐。这将能显著提高学生成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同时,院系也要做好学生分流培养工作,使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教学效果也将会更加明显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凡,周丛照.科教结合 协同育人——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
[2] 邢丽,冉盈志,尹伊.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3] 吴爱华,侯永峰,等.深入实施“拔尖计划”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4] 吴爱华,侯永峰,等.深入实施“国创计划”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5] 古京,马乐诚,等.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7).
[6] 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7] 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8] 杨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4).
[9] 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