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朝秘书工作
2017-09-25吉昭蓉
吉昭蓉
摘要:新的朝代的诞生,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必然导致秘书性工作的不同,周朝相对于商朝来说,秘书性工作发生了很大转变,且周朝是一朝两时期,西周和东周的秘书性工作存在许多差异。本文试具体阐述西周和东周的秘书性工作特点,分析两周秘书性工作的差异与联系。
关键词:西周 东周 秘书工作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是为西周,其后至公元前256年,是为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朝之前的商朝在政治上实行内服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然而,内服与外服制度并不能保障国家的统一,一因附属国内自行治理。商朝对附属国的控制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的权利依旧在附属国手中,二因附属国臣服的基础是商朝兵力的强盛。一旦军事力量削弱。商朝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将会大幅度地降低。因此,周朝在建国之初就改内服外服制为分封制。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确保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新的国家的诞生,新的政治体系的更新。必然导致一些专事国家事务管理的官吏应运而生。周朝相比夏商两朝代,具有秘书性质的官职和从事秘书工作的官吏都更为丰富。因此,研究周朝的秘书性工作具有很大价值。除此以外,西周和东周政治上有所差别,秘书性工作也存在诸多差异。
一、西周秘书工作概况
(一)秘书机构太史寮的成形
西周中央政府形成以卿为首的政务部门“卿事寮”和以太史为首的事务部门“太史寮”并存的局面。其中太史寮是当时的中央秘书机构,地位仅次于卿事寮。
太史寮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在商代末年即已出现,但成型于西周。太史寮是为王室服务的秘书处,主管宗教祭祀、册命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管理国家档案典籍、天文历法等。太史寮共有五史,分别为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太史,亦作大史,是太史寮的长官,总管起草公文、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管理国家档案典籍、天文历法和组织祭祀等,属六卿之一,相当于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小史是太史的副手。主要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家谱,相当于掌管贵族人事档案的秘书官员;内史也称“作册”、“作册内史”、“作命内史”,是为商王起草机要文件的文字秘书,为首者称内史尹,负责拟制简册、宣示天子诰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周礼·春官·大宗伯》),是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御史也称柱下史,据说常立于朝堂殿柱之下,接受四方文书,并负有保管档案、典籍的责任,是太史寮中地位最低的秘书官员。太史寮内部分工明确,各有各的职能,综合性强,为处理政府事务提供了帮助。
(二)文书工作的发展
建立了专门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古者尊祖为“天”,“府”、“库”相通,是谓天府。西周宗法制度逐渐完备,宗庙设置与收藏更趋完善,于“春官”下设“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周礼·秋官·大司寇》中记载:“凡邦之大盟约,淮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可见,天府是西周王室的档案库。
为确保文书的真实,西周实行正副本制度。從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档案文书副本,通常指同一档案文件的抄本或复制本,是相对档案文书正本而言的,正副本这一制度首创于我国的西周。《周礼》中的《春官》及《秋官》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家宰贰之。”在这里,所谓“中”、“贰”,说的都是当时官方的档案文书,前者专指档案文书的正本,后者则专指副本而言。这说明了周朝在文书管理中确保文书真实性的两个特点:一方面,当时档案文书已有正本与副本的概念区分,并且其正本与副本已各具专门的名称:另一方面,档案文书在正本之外另建有副本,有些重要的档案文书,如邦国盟辞、国之大法典、民数登记册等,往往还别录多份副本。此外,在副本的保管方面,实行与正本分开收藏的管理体制,即将正本集中藏之于“天府”,副本则归属诸如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卿等相关部门保管。
公文种类方面,为了适应国家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管理的需要,西周已经出现了一个由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三类文种组成的配套的文书体系。上行文有上书等;下行文有誓、诰、命等;平行文有盟书等。
文书传递方面,西周制定了公文传递制度,有行夫领导的机构,“专掌邦国传递之事”,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水陆交通的发达,已建立了公文传递网。而且根据公文的缓、急之别和传送目的的远近,分别以车、马、快步或徒步传送。
(三)秘书人员队伍的壮大
根据国家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秘书人员分成王宫、朝廷、地方政府、诸侯国等不同的群体层次,其中朝廷秘书、王宫秘书种类更为丰富,人数也更众多。
西周王宫秘书种类丰富。负责掌管黄帝与皇后的日常事务。其中最为人所知的王宫秘书是左史和右史,然左史和右史实际上是春秋时才设置的官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左史记言即内史,右史记事即太史,此说尚难证实。孔颖达的观点则被多数人认可:“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尚书正义序》)“夫春秋者,纪人君动作之务,是左史所职之书。”(《春秋正义序》)西周的王宫秘书大抵有“宰”、“承”、“女史”、“内小臣”、“典瑞”、“掌节”几类。“宰”也称内宰。在商代是国王的专职厨师,因经常接近天子而逐渐成为国王的亲信,西周时,掌管宫廷事物,是王宫秘书人员的首领,直接协助天子处理文书和日常事务。“承”是侍立于天子之侧,为天子提示遗忘之事,回答天子提问的史官。“女史”是历史上最早的女秘书,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她们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辅助宰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的典籍,另一类掌文件书写。“内小臣”专掌王后的命令和周天子的私事、私令,是天子、王后的私人秘书。“行人”安排诸侯拜见天子事宜、了解民情以接受天子询问。“典瑞”、“掌节”是保管天子印信的人员,他们官职中的“瑞”和“节”是指表示西周天子权力的信物。
二、东周秘书工作概况
(一)史官地位下降
东周王室和列国依然设有太史、御史、小史等史官,地方政府也设有令史、丞史、佐史等。但史官的职责、地位起了重要变化,其中多数人不能掌管政府秘书机要。如太史,在西周是太史寮主官,位高权重;春秋战国时期其职权削弱到仅掌记录、管理史料和天文历法。史官地位的下降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人治观念继续增长。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而轻鬼神,专司人事的史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作用、地位都超过了神职史官;东周时,各国认识到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而实力来自于人治,并非靠天和神的恩赐,因此,残存的神职史官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其次,史官与国君观念上常常发生冲突。最后,选官制度的变化。西周为了保持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采用爵位世袭制,即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一制度逐渐瓦解。这样世代相袭的史官就被新兴贵族所取代,逐渐离开了国君身边,无权参与政务起辅助决策作用了。
(二)新秘书官职的产生
战国时期,诸侯国另设秘书官职,如秦国尚书、魏国主书、赵国御史、齐国掌书、楚国左徒、鲁国的令正等。他们不仅参与决策、草拟文书,而且还是国君的重要随从并记录情况。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除另设官职外,东周还通过从原先低级史官中提拔高级秘书、从宦官当中提拔一些秘书官员的方法来扩大秘书队伍。
(三)私人秘书的兴起
战国时期。私人秘书得到迅速发展,然现有的史料表明,私人秘书起源于西周,前身是家臣。
奴隶制等级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周王朝的诸侯卿大夫家中都置有家臣。家臣由卿大夫自行任免,不世袭。周平王东迁之后,宗法制度逐渐动摇、瓦解,周王朝的政治重心由王室逐步移向诸侯列国,列国的卿大夫亦开始设置家臣,且有司马、司徒等职务名称,为卿大夫分管家政、采邑、军队等事。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就曾为鲁国贵族季康子的家臣。
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士人游说之风和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的兴起,私人秘书得到了迅速发展。奔走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有的做了国君的“客卿”、“博士”等秘书官职,更多的“士”则为列国中的贵族封君或大夫所招纳,如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等,招纳了来自各国的“士”三千余人,通称“食客”或“门客”、“舍人”,如《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其中的“客”就是做食客的意思。这些门客执掌参议谋划、起草书信、处理日常事务、承担交办等事项,实际上就是私人秘书,这说明东周的秘书工作已向社会化发展。
(四)文书工作继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公文拟制有了一定的规定程序。在公文拟制中产生了起草、讨论、修改、润色四个环节,每个环節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为制度。这一制度,尤其是修改、润色两个环节的建立,不但保证了文书的准确性,而且使文字风格大有改进。如《论语宪问篇》中对郑国拟制公文程序的介绍:“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东周时用印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周时已有印章,当时称“印”为“玺”,但多用于私人检验财物时的凭证。到春秋后期才逐渐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文书加印,说明了文书的权威性。
三、两周秘书工作比较
周朝是一朝两时期,西周与东周因为政权与社会思想等因素,秘书性工作存在种种区别。
首先,西周国家政权较为巩固,周王室还处在主导地位,各诸侯国的势力并不十分强大,这一时期的秘书性工作主要是围绕巩固国家政权展开。秘书性人员也以朝廷秘书官员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逐渐分裂,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秘书工作重点从周王室转变到各诸侯国,且诸侯国内秘书性工作存在差别,秘书官职也不统一,如秦国称为“尚书”、“魏国”称为“主书”、赵国称为“御史”、齐国称为“掌书”、楚国称为“左徒”、鲁国称为“令正”。
其次。西周处于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期,且其废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为分封制,秘书性工作也处在一个废旧立新的状态。很多制度都处在初步形成的状态,而东周的秘书性工作相对来说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更加制度化,如公文的用印制度,开始于西周,普遍使用于东周。
最后,西周的秘书性工作集中处理宗教祭祀、册命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管理档案典籍、等辅助性工作,而东周的秘书性工作相比之下加大了出谋划策的比重,尤其是战国时的私人秘书,如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筑三窟,他所做的事并不是琐碎小事,而主要是为孟尝君出谋划策。
虽然西周和东周的秘书性工作存在一些差别,但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它们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共通点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周代史官宗教色彩逐渐变淡。史官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产生的,他们作为实行神权统治的得力助手位尊权重。随着社会的进步,神权统治日渐削弱,史官的宗教色彩也随之由浓转淡。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而轻鬼神,专司人事的史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作用、地位都超过了神职史官,表现出史官的宗教色彩减弱了。春秋时期,史官的宗教色彩更为减弱,不少神职史官转化为人事史官,以后各朝史官,就以记事为主要职责了。这一重大转变奠定了秘书人员以文书档案工作为主要职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