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外国诗歌的生命性

2017-09-25陈彦戎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朗格苏珊特征

陈彦戎

摘要:苏珊·朗格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位卓越的女性美学家,“生命形式说”是她理论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为我们思考辨析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在苏珊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生命的本质,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诗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显然也具有朗格所言的生命形式的四个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苏珊·朗格“生命形式说”的性质来探讨外国诗歌的艺术生命性,由此获取对于人之生命和艺术之生命更为全面、多样、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苏珊·朗格 生命形式说 艺术 外国诗歌 特征

苏珊·朗格在吸取众家理论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形式说”,她把艺术看做一种有生命的形式,认为“艺术形式本身之所以能够表达情感,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一件艺术作品要想激发起美感,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现出来,即作为生命活动的投影或者符号呈现出来,使自己成为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一种逻辑形式。”由此对应,艺术作品是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艺术形式在逻辑意义上也就不同程度地拥有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即动态性,有机统一性、脉动节奏性,和生长性。外国诗的情感的形式。是生命的形式。从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赋予艺术作品的“生机”和“活力”,诗的表现性形式与生命体的机能有着同构性,是有生命的。本文立足于艺术生命形式的四大特征,结合具体的外国诗歌作品来表述对朗格“生命形式说”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从艺术形式角度更为合理地认识外国诗歌的生命性。

一、外国诗歌的动态性

苏珊·朗格认为。一个有机体生命的形式就是一个动态性的“活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中存在,如瀑布一样,所有构成成分都是不断地变化之中。是运动给它以永恒的形式。从朗格的话可以看出,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种生命活动持续不断统一于整体,运动是生命的实質,只有在不停息的运动中。生命才能持续存在。才能保持永恒的变化过程;运动一旦停止,有机体便会解体,生命也就随之消失不复存在。因此,有机体的固定性是由其生生不息的机能形成的,是运动使得这种机能得以发挥,动态性是生命本身的机能。《庄子·知北游》曾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意为生命活动是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可见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生命的动态性的思想观念有着相当的契合之处。而生命形式的这种动态性特征,艺术表现性形式中同样存在。诗歌要求鲜活生动的气韵,与生命有机体的动态性相对应。外国诗歌就在静态的形式中传达出动态的审美感受,固有的生命记忆使我们从中获取独特的情感共鸣,对于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空间世界有身临其境之感。

外国诗歌不同于音乐戏剧等时间性艺术有着突出的绵延运动性。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空间性艺术的线条流动感。外国诗歌作品中的动态感是通过有生命的表现形式来供人们的感官去感知,供人们的想象去想象。拜伦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名为《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这首诗充满动态性的情感抒发,讴歌诗人理想中的完美女性,诗歌中形式和内容动态性相契合,给人以新奇生动的审美体验。仅“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这一句,便是最富动态感的佳句,“美的光彩”本身是一个似虚似幻的意境,它是朦胧的,流动的,不确定的。而诗人开篇就赋予女子“走”的动态感觉,满含诗人的激情,烘托出抒情诗光明的氛围,使人一下子沉浸于女子身上那种超凡脱俗、自然波动的美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运动知觉,在想象世界中女子一步步袅娜走来,空间感强烈。而后通过明与暗、光与影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加强视觉上的美感,读者眼前一片光明,万籁俱寂,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动态心理感觉是诗歌营造并赋予读者的。“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波动”和“散布”两个动词给人强烈的动态活力,美在她身上有了生命力,有了形体,会涌动,会发光,美活泼地穿梭于女子乌黑的发丝,流进女子的内心,美就是她的灵魂。这种种生动迷离的意境都愉悦着读者的感官,情趣盎然。在诗歌内容上诗人以外在美为始描绘,后转入对内在美的赞叹,层出不穷的美的光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种动态的转变过程将诗人以“无我之境”寄托的“有我之情”尽然抒发出来。全诗由变化运动的意境形象表现内在生命的律动。将真善美集于一身的完美女性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而语音层面的乐感更凸显诗歌的玲珑诗意,强化了诗歌动态的抒情效果。这也就说明外国诗歌确具有朗格所言的生命形式的动态性的特征,观点是正确的。

二、外国诗歌的有机统一性

在苏珊·朗格看来,一切能认识出来的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有机的,它们不断的补充营养、不断地进行消耗,有机体内的活动特征也就是他们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极为紧密地联系着。这种联系绝非混杂和简单排列,而是以“某种难以形容的复杂性、严密性和深奥性”结合在一起,每种因素互为依存,每种因素都不能脱离整体。由朗格的话可知,生命有机体比起流水和瀑布要复杂得多。它其中包含着由各种性质不同的活动组成的持续性的结构,这些要素的活动彼此承接呼应,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便是这种有机统一体。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的投影和符号,同样具有和生命体的有机性逻辑类似的特征,即艺术的有机统一性。外国诗歌结构上的有机统一性也是通过其构成成分围绕一个中心相互联系和依存表现出来的。

诗歌创作应是一个有机体的生长过程。诗人将所有对立的有机因素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不可侵犯性,即内部的合理结构不可分割,若是打破整体完美严整的统一,将各个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艺术形式的本质也就遭受了破坏,整体也就会消失。柯勒律治关于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提出过有机整体诗学观。认为一种艺术或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应当作一个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这种有机整体便是朗格所言的生命形式的有机统一性。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便是典型的艺术的有机整体,《鱼》用细腻的细节描述了一次人鱼的邂逅,鱼在诗人笔下被添上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神秘,冷静。“我凝视许久/胜利感注满了带缺口的小小船舱/从那舱底的小池中/在那里汽油散布了一道虹彩。”诗句间表现的过程是非常隐晦的、模糊的,胜利感由何而起,散布的虹彩又意味着什么,这些是诗人的心理细节,是创作主体利用的一种巧妙的掩盖方式。而在结尾,“我把鱼放回了大海”,这种转变是动态性的,以一种对人性的升华结束,人鱼的相遇中贯穿着主体与客体模糊的分界,两者有机统一,融入诗歌整体,一切都流入了未知之中,诗人所感受到的普遍的人性漫步于天地万物之间,而那道无形的,无穷尽的,无所不在的虹彩即一切之引。这种断层式的从沉醉向超越的转变,便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要素统一于整体而实现的。这也就说明朗格的这个有机统一性的观点在外国诗歌的艺术形式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三、外国诗歌的脉动节奏性

苏珊·朗格对于生命性的节奏性是这样总结的。生命形式的整个结构都是由有节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也就是说。有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节奏的运动,而联系前面探讨的动态性可知,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恰恰在于节奏。生命有机体之所以能维持连续的动态式样,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生命运动的节奏性。生活中人的脉搏、心跳都是典型的节奏性生命活动。朗格说:“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事件的完成的后事件的准备……节奏是旧紧张解除之际新紧张的建立。它们根本不需要均匀的时间,但是其产生新转折点的位置,必须是前过程的结尾中固有的。”也就是“当前一个事件的结尾构成了后一个事件的开端时,节奏便产生了。”可以理解的是,节奏是有规律性和持续性的,是对立统一的结果,它是着重于有机体机能的连续性。而不是单纯的周期性的重复。是一次运动状态结束之后同时产生下一次的运动状态,前后首尾同一,与时间无关。艺术形式同具有生命形式的节奏性特征,可以说是它最为明显的特征,舞乐中的节拍起伏,书画中的线条流动,都是艺术节奏性的表现。外国诗歌也是通过韵律或情感等的变化起伏、诗文的起承转合来呈现出一种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这种诗歌情绪的内在节奏唤醒人的原始生命情感。

宗白华对节奏观提出完整的阐述:“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一切艺术都是趋向于音乐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节奏是有韵律的生命力的律动,它昭示了事物的内在生命力。在外国诗歌中,节奏的运动使诗歌富有音乐美感,音乐性和表现力的和谐统一既保持了诗歌情感的真实性,又呈现出令人愉悦的旋律美。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墓园哀歌》就有着流动变幻的节奏性。整首诗采用交叉韵四行诗节,每四行一小节,易于抒发情感变化。在韵律上使用抑扬格五音步隔行押韵,节奏舒缓,语调肃穆而哀思缠绵。韵脚将多句联结成一个整体,而交叉韵(abab)则形成一种持续的诗意。这种音韵上的节奏感使得读者的情绪随作者情感起伏而波动,从同情底层乡人,蔑视权贵阶层,愤懑社会不公,到感伤沧桑世事,沉思生命意义,起到显著的移情作用。双元音和长元音的大量反复使用交叉构建了一种哀婉沉寂的氛围,诗中一些双声词的点缀更生动地营造出静谧轻柔的墓园暮色之景,音乐感绵延不断。这些外在形式的运用使诗歌本身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充分体现以外国诗歌为例的艺术形式的节奏性特征。朗格的节奏性观点再一次得到充分的证明。

四、外国诗歌的生长性

苏珊·朗格指出,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都是一個不断消亡和不断重建的过程,都有自己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可以理解为,生命形式是随着自身的生长和消亡而辩证发展,这种生长性表现出的是一种“势”,这种“势”是动态的,和生命形式的动态性契合,不过它是有方向性的运动,比如自然生命从诞生、衰败到新生的过程,这是生命形式生长性的典型体现。而艺术形式同样有这种具有方向的、辩证发展的生长性的特征。外国诗歌的生长性是从诗情和诗境一步步成长、蔓延而体现出来的,如同一个生命体在持续不断地向上生长,诗歌的静止形式仍能表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变化或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恒古长青的诗歌具有可延展的张力,这种张力也能理解为生长性,诗所固有的意义在流传过程中流动和增殖,这是诗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元代范德玑《诗格》言:“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诗歌情感流向的起承转合也与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性同构同应。

以雪莱的名篇《西风颂》为例,这首诗在语篇衔接上充分体现了艺术形式的生长性特征。第一章以西风和残叶为始,西风扫除林中的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给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第二章将视野转向高空,西风与云、雨、雷、电一起狂舞,展现一种呼风唤雨的气势,到处都是骚动和危机,暗喻革命即将来临;第三章转向大海,西风的力量与海浪的咆哮产生共鸣,西风掀起海底深处的波涛汹涌,新事物终将摧毁旧事物。前三章都是用栩栩如生而又流动灵活的笔触写一些自然景物与西风对立的情状,这些景物在西风的“破坏”和“保护”之下呈现百态,西风的意境和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将情寄于景中,且每一章的景都是递进地生长,由秋日西风,冬日高空,春日大地,到夏日海洋,自然景象之间有机联合,内容推进且铺垫。第四章则将笔触转向自己,“我”融入诗中,希望与西风并肩战斗,唤醒大众,升华了全诗中的感情基调。最后一章诗人将自己的情绪推向了全诗的高潮,“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歌的主旨精华尽在其中,而这一句本身也是生长的。从冬到春季节的周而复始中看到了希望。一年的流逝也预示着新生的到来。这一句动人的诘问体现了雪莱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诗人渴望拥有西风一样的横扫一切衰落的力量。将先进的革命理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播撒人间大地。四、五章诗人将自己的情推得更高远、更壮阔,波澜起伏背后是诗人情感的倾泻而下。从西风的赞歌,寓情于西风,这是诗歌的开头,再到最后在歌唱革命中结束,这是诗歌的结尾,五篇诗章在诗人笔下达成完美的融合统一,前三章是西风对诗人的呼唤,后两章是诗人对西风的回应,前写景后抒情紧密呼应,而结构和意境上层层递进。情感哲理由平淡到高峰,贯穿于字里行间统一于每一章,连贯而始终向前推进,这是辩证发展的趋势,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动势,是外国诗歌生长性的充分体现。更证明了朗格所提出的生长性特征的观点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综上所述。外国诗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是一种“活”的形式,它有着动态性、节奏性、生长性、有机统一性四大基本特征。艺术表现形式与生命有机性特征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使诗歌呈现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命的精神和形态。尽管苏珊·朗格的“生命形式说”并非完善的理论,存在机械论的弊端,然而它对于探讨外国诗歌的艺术形式仍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探索动力,在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中具有独特的魅力。生命形式,是外国诗歌艺术的现实存在。

猜你喜欢

朗格苏珊特征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最高贵的导盲犬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