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保协作、担保投资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

2017-09-25顾海峰

当代经济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摘要: 文章基于银保信贷系统视角,分析了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银保协作下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担保投资引发银保信贷系统经营模式由单一债权模式向债权与股权共存模式的转变,促使银保信贷系统收益模式呈现杠杆化、股权化、混业化、匹配化的功能特征。此外,在担保投资机制下,金融机构异质性决定着风险资产收益密度的均匀分布性,随着风险资产规模的增大,银保信贷系统高风险放贷及股权运作的博弈动机将减弱,引发风险资产边际收益减少,贷款边界曲线呈现下凸特征及上移态势,从而改进了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进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协作下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跨市场风险资产配置机制、杠杆率与转股率组合优化机制、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匹配机制、企业认股权甄别及回购机制、贷款债权保值信用增进机制。该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金融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担保投资机制,实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分散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 银保协作; 担保投资;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分散; 银保信贷系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48-2017(04)-0041-10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述评

传统的银保分立型信贷模式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往往孤立式运作及缺乏协作性。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无法享有担保机构提供的信息优势,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意愿,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Berger and Udell[12]、Banerjee and Besley[3]、Riding and Haines[4]、Stiglitz and Weiss[5]等试图通过引入中小银行方式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但是,Baltensperger[6]研究发现,引入中小银行仅仅是银行体系的内部专业化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对此,顾海峰[7]研究认为,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以下简称“银保协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贷款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的双重功能,从而实现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内部化。事实上,在银保协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所呈现的信贷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功能,使得“银保信贷体系”已演变为“银保信贷系统”。此外,在银保协作模式下,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商业银行分担来自于贷款企业层面的信用风险,但是,考虑到传统担保业务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小规模的保费收益水平往往难以弥补大规模的债务代偿风险,从而导致担保机构债务代偿能力的不足,对此,担保机构需要不断进行担保业务创新,尝试建立担保投资机制。建立担保投资机制,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担保机构的整体收益水平,改进担保机构在收益与风险层面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担保机构的债务代偿能力,有效分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目标。可见,在银保协作模式下,建立担保投资机制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信用风险分散目标的重要路径,它对于提升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效能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针对“银保协作、担保投资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基于银保信贷系统的视角”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是金融学领域的重大问题,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预警、转移及监管等三大层面。在银行信用风险测度层面,Jorion[8]建立了信用风险测度的VAR模型。在此基礎上,Saunders[9]进行了修正及拓展。Jeffrey[10]引入概率理论建立期望违约概率模型。Jose and Saidenberg[11]对期望违约概率模型进行了拓展,给出了两阶段风险测度方法。郭英见与吴冲[12]建立了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吴冲等[13]引入模糊积分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了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李江与刘丽平[14]提出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方法。在银行信用风险预警层面,顾海峰[15]引入熵权物元可拓理论建立了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顾海峰[16]建立了信用平稳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刘堃等[17]从企业关联性与信贷行为层面构建了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迟国泰等[18]运用模糊评判法建立了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模型。银监会课题组[19]针对单体银行建立了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宋雪枫与杨朝军[20]从企业生存视角建立了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的Cox模型。在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及监管层面,宋凌峰等[21]基于希腊国家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银行与政府间的信用风险反馈问题。顾海峰[22]基于风险有限免疫监管环境,揭示了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机理。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文献主要局限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预警、转移及监管等方面的探讨,考虑到“银保协作、担保投资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基于银保信贷系统的视角”问题是金融学领域的崭新课题,现有文献尚未涉及这方面的探讨。对此,如何揭示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如何揭示担保投资对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的改进机理,如何揭示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在机理,如何科学设计银保信贷系统的担保投资机制来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目标,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对此,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基于银保信贷系统视角,分析了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银保协作下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协作下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本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金融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担保投资机制,实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分散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本研究剩余部分的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分析;第三部分为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在机理分析;第四部分为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设计;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二、 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endprint

内生逻辑分析 (一)银保预期收益模型构建

1.模型假设及符号

我们将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深入分析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为便于模型构建,我们需要设定如下假设及符号:

(1)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与贷款企业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性,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进行独立运作,担保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全额担保,其担保业务存在一定的杠杆水平,且需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对此,我们以符号Zg表示担保机构的净资产规模,以符号Lg表示担保机构的杠杆水平(Lg>1),以符号g表示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水平。

(2)贷款企业不提供任何的抵押或质押类资产,贷款企业项目投资款全部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一旦贷款企业顺利获得融资担保及银行贷款资金,则贷款企业能够以一定的概率水平来顺利运作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资金。对此,我们以符号p表示贷款企业能够顺利偿还贷款资金的概率水平值。

(3)考虑到担保业务的杠杆特征,假设银行提供给贷款企业的贷款资金规模等于担保机构的最大担保额度,对此,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来自于贷款企业层面的信用风险。为控制贷款风险,银行将贷款意愿设定在某个合理的概率水平值。对此,以符号q表示银行放贷意愿的概率水平值,以符号i表示银行贷款利率水平。

2.银保预期收益模型

依据上述假设及符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逻辑:第一,一旦贷款无法顺利偿还,则担保机构将履行债务代偿义务,担保机构代偿的债务规模为Zg,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损失为(Lg-1)Zg,在担保杠杆作用下,银行承担的风险损失远大于担保机构。第二,若贷款企业能够顺利偿还贷款,则担保机构可获得的收益水平为gLgZg,银行可获得的收益水平为iLgZg。第三,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与收益分布需要同时满足担保及贷款条件,一旦不具备融资担保及银行贷款条件,则不适用于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预期收益分布方程组模型。

依据上述逻辑,我们即可得到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预期收益分布方程组模型。我们以符号Eb表示银行的预期收益,以符号Eg表示担保机构的预期收益。依据预期收益的两点分布规律,我们得到如下形式的银行与担保机构预期收益计算公式:

(2)式就是我们所要构建的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预期收益分布方程组模型。

(二)银保预期收益模型分析

1.银行预期收益及放贷决策点的分布特征

考虑到银行与担保机构获得预期收益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能够顺利申请到银行贷款,我们需要考察银行预期收益Eb与银行放贷意愿q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依据(2)式,我们将银行预期收益水平Eb对银行放贷意愿q进行偏导数运算,得到银行预期收益的边际效应分布函数,即:

将银行预期收益边际效应分布函数设定为零,即:Eb/q=0,得到:

对于临界值pL,我们称之为贷款企业通过顺利运作项目来成功还贷的临界概率值,简称“临界成功还贷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若贷款企业成功还贷概率变量值处于区间(0,pL)内,则银行预期收益的边际效应满足关系式Eb/q0,也就是说,当成功还贷概率p大于临界值pL时,银行预期收益Eb与银行放贷意愿q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即:银行放贷意愿越高,则银行预期收益越大。基于预期收益最大化动机,银行必然将放贷决策点确定在区间(pL,1)内。

2.贷款企业临界成功还贷率的分布特征

我们需要分析银行要求贷款企业的臨界成功还贷率pL与担保机构设定的担保杠杆Lg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依据(4)式,我们求出临界成功还贷率pL关于担保杠杆Lg的导函数,得到如下形式的导函数:

依据(5)式中各个参数的取值范围,我们得到如下不等式:

(6)式表明,临界成功还贷率pL与担保杠杆Lg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即:随着担保机构担保杠杆Lg的增大,则银行要求贷款企业的临界成功还贷率pL也将会增大。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银行承担的贷款损失(以符号Sb表示),则Sb=(Lg-1)Zg,若担保机构设定的担保杠杆Lg越大,则银行需要承担的贷款损失Sb也就越大,因此,在高企的担保杠杆Lg状态下,为控制贷款风险,银行不得不提高临界成功还贷率门槛来降低贷款损失。

3.担保机构预期收益的分布特征

然后,我们需要分析担保机构预期收益Eg的分布特征。依据(2)式给出的担保机构预期收益Eg,我们求出担保机构预期收益Eg依赖于成功还贷概率p的边际效应函数为:

(7)式表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成功还贷概率p,担保机构预期收益Eg的边际效应函数始终满足关系式Eg/p>0,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给定的成功还贷概率p,担保机构预期收益Eg与成功还贷概率p之间始终呈现正相关性,即:随着成功还贷概率p的不断增大,担保机构预期收益Eg也将逐步增大。可见,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担保申请是无约束的。

(三)基于银保预期收益模型的逻辑诠释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给出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内生逻辑的如下诠释:

(1)出于理性动机,银行仅仅针对成功还贷概率p满足关系式p>pL的优质企业提供贷款资金,考虑到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担保申请是无约束的,银行将建议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担保受理范围设定为(pL,1)区间内,这对银行与担保机构双方都是有利的。可见,银保协作的基本特征已经呈现。

(2)过高的担保杠杆水平Lg将会促使担保机构债务代偿能力的大幅度稀释,从而降低担保机构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担能力,因此,针对高企的担保杠杆水平Lg,银行不得不提高临界成功还贷率门槛,但是,过高的临界成功还贷率门槛将会加剧信贷配给,导致大量优质企业陷入融资困境。为更好地分担银行贷款风险,银行与担保机构需要协商确定合理的担保杠杆水平Lg。可见,银保协作已成为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需求。endprint

(3)在银保协作模式下,银行与担保机构对担保及贷款业务进行协同运作,仅仅接受成功还贷概率p处于(pL,1)区间内的优质企业的贷款申请,以规避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面临的来自于贷款企业层面的信用风险,有效提升了担保机构分担银行信用风险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目标。此时,一旦贷款企业已获得贷款资金(即:q=1),则银保协作下银行与担保机构获得的预期收益水平满足如下不等式组:

(4)本研究给出的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预期收益分布方程组模型表明,在传统分立型信贷模式下,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预期收益水平满足不等式Eb>Eg已成为常态。事实上,该常态已扭曲了担保机构与银行的风险收益匹配原则,不利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建立银保协作型信贷创新模式,在银保协作模式下,银行与担保机构通过协同运作及风险控制,银行与担保机构完全可以实现银保预期收益的对等化状态,即Eb=Eg,从而改进担保机构与银行风险收益的失衡状态。我们通过分析预期收益分布方程组模型发现,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预期收益对等化的充分条件之一是满足如下关系式:

其中:我们将p*L称之为银保预期收益对等化下的成功还贷率。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实现Eb=Eg状态的另一充分条件。事实上,只要银保预期收益对等化下的成功还贷率p*L处于银保信贷体系的放贷区间(pL,1)内,即可实现Eb=Eg。对此,我们得到Eb=Eg的另一充分条件是:

(9)、(10)两式表明,只要银保信贷体系协同将担保杠杆设定在某一范围内,即:担保杠杆Lg应超过贷款企业融资成本g+i与担保费率g的比值,且银保信贷体系设定的贷款企业成功还贷概率等于银保预期收益对等化下的成功还贷率,即可达到银保预期收益的对等化状态,从而有助于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在银保信贷体系的内部分散目标。三、 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

内在机理分析 (一)担保投资的基本功能及运作原理

1.担保投资的基本功能

在银保协作模式下,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形成的信息共享及信贷协作,使得银保信贷体系已演化为“银保信贷系统”,银行与担保机构已成为银保信贷系统的两大重要载体,银保信贷系统对银行与担保机构的收益与风险状态实现内部均衡配置。此外,担保投资是银保协作下银保信贷系统业务运作的一种创新机制,通过开展担保投资的科学化实践,可以有效增大银保信贷系统的收益水平,从而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债务代偿效率及抗风险能力。所谓担保投资,主要是指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重要载体之一的担保机构在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同时,将获得的保费收益的全部或部分金额转换成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促使担保机构形成担保性债权收益与投资性股权收益相互共存的一种金融交易活动。依据担保投资的定义,我们给出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的功能架构图,具体如图1所示。依据功能架构图,我们对担保投资所具备的四大基本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担保投资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水平的杠杆化功能。为提升信贷市场的金融交易效率,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重要载体之一的担保机构通常以一定的担保杠杆水平为基础进行担保业务运作,对此,担保机构实际开展的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通常是其净资产规模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具体放大倍数是由银保信贷系统设定的担保杠杆水平所决定的。一旦贷款企业顺利偿还银行贷款,则担保机构对银保信贷系统的保费收益贡献将呈现杠杆化特征,从而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水平的杠杆化功能。

(2)担保投资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模式的股权化功能。在传统担保模式下,担保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而获得保费收益,这种收益模式属于担保性债权收益模式。但是,在担保投資模式下,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重要载体之一的担保机构通过将保费收益转换成贷款企业的认股权,形成投资性股权收益模式。一旦贷款企业通过IPO、项目并购等路径实现股权的大幅度溢价,则担保机构将获得贷款企业股权大幅度溢价所带来的收益机会,从而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模式的股权化功能。

(3)担保投资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路径的混业化功能。在传统担保模式下,担保机构主要通过在信贷市场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来获取一定的保费收益,对此,担保机构的收益路径主要局限于信贷市场。但是,在担保投资模式下,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重要载体之一的担保机构将部分保费收益转换为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以此来获取资本市场的股权溢价收益,由此引发担保机构收益路径从信贷市场单一路径逐步转变为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混业路径,进而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路径的混业化功能。

(4)担保投资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化功能。在传统担保模式下,担保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而获取较低的保费收益,一旦贷款企业无法顺利偿还贷款,则担保机构将承担全部代偿责任,对此,担保机构无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化。研究发现,在担保投资模式下,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重要载体之一的担保机构通过将部分保费收益转换为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以此来实现担保机构经营模式从单一债权模式向债权与股权共存模式的转变。考虑到单一债权模式主要遵循两点分布规律,其对应的收益与风险是完全不匹配的,但是,债权与股权共存模式主要遵循大数定理与小数定理的组合规律,其对应的收益与风险是完全匹配的,对此,担保投资能够实现银保信贷系统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化功能。

2.担保投资的运作原理

由担保投资的含义及功能可以发现,在传统担保机制下,银保信贷系统主要局限于信贷市场业务运作,但是,在担保投资机制下,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将部分保费收益转化为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促使银保信贷系统经营模式由纯债权收益模式向债权与股权共存的收益模式转变。此外,在担保投资机制下,银保信贷系统的资产配置模式将由单一债权模式向债权与股权共存的资产配置模式,对此,银保信贷系统需要通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交互作用来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功能,从而有助于实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据上述分析,我们给出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的运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图2中,实线方向主要描述了担保投资机制下银保信贷系统经营模式由纯债权收益模式向债权与股权共存收益模式的转变过程。虚线方向主要描述了担保投资机制下银保信贷系统通过收益与风险匹配实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endprint

依据担保投资的运作流程图,我们诠释担保投资的运作原理如下:

(1)银保信贷系统以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为两大主要载体,通过担保投资机制将部分保费收益转化为贷款企业的认股权,实现债权资产与股权资产共存的资产配置模式,其中,债权资产通过信贷市场货币政策环境获得低水平收益,股权资产通过资本市场IPO及并购环境获得高溢价收益,从而实现银保信贷系统的收益中性功能。

(2)银保信贷系统通过担保投资机制来持有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一旦贷款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IPO、项目并购等方式实现股权大幅溢价,则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将认股权证转换为贷款企业股票而获得高溢价收益,这种股权高溢价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低水平保费收益的不足,有助于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债务代偿功能。

(3)银保信贷系统通过担保投资机制,将原本单一债权经营模式转变为债权与股权混合经营模式。银保信贷系统将以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收益与风险分布来科学界定债权与股权配置权重,若信贷市场处于顺周期环境,则适当加大债权资产配置,若资本市场处于顺周期环境,则适当加大股权资产配置,以此来实现银保信贷系统的资产优化配置功能。

(4)在担保投资机制下,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债权与股权共存模式,实现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一方面,来自于信贷市场的低费率保费收益与来自于资本市场的高溢价股权收益进行对冲,有助于实现银保信贷系统的收益中性目标;另一方面,来自于信贷市场的债权高风险与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认股权低风险进行对冲,有助于实现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中性目标。对此,两类市场有效对接将有助于实现银保信贷系统的收益与风险匹配功能。

(二)担保投资对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的改进

1.银保协作下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测度

在银保协作模式下,以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为主要载体的银保信贷体系已演变成“银保信贷系统”。效率通常是由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值关系所决定,对此,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则主要取决于银保信贷系统在风险资产与资产收益层面的配置水平,其中,风险资产主要作为银保信贷系统的投入变量,资产收益主要作为银保信贷系统的产出变量。贷款企业向银保信贷系统申请贷款,一旦贷款通过审批及发放贷款,则银保信贷系统将获得贷款企业的债权类资产,同时,一旦贷款企业无法顺利偿还债务,则银保信贷系统将代偿部分甚至全部的贷款损失,考虑到这种债权类资产所呈现的风险特征,我们将这种债权类资产称之为“风险资产”。可见,银保信贷系统的代偿风险与其风险资产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即: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资产规模越大,则其代偿风险就越大。此外,一旦银保信贷系统的代偿风险发生,则风险资产的收益水平將决定着银保信贷系统是否有能力来应对代偿风险,银保信贷系统的资产收益水平与其代偿风险应对能力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即:银保信贷系统的资产收益水平越高,则其代偿风险应对能力就越强,而衡量银保信贷系统应对代偿风险能力的就是我们定义的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

此外,考虑到银保信贷系统从贷款发放到贷款回收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即:贷款周期。在贷款周期内,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资产规模相对稳定,对此,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主要由其风险资产收益水平来决定,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即: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资产收益水平越大,则其代偿效率就越高。同时,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资产收益水平主要由其风险资产规模与资产收益率共同决定,且风险资产收益水平与风险资产规模及资产收益率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对此,我们引入风险资产收益密度函数,以符号f(X,Y)表示,其中:变量X为风险资产规模,变量Y为资产收益率。可见,风险资产收益密度函数f(X,Y)为依赖于风险资产规模变量X与资产收益率变量Y的二元非负函数。考虑到贷款周期内,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主要由其风险资产收益水平来决定,对此,我们以符号F(S)表示银保信贷系统的代偿效率,且将F(S)的测度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S为贷款边界曲线CUR(X,Y)=0与X—Y坐标平面所围城的面积。

(11)式就是我们给出的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的测度公式。由测度公式可知,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F(S)仅仅是依赖于可测面积S的一元函数,此外,由f(X,Y)的非负性可知,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F(S)是可测面积S的单调递增函数。同时,考虑到风险资产收益水平主要由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程度及整体平均收益水平所决定,对此,金融机构的异质性特征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收益水平影响极为有限,于是,我们假设风险资产收益密度函数f(X,Y)在其定义域内是服从均匀分布的。

2.担保投资与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改进

为便于分析,我们给出图3所示的担保投资与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改进图。图3中,曲线CUR1(X,Y)=0反映了传统担保模式下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资产规模与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分布关系。其中:X*为贷款容量,即:贷款周期内的最大贷款规模(最大风险资产规模),曲线CUR1(X,Y)=0与边界线X=X*相交于D点。考虑到信贷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将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出于风险防控动机,银保信贷系统实施信贷配给将成为常态。在信贷配给机制下,信贷资金无法以市场化方式出清,剩余资金将通过非市场化方式低成本配给给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导致银保信贷系统收益率随着风险资产规模(贷款规模)增大而逐步降低,曲线CUR1(X,Y)=0将呈现逐步下降态势,可见,曲线CUR1(X,Y)=0为单调递减函数。由曲线的法向量特征可知,曲线满足如下关系式:

在担保投资模式下,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收益水平远超过传统担保模式,对此,我们以曲线CUR2(X,Y)=0来刻画风险资产规模与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分布关系。此外,随着风险资产规模(贷款规模)的不断增大,银保信贷系统高风险放贷及股权运作的博弈动机将逐步减弱,由此引发风险资产的边际收益水平逐步减少,可见,曲线CUR2(X,Y)=0呈现下凸函数的基本性质,且曲线CUR2(X,Y)=0与贷款边界线X=X*相交于C点。考虑到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曲线CUR2(X,Y)=0也是单调递减函数,且与曲线CUR1(X,Y)=0呈现相同的法向量特征,对此,存在唯一的非负函数Y=t(X),满足如下两个关系式:endprint

对此,曲线CUR2(X,Y)=0等价于单调递减非负函数Y=t(X)。再依据代偿效率的测度公式,我们计算出担保投资模式下的代偿效率值F2(S):

(20)式表明,担保投资模式下的代偿效率值大于传统担保模式下的代偿效率值,由此可见,担保投资改进了银保信贷系统的代偿效率。

(三)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理论诠释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给出担保投资对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实现路径图,具体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发现,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的传导及实现过程,我们对五个层面的传导及实现过程给出如下理论诠释: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向银保信贷系统的传导过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源于贷款企业的还贷违约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引发还贷违约风险的根本原因。一旦贷款企业到期无法顺利偿还贷款资金,则来自于贷款企业的违约风险将转换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已成为银保信贷系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商业银行信贷运作过程已成为银保信贷系统的系统内部演化过程,从而促使信用风险成为银保信贷系统的系统内部风险,进而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向银保信贷系统的传导过程。

(2)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向担保机构的传导过程。引入担保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商业银行分担信贷风险,但是,在传统银保分立型信贷模式下,担保机构难以实现信贷风险分担功能,对此,通过构建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配置及协同管理功能。在银保协作模式下,担保机构已成为银保信贷系统的另一重要载体,一旦担保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则银保信贷系统将贷款项目转换为风险资产,对此,担保机构将接受银保信贷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还将享有融资担保的保费收益。

(3)担保投资实现债权与股权收益共存的配置过程。担保投资通过将部分保费收益转换为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促使担保机构由单一债权收益模式转变为债权与股权收益共存模式。债权收益主要取决于信贷市场的整体收益水平,债权收益模式将促使担保机构维持较低的收益水平,与其承担的代偿风险难以匹配。对此,通过担保投资机制,一旦贷款企业通过IPO、项目并购等方式登录资本市场而实现股权大幅溢价,则认股权可以为担保机构带来丰厚收益。对此,担保机构通过担保投资机制对债权收益与股权收益进行有效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担保机构的组合收益水平。

(4)银保信贷系统实现信用风险与组合收益的对冲过程。担保机构通过担保投资机制,将单一保费收益形式分解为保费收益与股权溢价收益共存的組合收益形式,组合收益形式将为担保机构带来的收益水平远超过单一保费收益形式对应的收益水平,在银保协作模式下,这种组合收益将通过银保协作传输给银保信贷系统。一旦贷款企业出现还贷违约而引发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则担保投资带来的组合收益将对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对冲,此外,组合收益与单一保费收益的差额部分越大,则组合收益对信用风险的对冲功能就越强。

(5)担保投资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实现过程。担保投资机制通过优化银保信贷系统收益模式来改进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促使银保信贷系统能够通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来获取高企的组合收益,担保投资机制的杠杆化等功能将大幅度提升这种组合收益的高企特征,这种高企的组合收益特征将有效弥补银保信贷系统潜在的贷款风险损失,弥补贷款风险损失就是分散信用风险。但是,在传统担保机制下,低水平的单一保费收益特征却难以弥补潜在的贷款风险损失,从而难以分散信用风险。对此,担保投资机制可以有效分散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担保投资引发的债权与股权共存收益模式,已成为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分散的有效路径,从而有助于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目标。

四、 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设计

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是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创新模式的重要基础。担保投资机制通过改进银保信贷系统的代偿效率,以此来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目标。依据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设计科学高效的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子机制)。具体内容(子机制)及相应措施如下:

(1)建立银保信贷系统跨市场风险资产配置机制。信贷市场单一保费收益的低廉性已无法满足银保信贷系统潜在的债务代偿需求,保费收益属于债券类资产收益,对此,银保信贷系统需要将部分保费收益转换成认股权,认股权收益属于股权类资产收益,股权类资产通过资本市场IPO、项目并购等方式带来的高收益将有效对冲代偿风险,从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对此,建立跨市场风险资产配置机制是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前提。此外,建立跨市场风险资产配置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针对资本市场股价运行的实时监测体系,为准确识别贷款企业认股权资产的内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建立针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跨市场收益率对比监控机制,为科学配置跨市场风险资产的类型及权重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针对资本市场公开披露信息的信息集成及解读机制,为获取认股权在资本市场的最佳转股时机提供重要契机。

(2)建立银保信贷系统杠杆率与转股率组合优化机制。担保杠杆率对银保信贷系统具有“双刃剑”作用,在风险可控状态下,高企的杠杆率可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收益水平。但是,一旦风险失控,则高企的杠杆率将加剧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损失。此外,认股权通过资本市场IPO、项目并购等方式获取高溢价机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企的转股率未必能够带来持续稳定的高收益,可能导致银保信贷系统认股权损失风险。对此,需要对杠杆率与转股率进行不断组合优化,建立杠杆率与转股率组合优化机制是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基础。此外,建立杠杆率及转股率优化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杠杆率的压力测试体系,以此来界定担保杠杆率的合理分布区间;第二,建立银保信贷系统转股率的压力测试体系,以此来界定转股率的合理分布区间;第三,建立杠杆率与转股率的协同监测及组合调试机制,以此来设定杠杆率与转股率的最优组合。endprint

(3)建立銀保信贷系统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匹配机制。贷款企业顺利还贷的主要依据是还款时间与还款数量同时符合贷款契约的约定条件。对此,银保信贷系统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的匹配性不仅要求组合收益规模能够弥补贷款损失规模,还需要满足组合收益实现时间与债务代偿时间的同步性要求。此外,银保信贷系统获取组合收益的规模与时间主要取决于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关系,而代偿风险主要取决于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此,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匹配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建立该机制是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基础。此外,建立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匹配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信贷市场风险与收益分布的实时监测体系,以此来识别信贷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分布特征;第二,建立资本市场IPO、项目并购等方式与股权溢价的关系数据库,以此来识别资本市场股权溢价收益的分布特征;第三,建立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对比流程,为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匹配提供依据。

(4)建立银保信贷系统企业认股权甄别及回购机制。并非所有企业认股权均能够为银保信贷系统带来高溢价的股权收益,对此,需要对贷款企业进行科学甄别,以此来遴选出具备通过资本市场IPO、项目并购等方式实现股权溢价的高潜力企业,从而持有这些高潜力企业的认股权。此外,一旦在约定时间内企业认股权无法实现股权溢价收益,则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启用回购机制,要求企业按照约定价格回购认股权,从而使得组合收益水平相对稳定及可控。对此,建立认股权项目甄别及回购机制是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基础。此外,建立认股权项目甄别及回购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贷款企业的认股权估值体系,以此来识别企业认股权的内在价值;第二,设定企业认股权回购的期限及时间条款,以此来满足银保信贷系统实现认股权回购的收益性需求;第三,建立企业认股权回购的修正机制,以此来满足银保信贷系统认股权回购的灵活性需求。

(5)建立银保信贷系统贷款债权保值信用增进机制。贷款债权价值将直接决定着银保信贷系统能否部分或全部回收贷款资金,从而决定着其信用风险的分布水平。一旦贷款债权价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则银保信贷系统贷款资金无法全部回收。对此,引入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信用增进机构,为贷款债权提供信用增进服务,以确保银保信贷系统贷款债权价值的稳定性。对此,建立贷款债权保值信用增进机制是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保障。此外,建立贷款债权保值信用增进机制的具体措施是:第一,引入信用增进机构,建立贷款债权的信用增进契约,一旦贷款债权信用不足,信用增进机构及时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第二,将信用增进机构引入到贷款过程,建立贷款债权的信用风险缓释契约,一旦债权价值无法足额偿债,则由信用增进机构赔付差额部分;第三,信用增进机构以贷款债权为基础,创设贷款债权信用风险缓释交易凭证,并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出售给投资者,一旦到期后债权价值低于发行价值,则差额价值部分由信用增进机构赔付。五、 结论与展望

在银保协作模式下,建立担保投资机制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信用风险分散目标的重要路径,它对于提升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效能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本研究基于银保信贷系统视角,通过构建银保预期收益模型,分析了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担保投资的基本功能及运作原理,来揭示担保投资对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的改进机理,并从五大层面的传导及实现路径给出了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理论诠释,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协作下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担保投资机制主要包括跨市场风险资产配置机制、杠杆率与转股率组合优化机制、组合收益与风险对冲匹配机制、企业认股权甄别及回购机制、贷款债权保值信用增进机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散是金融学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银保信贷系统的崭新视角,通过引入担保投资创新机制,揭示了银保协作与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生逻辑,并通过分析担保投资对银保信贷系统代偿效率的改进机理,进一步揭示了担保投资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的内在机理,最后科学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担保投资机制,以此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散目标。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从新视角、新机制、新路径等层面进一步展开,本研究成果将为这方面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铺垫及文献参考。参考文献:

[1] Berger A N, Udell G 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95, 68(3): 351381.

[2] Berger A N, Udell G 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 2002, 112(15): 613617.

[3] Banerjee A V, Besley T 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 [J]. Quarterly of Economics, 1994(3): 107110.

[4] Riding A L, Haines J R G.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irm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16): 595612.

[5] 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 [R].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1, 71(3): 393410.endprint

[6] Baltensperger E. Credit rationing: issues and question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78, 10(2): 170183.

[7] 顾海峰. 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6): 15.

[8] Jorion P. Risk: 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 [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6, 52(6): 198221.

[9] Saunders A.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new approac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her paradigms [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99: 368392.

[10] Jeffrey R B. A survey of contingent claims approaches to risky debt valuation [J].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2000(3): 5370.

[11] Jose A L, Saidenberg M R. Evaluating credit risk model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0, 24: 151165.

[12] 郭英见, 吴冲. 基于信息融合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J]. 金融研究, 2009(1): 95106.

[13] 吴冲, 郭英见, 夏晗. 基于模糊积分支持向量机集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J]. 运筹与管理, 2009(2): 115119.

[14] 李江, 刘丽平.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 [J]. 当代经济科学, 2008(6): 6673.

[15] 顾海峰. 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及应用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9): 122136.

[16] 顾海峰. 基于银保协作路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4): 26.

[17] 刘堃, 巴曙松, 任亮. 中国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企业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的视角 [J]. 财经研究, 2009(7): 1521.

[18] 迟国泰, 冯雪, 赵志宏.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J]. 系统工程学报, 2009(4): 1822.

[19] 中國银监会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综合系统课题组. 单体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J]. 金融研究, 2009(3): 1823.

[20] 宋雪枫, 杨朝军.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J]. 国际金融研究, 2006(5): 2127.

[21] 宋凌峰, 阳浪, 周舟. 银行和政府间信用风险反馈机制研究——基于希腊的样本 [J]. 国际金融研究, 2016(7): 4149.

[22] 顾海峰. 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模型及机理研究——基于风险有限免疫制度环境 [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4(6): 110126.

责任编辑、 校对: 李斌泉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迎来发展新契机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关于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软件开发项目组合风险管理模型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