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接论对儿童二语教学的启发

2017-09-25林嘉妮

文学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二语外语教学母语

普遍语法用于解释儿童母语习得,但对二语习得是否也起作用,是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国内幼儿教学领域里盛行的忽略母语的直观教学法是否真的能有效地开展教学,也是许多人关心、而又长期争论未决的一个问题。笔者尝试通过连接论阐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探讨母语在儿童二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普遍语法与连接论

普遍语法这一概念是乔姆斯基针对儿童习得母语提出来的。语言系统十分复杂,有大量的语音语法等规则,而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却似乎毫不费力,据此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这一概念。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的大脑,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用于帮助习得语言。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是否也起作用,是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认为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同样起作用的研究人员总在寻找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之间的相似性,而对二语习得研究较为深入,在此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Cook认为,人们对普遍语法的作用期待过高,普遍语法只涉及了核心语法部分,但在二语习得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是在核心之外。

Gass针对一系列的二语习得实验结果并根据自己的实验发现,明确提出:学习者往往只能看到某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无法自主利用深层和抽象的东西。这意味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于语言的表层形式,依赖于看得见的语言现象,接触得到的就学得到,接触不到的就难学到,甚至学不到。根据Gass的研究与发现,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的方式不太可能是相同的。

由于无法用普遍语法来解释二语习得的现象,王初明等学者提出了用连接论解释二语习得的观点。现代连接论的相关理念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研究如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的认知能力进行解释的新兴理论,同时也是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连结论认为,由于人的大脑天生具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人的大脑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把获取到的信息储存在神经网络中。在学习语言时,“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能够据此抽绎出概率型式,即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这些概率型式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语言习得因此而发生。”i在解释语言习得过程时,连接论强调一般的学习原则,认为学语言跟学习其他技能没有什么区别,这一点与普遍语法的语言习得观是相悖的。

王初明认为,关于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是否起作用这一问题,应取决于研究人员如何看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所产生的作用。连接论的优势在于,连结论能够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进行解释。连接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大脑中的连接网络根据先前储存的信息,对输入的的信息进行类比,随后做出反应。正是由于这种类比,母语迁移才会发生。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在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母语体系。在上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相关教学流派就视母语干扰为二语习得最主要的障碍,而后的听说法、直接法等教学法流派也一直忽视及回避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连接论指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学习者的大脑中已存在母语体系,对母语的作用视而不见,不跟目标语进行认真的比较,二语习得研究不会有多大意义。根据连接论的观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要障碍之一,不仅不能忽略母语,更应该对母语加以利用,以促进二语习得。

二.儿童语言认知能力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学习外语更为容易,这导致了在人们在儿童的外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如听说法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限制母语,提倡机械性的训练、模仿和套用,直接法则强调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语。这些教学法和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忽视了人类的智力和思维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进行了相关研究,在1952年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按阶段划分的,并对儿童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发展作出了四个阶段的划分: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演算阶段、具体演算阶段和形式演算阶段,这些阶段不能跨越,更不能颠倒。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对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根据年龄作固定划分,过分地强调天生的作用,忽视了个体差异,以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同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前演算阶段(2—6岁),只有基于表象的思维,尚未具备处理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然而这与国内外对儿童语言发展所做的大量研究不符。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何克抗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描写,他认为,“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今后主要是向语用方向进一步发展。”ii虽然何克抗的研究只涉及儿童的语文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

三.连接论对儿童外语教学的启发

国内大多数的儿童外语学习机构都主张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教学是指在儿童外语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图片、物品、手势等直观手段开展教学,无需经过母语媒介就能使所学语言与其所表示的意义发生直接联系。赞同直观教学的研究人员认为,直观教学可以极大地促进信息的储存和内化,学生不需要经过心译的中间环节,“从一开始就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这是真正流利、熟练的境界和标志。”iii

笔者曾于2016年8月教授广东省惠州市综合福利院里三名4至6岁的儿童英语,其中一名受教儿童在一个月后将会被一对美国夫妇,此前没有接触过外语,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生活用语,并培養一定的英语语感。笔者在教学初期尝试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物品等手段,不经过母语媒介,直接向受教儿童输入“食物类”、“颜色类”、及“动物类”词汇的直观教学做法,如教授单词“dog”,出示图片狗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dog”,教授“apple”出示实物苹果并告诉她们这是“apple”。

实践证明普通的直观法效果并不明显,受教儿童看到图片还是不能马上反映出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听到笔者说出“dog”也不能马上从桌上各种动物图片当中挑出狗的图片。这种做法不仅忽略了母语对儿童的干扰,也没有充分利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及儿童的认知能力。其次,使用外物辅助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初期还能引起受教儿童的短暂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们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少,注意力也不集中。此外,除一二线城市里收费较高的幼儿外语培训机构外,许多地方的幼儿外语教学基地都并不具备十分完善的教学物资。忽略母语的直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成本与效率并不匹配的教学方法。endprint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决定采用连接母语与目标语的方法加强对受教儿童的英语教学,通过让她们朗诵中英语义匹配的押韵诗歌记忆词汇。如在教授颜色类词汇时,笔者编排的诗歌如下:

红色red,粉色pink。

蓝色blue,绿色green。

前人的研究表明学龄儿童的音感好,音感贮存较牢靠,能快速熟记押韵的语段,而将中英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和回想,会减少信息加工的程序和难度,加快学习者的记忆过程。教学结果表明,受教儿童在跟读了二至三遍上述语段就能记住四个颜色的英文单词。笔者通过口述英文单词让她们快速拿起桌上对应的颜色卡片对此教学方法进行测试,与直观法相比,受教儿童在中英语义连接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完成任务的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关于食物类词汇笔者也编写了类似的语段:

苹果apple,面条noodle。

面包bread,牛奶milk。

通过两三次的复述,受教者就已经能够记住语段中的所有英语词汇。由于能够快速记住外语词汇,受教儿童的学习成就感也因此提高,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对于问候语等短语或固定搭配,让受教儿童记忆中英语义搭配的语段效果也比独立记忆英语句子更强。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学习,受教儿童在英语语言使用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用规则,基本具备了出国生活的语言基础条件。

四.结语

笔者根据个案实验论述了连接论在儿童二语教学中的作用,实验证明中英语义搭配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受教儿童在短期内记住一定量的高频词汇和生活用语,加强受教儿童对不同语言的认知和转换,使大脑里的语言机制更富弹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儿童二语教学中,应重视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及加强对母语的利用。由于无法提供具体数据,论据显得不够充分,此外对于句型教学,语义配对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展开。笔者行文的目的是想引起更多人们对儿童早期二语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群体的重视,希望能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投入對儿童二语教学方法及原则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教育研究,2004(1).

[2]何克抗.语觉论与英语教育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3]韩炜.儿童外语学习情感分析及教学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12).

[4]罗立胜,董玉真.试论“听说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及其现实意义[J].外语教学,2005(4).

[5]刘邵龙.试论早期外语强化教学——儿童案例分析[J].现代外语,1995(3).

[6]罗选民.语义“匹配”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7(5).

[7]钱冠连.音感召唤[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0(5).

[8]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

[9]赵海波,淳于永琦.语感初探[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5).

[10]Roumyana Slabakova.The bottlenec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2014(7).

注 释

i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

ii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教育研究,2004(1).

iii韩炜.儿童外语学习情感分析及教学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12).

(作者介绍:林嘉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习得等方向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语外语教学母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