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7-09-25高莉莉刘宝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4期

高莉莉++刘宝强

摘 要 从生態翻译学的三个研究焦点出发,探讨“译者中心”“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理性”对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从而为提升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翻译教学过程、促进生态翻译教学系统的持续性发展带来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态翻译;翻译教学模式;翻译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082-02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from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GAO Lili, LIU Baoqia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e research focuses of Eco-translat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translator-centered-

ness,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thus bringing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aspects of lift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mot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translatology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1 前言

自2006年教育部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以来,国内已有57所高校先后获批设置该专业。为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上升,高校对翻译教学该如何开展以顺应社会要求也愈来愈重视,翻译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多。宋志平(2012)从生态翻译学的整体观视角对翻译教学进行反思,认为翻译教学中的构成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态翻译的整体观为解释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提供了新途径。马朝霞、李砚霞(2013)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搭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探讨了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李小川(2014)运用生态翻译学的整体关联理论研究翻译教学的过程。武宁、白延平(2015)认为,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整体关联”“三维转换”等核心理念为翻译教材建设及教学原则、方法等带来新的启示,对翻译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现有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刻和完整,探讨范围逐步扩展,整体研究层次不断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整个翻译教学过程进行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深入和系统。鉴于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理性”等观点为指导,探讨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合理构建的方案,从一定意义上拓宽翻译教学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促进翻译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翻译学与翻译教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以生态学和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生态视角探讨翻译问题,是一门崭新的学科。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该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会长思创·哈格斯在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做了题为“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From the Darwinian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的学术讲座,提出建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初步构想。同年,清华大学外语系国际交流语用学方向的胡庚申教授发表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An Initial Explo-

ration into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初步形成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框架,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衍生于本土,以“翻译的适应与选择”为主题,以“译者中心论”为依托,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该理论可以理解为“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该理论依托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出发,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为基本立足点,探讨生态翻译环境与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生态翻译学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体现了当前翻译理论的多样性发展,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该理论提出“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及“事后追惩”九大研究焦点,从而将翻译活动纳入更为广阔的“翻译生态环境”视角中重新审视。该理论为翻译课堂教学带来重要启示,尤其“译者中心”“适应选择”“生态理性”等观点,为翻译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一研究有别于以往从翻译学层面单一化地对翻译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有利于从学科发展机理的全局角度系统剖析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师生整体关联的互动性差、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次要地位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片面性等。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有利于促进翻译教学生态的动态平衡发展。endprint

3 生態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翻译市场日渐繁荣,对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翻译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翻译教学改革备受关注。以生态翻译学为参照,将整个翻译教学体系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改善传统的翻译教学软环境,有利于为大学课堂中的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策略,并改善翻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和理论素养,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实践型翻译人才。

“译者中心”对翻译教学原则的指导 生态翻译学强调:“在翻译操作的过程中,一切适应与选择行为都要由译者做出决定和实施操作。”这一观点将译者放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的中心地位,认为译者在翻译行为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并成为整个翻译实践活动的真正主宰者。传统的翻译教学更注重文本翻译,课堂讲授通常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居于从属地位,从而影响其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在“译者中心”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课堂坚持以学生译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翻译素材,摒弃教材中陈旧的材料或是被动接受教师选用的例子。以翻译实践为导向,要求学生通过个体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并通过相互合作与讨论完成对译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互评推选出优秀译文在全班共享。教师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发挥着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这一教学模式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变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了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译者中心”理念。通过完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份和职能,既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适应选择论”对改进翻译教学手段的指导 21世纪初,胡庚申教授首次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原理应用于翻译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实施选择,译者接受选择并积极适应,做出“选择性适应”;另一方面,译者又对翻译生态环境进一步适应并做出选择,实现译者的“适应性选择”。映射到翻译教学中,教师作为译者的身份出现,主动适应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并做出适应性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互联互动的整体。由此,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可理解为翻译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要件之间有机连接而成的动态系统,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多维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并促使各个教学要件适应学生的需求。

一方面,翻译教学过程的相关要件,如课程设置、授课对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以及使用教材等,对教师实施选择,选择具备相应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翻译教学任务的合格教师。教师积极接受这一选择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充分适应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在适应教学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教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主动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首先,基于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确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其次,根据学生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改进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翻译课堂上学生被动听讲、缺少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弊端,提高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通过教师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构建出和谐统一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生态理性”对完善翻译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 “生态理性”讲求动态平衡,提倡多样统一,注重整体关联,这一系列理念对翻译教学测试与评估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教学考核评估方面要积极处理好这三方面关系。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考核依据,传统上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考核方式亟待改变,需要有一套师生共同参与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不同阶段制定形式多样、彼此关联的考核方式。可以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全面评价;还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如经典译作赏析或背诵档案袋,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努力程度等进行持续性反思。学生的考勤也应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这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统一、整体关联的观点,达到了翻译考核评价体系的和谐与平衡。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理性、科学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诸多要素间的生态交互,为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带来重要启示。构成生态翻译教学系统的诸多因子,如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达到动态平衡,才能保障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7-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