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的若干建议

2017-09-25卫香香

文学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典故常识课外

一.问题的源起:古诗词鉴赏既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语文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虽然在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只占11分,但学生的答题状况却反映了目前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缺乏的一些古代文学及文化常识。

二.问题详述: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凡是古诗词单元,教师多会详细讲授,并积极督促学生背诵、默写,这里便涉及两种能力的培养,一为古诗词鉴赏能力,一为古诗词记忆能力。一般情况下,认真听讲并熟记的学生对课内古诗词都有较好的掌握程度。然而,试题中对课内古诗词的考察仅以默写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对课内古诗词的理解及记忆能力。但是,重要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皆以课外古诗词来考察,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全诗或全词缺乏整体感受。按理说,一个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学生在读完试题中的课外古诗词后,应在大体上把握住原诗词的情感走向或思想指向,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的学生或者随意猜测字面意思,或者离开原诗词,写出主观臆断的答案。

第二、学生对作者存在片面性认识。高中语文教材出现的古诗词作者均为知名度极高的大家,像必修3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必修4的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等,教师在介绍这些作者的时候,虽在一定程度上做了整体性介绍,但有时难免会给一些作者打上固定标签,比如杜甫,似乎总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愁苦形象,如果试题中出现一首杜甫所写的隐居类诗歌时,学生并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当然,知名大家的诗词在试题中出现的次数极小,多数都是比较小众的作者。不过实际情况显示,若原诗词和爱国、怀才不遇等主题相关时,学生答案的正确率较高;但若与隐居、风景描写相关时,学生答案的正确率明显降低。

第三、学生在措词上显得语言贫乏。一般古诗词鉴赏题参考答案的语言很精练,以四字词居多,于是给一些老师种了一种印象,似乎学生应该学会用四字词来作答古诗词鉴赏类题。但四字词的答案只是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准确而独特的语言去描述古诗词中出现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词语,比中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惆怅、怅惘等表述作者郁闷心情的词语,但对于景物描述类词语,就显得薄弱很多。虽然教师帮助学生积累过诸如虚实结合、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等词语,但在考场上,学生多只会记得情景交融这句,至于具体的景象,则无从用语,甚至一些学生只以“优美”概括,导致教师很难给分。

基于高中生的理解能力,一般试题中甚少出现典故较多的古诗词,若为实在绕不过去的典故,本题会以注释的形式提示学生,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用记忆典故。除过明显的典故,古诗词中还有一些文学常识,熟记这些文学常识将对学生答题产生帮助。因此,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明确一种意识——古人与现代人的生活境况及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教师在日常古诗词教学中,不论讲授何类古诗词,首先应该明确一种意识——古人与现代人的生活境况及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这种意识也应灌输到所有学生头脑之中。在这种意识下,教师指导学生作答古诗词鉴赏时,应一步步避免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防止写出现代人才有的情感和思想。

虽然古人没有现代人这样方便的生活条件,但古代文人多属于官宦人家,除过仕途之路外,其日常生活也是相当丰富的。一般的,琴棋书画都是他们的选择,更有赏花、饮酒、游览、听丝竹管弦等诸多情趣,因此不能总是将古代文人想象成一个怀才不遇、仕途无门的愁苦形象。

因此,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一些古代文人趣事,既能增加学生听课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有趣的古人形象。

第二、帮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学典故、文学及文化常识。

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典故、文学及文化常识是需要学生熟记的,因为这些典故及常识不只针对课内古诗词,课外古诗词也会大量使用。尽管古诗词浩如烟海,但古人的情感却常常相通,熟记典故及常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陌生的古诗词与熟悉的古诗词相联系,减少他们对课外古诗词的陌生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容易理解有关爱国、仕途不顺的诗词,而对隐居及风景描述的诗词往往把握不清,因此教师需要专门开辟课堂讲授后者。这里可以参考《唐诗三百首》,其中有关隐居及风景描述的诗歌很多,是一本值得积累的资料。

第三、加强包含古诗词运用的片段训练。

由于学生不擅长描述古诗词中出现的景物,因此除过题型训练外,应加强包含古诗词运用的片段训练。比如,对于一些写景的诗词,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对它们进行改造,既不离开原诗词,也有一定的创新;或者描述任意事物,要求运用古诗词,等等。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减少描述性语言中的笼统性概括。

此外,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古风歌曲、古风视频都是可行的方案。同时,我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列为高中生必读书目,这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断积累。

古诗词鑒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但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减少学生答案中的常识性错误,也是极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介绍:卫香香,陕西省延安市宝塔高级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故常识课外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