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虾王”是怎样炼成的

2017-09-25张宇

党员生活 2017年8期
关键词:虾稻水产局潜江市

张宇

编者按:近年来,小龙虾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掀起一股热潮,潜江小龙虾更是名声远扬。潜江市作为“虾稻连作”的发源地,在全国率先成功开展小龙虾的苗种人工繁育。经过十七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潜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潜江也因此一举成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和“中国虾稻之乡”,成就了“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潜江小龙虾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和坚守。他,就是十五年持之以恒研究“一只虾”的陶忠虎。

陶忠虎实在太忙了。

正值小龙虾食用旺季,“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市格外热闹。陶忠虎作为潜江市水产局的总工程师,忙得焦头烂额:接踵而来的考察团得亲力亲为接待,各地传来的授课邀请函让人应接不暇,每天至少有几十个虾农的求助电话……

采访是辗转数次“见缝插针”完成的,期间还常被电话中断。行色匆匆、语速飞快的“虾王”陶忠虎,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习惯性皱着的眉头,只有滔滔不绝谈着小龙虾的时候,才会不知不觉眉飞色舞起来。

陶忠虎常说,15年就干成了一件事。无论是稻田边的风吹日晒,亦或是经历接连的失败打击,还是垫资研究时亏损数十万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从没想过放弃“小龙虾”的事业。

15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虾稻共作模式已向全国推广,潜江的小龙虾产业正全力冲刺800亿元产值大关。

忙碌,源于孜孜不倦的投入

“不好意思我又得接个电话!”陶忠虎听着听着电话,不自觉皱紧了眉头,声调也变高了:“当然不能用药水洗啊!你一定听我跟你讲的啊!”

他有点着急,电话那头的虾农发现成批小龙虾的腹部泛黑,正琢磨着用药水洗一下,想让卖相好一点。“我估计是水质有点问题,千万不能用任何药水洗!宁愿少卖点钱,不能做这种砸牌子的事情。”

小龙虾对于陶忠虎来说,是“亲宝贝”,稳重的陶忠虎只要遇到小龙虾的任何问题,就不“淡定”了。

2010年8月,南京曝出因食用小龙虾导致肌红蛋白超标引发“横纹肌溶解”的病例,一时谣言甚嚣尘上。

“前天我还刚吃了,搞这行的就要带头吃!”陶忠虎坐不住了,火急火燎地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反复解释,还专门以水产局的名义张贴《告游客书》,解释潜江的小龙虾从选育种苗开始,到水源水质、再到饲料投放,这些环节都有保证,“品质怎么会有问题呢?”

“我就是要为小龙虾代言!”

作为潜江市水产局的总工程师,他把自己的私人电话印在了虾农人手一本《小龙虾养殖技术手册》的扉页,24小时待命。

2015年,渔阳镇跃进村贫困户李德涛鼓起勇气搞小龙虾养殖,却因为前期不得要领,亏了一大笔钱。陶忠虎不厌其烦地往他家跑,做上门指导,李德涛感激地把陶忠虎喊做“陶老师”。

李德涛不能忘记那天晚上,他在自家30多亩虾田里晃悠,猛地看到成百上千的小龙虾齐刷刷往岸上爬,吓得他冷汗直冒。

“陶老师不得了,出大问题了!”

“别急,估计是小龙虾缺氧了,我马上来!”

陶忠虎二话没说放下手头的事,开着自己的车赶往跃进村。等到解决完问题返程时,已是晚上十点。

“老陶脑子里有个活地图,市里几乎所有虾农的田在哪儿,他记得一清二楚!”潜江市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副书记莫小林告诉记者。“这也没啥,因为我够投入。”陶忠虎说道。

每天东奔西跑为虾农们指导,忙着接待各地考察学习的团队,日日风吹日晒,糙汉子陶忠虎更黑了。“上次老陶接待塞拉利昂农业部的考察团,和非洲友人站在一起感觉差别也不太大!”现任潜江市水产局推广中心主任王淑娟开着陶忠虎的玩笑。

作为潜江市水产“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陶忠虎每年都要跟踪指导养殖户近万人次,主持潜江市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的技术培训数十次,还有每年平均5000人次的接待量,他忙得没时间歇口气,却始终乐在其中。

因为他的投入回报如此丰硕:贫困户李德涛不仅早早脱贫,如今年收入可达20万元,急白了的头发现在染上了时髦的亮黄色。而且,像李德涛这样的虾农越来越多。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小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的县市,潜江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2016年全市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11年领跑全国。虾稻综合产值已达18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

小小一只虾,改变了一座城。

抉择,来自对干事创业的渴望

陶忠虎与水产养殖结缘于35年前。

那年,不到20岁的陶忠虎,因为落榜而误打误撞进入湖北省水产学校学习淡水养殖专业。

“既然干了这一行,那就把这一行干好吧!”1985年,陶忠虎成为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普通技术员,他在这份与鱼虾打交道的工作中找到了无限乐趣。

“我可是湖北省第一个人工养殖甲鱼和牛蛙的。”为了摸索甲鱼的人工养殖技术,陶忠虎卯足了干劲。“那次因为观察甲鱼幼体出壳,陶忠虎可是错过了女儿的出生。”潜江市水产局生产科科长周浠对此事记忆犹新。

随着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甲鱼、牛蛙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陶忠虎带动农户们挣了个盆满钵满。很快,陶忠虎成为水产局推广中心的副主任,并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老陶这人胆子大,爱干事。”王淑娟很是佩服陶忠虎。1993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陶忠虎一鼓作气停薪留职“下了海”。

“我是水产局第一个下海创业的,我还带着5名同事一起干,我给他们发工资。”30岁的陶忠虎意气风发。下海后他从事鱼药销售,作为科班出生的鱼药经销商,陶忠虎首创为鱼“把脉问诊开处方”,销售门店一时门庭若市。

生意上路后,陶忠虎把門店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到北京一家公司当起了销售总监。“那个时候我年薪近20万元”,脑子活、肯吃苦的陶忠虎,做销售如鱼得水……endprint

一晃9年,陶忠虎本以为已经稳定的生活,突然被一个消息打乱了:

“单位把推广中心主任一职拿出来竞争上岗,你回来试试吧!”

2002年,正在当陶忠虎的销售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老同事告诉他了这个消息,让他心里顿生波澜。

“要知道,当初下海的时候我就没打算再回去。”他向记者坦言,但这个消息却始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要不要回去重新开始水产养殖的研究,再干一番事业?可是现在自己这些好不容易干起来的局面,难道就要这么放弃了?

陶忠虎实在左右为难。

这时,又有好几个同事打电话,期待陶忠虎这个“能人”回归,带着大家一起干事创业。

扎在田间地头做研究的日子仍历历在目,“下海”多年,他一直关注着家乡水产的发展,在水产养殖上干事创业的渴望从未磨灭。

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让陶忠虎没有犹豫太久,他辞去了销售总监的高薪职位,回到局里竞聘推广中心主任一职。

为了不让同事们觉得自己有私心,成功竞选为推广中心主任的陶忠虎毅然决然关掉家里的鱼药销售门店。“现在关掉店子,20多万元的外债就要不回来了!”妻子气极,数落着陶忠虎。

一旦决定的事,陶忠虎分外固执:“我不能让大家觉得我假公济私!”

前进,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

“那个时候的推广中心,实在是举步维艰啊!”周浠告诉记者。17年前,潜江市的水产养殖业缺乏亮点,资金状况也很紧张,上任后的陶忠虎要走的路不轻松。

为了打开思路,陶忠虎带着同事们在潜江四处走访考察。当走到积玉口镇宝湾村时,他的眼睛一亮:这里的村民刘主权,发明了一种虾稻连作的小龙虾养殖方法,即每年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虾苗,以稻梗等物喂食龙虾,来年4月至5月捕虾之后整田插秧,再以虾粪等反哺中稻,这样一番循环轮作,平均每亩地可增收400多元。

不知道外地是否开始了小龙虾的人工养殖?陶忠虎一班人从安徽走到浙江再看到上海,他发现除了江苏盱眙有几亩试验田进行实验性养殖之外,餐桌上的小龙虾大多是田里捕的野虾,小龙虾的人工养殖在国內还是空白。

陶忠虎兴奋不已:“那时候小龙虾虽没有如今的高人气,但已逐渐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而小龙虾出口一直都相当火爆。”他心里盘算着,如果能够利用虾稻连作找到小龙虾人工养殖之路,一定会为潜江市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可对这个学名叫做克氏原螯虾的外来物种,陶忠虎却实在是一无所知,吃什么?天敌是什么?在什么环境生存?人工养殖究竟该从如何下手?

一无所知就从头开始,陶忠虎决定,将研究小龙虾的人工养殖,作为推广中心的重头工作,并邀请湖北水科所研究小龙虾的舒心亚教授指导。

“陶主任,这风险太大了!”刚开始,同事们纷纷反对,毕竟这种习性未知的外来物种养殖,在全国范围内是一片空白,研究难度太大,风险更是不可控。

陶忠虎依旧很固执:“小龙虾有着巨大的前景!”他知道自己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单位的研究经费捉襟见肘,陶忠虎就用自己的积蓄,租了9个池塘、购置了虾苗,带着同事和积玉口镇当地的老百姓,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对人工养殖小龙虾的漫长探索。

探索,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第一年他们在池塘种上浮萍,撒下几百斤虾苗。“因为小龙虾的活动时间常常是在深夜,所以大半夜我们几个人就蹲那观察小龙虾,一蹲就是大半宿。”周浠说道。

陶忠虎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到小龙虾的养殖研究中,可没想到几个月后他们傻了眼——虾死了一大半。

原来不能种浮水植物!陶忠虎为了这条如今虾农们看来的养虾“常识”,付出了一年的时间与10多万元。

“这样连着4年,每年都亏10多万,我看老陶下海的积蓄都快亏光了!”王淑娟告诉记者。

开弓没有回头箭,几十万元的积蓄亏得所剩无几,陶忠虎勇气不减,他对小龙虾的前景始终看好:“正因为不断犯错不断纠正,我们的养殖方案才能逐渐完善。”

经过5年的探索,陶忠虎终于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整套虾稻连作、种养互生模式,这项技术于2006年1月21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功,因为百折不挠的坚守

虾稻连作的创立,为潜江市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陶忠虎来说,这并不是终点。

因为在生产实践中,问题与困难仍层出不穷。

春季低温阴雨频繁,导致小龙虾往往没有达到商品虾规格就要整田插秧,小龙虾的商品规格和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虾稻连作模式中的这一难题,导致许多农民们望而却步,小龙虾的人工养殖一时陷入迷局。

陶忠虎坐不下去了。2010年,他和6个同事凑了140万元,流转1000亩土地做实验,决心克服原有模式弊端。他们从延长小龙虾生长期入手,尝试通过改造稻田方式,探索虾稻连作养殖的“升级版”。

可现实再次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虾与稻的最佳共生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摸索,又是连续两年的失败,巨额亏损让陶忠虎带领的小龙虾创新团队元气大伤,有的同事撑不住,撤出了资金。

陶忠虎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动摇过最初的想法:“我就知道这事一定能成,我从没怀疑过!”他带着大家继续反复比较试验,恨不能日日夜夜泡在养殖基地。

百折不挠的坚守,终于在第3年使实验养殖扭亏为盈。他们成功将“一稻一虾”转变为“一稻两虾”,循环利用稻田资源,让“虾稻连作”升级为“虾稻共作”。这样一来,亩产小龙虾能达到200公斤,每亩平均利润一下攀升到4000元左右,这种模式被誉为“一次现代农业的革命”。

通过10余年的艰辛探索,陶忠虎终于找到了小龙虾养殖的“诀窍”,他和同事将“虾稻共作”的专利无条件共享。

“潜江小龙虾只做一件事,就是制定标准和引领标准,我们做到了,所以是老大。”陶忠虎说。而今,他的脚步早就踏出了潜江市,他和团队在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300万亩,在全国推广虾稻共作已达400万亩……

今年6月,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陶忠虎作为基层代表,以《如何扎实推进以虾稻共作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潜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题进行发言,希望全省统一品牌,抢占制高点,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发言后,掌声经久不息。

与小龙虾朝夕相伴十五年,“虾王”陶忠虎还在一路向前。endprint

猜你喜欢

虾稻水产局潜江市
2022年度全国十佳农民|赵常洪:虾稻共作闯出新天地
基于Sentinel-2卫星的潜江市虾稻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湖北省潜江市小龙虾营销策略研究
虾稻共作养殖注意事项
潜江市:优质粮食工程助推虾稻产业发展
◆湖北潜江将打造虾稻千亿特色产业
十堰市水产局在禁渔期 开 展 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孝感市水产局举办“渔稻综合种养”特色培训班
山东滨城区水产局组织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
洪湖市水产局深入龙口镇指导渔民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