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令石 入古出新的艺术之路
2017-09-25李雪
李雪
宰令石是来自吉林的中国画院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字本然,号石不琢,别署予后居主,明洁石楼主。在北京夏日的某一天,记者来到这位书法家位于宋庄的工作室,和他聊起了他的书法之路,他的创作理念……如他的“字”、“号”一样,这位书家言语间流露出东北人特有的实在、质朴。而在创作上,他也都追求脚踏实地,每天长时间地研习书法,入古出新,提升着自己的艺术层次。
书法之路
从小,宰令石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开始写字。父亲留下的诸多书法典籍、毛笔,还有自刻的印章,一直陪伴着他,消磨业余的时光。
那时,他对写字、画画兴趣浓厚。少时,跟随老师学画油画、连环画,作品还曾经在吉林省的刊物上刊载过。据他回忆:“小时候愿意写也愿意画,那时候有一种自我约束,作为一个小孩子,晚上画到11点不睡觉。当年唐山发生地震,吉林也有震感,我手里的笔不停,非常刻苦。”
工作之后,他在单位写牌匾,最初是楷书,由于没有老师教,他纯粹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在家自学、临摹。当时,吉林省举办临帖大赛,他获得了金奖。虽然对书法的认识不算深入,但是对古帖可以临摹得字形、间距等等丝毫不差。
真正对书法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层面,是从2003年开始。那时,他经常来北京,在琉璃厂,看到一些名家的字,发现并不能用通俗的美的标准衡量,而自己的艺术视野还不够宽。希望自己也可以写出超越唯美的书法,提升艺术层次。
2006年,他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习,成为第二期学员。在那里,王镛、石开、沃兴华、刘彦湖、曾翔等大家是当时的指导老师。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上课,下午自习创作,到晚上晚自习,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研习书法。这样的研习整整持续一年的时间,系统地建构了他的书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必攻”与“不守”
就学习书法而言,首先要奠定基础。宰令石也不例外,他说,所谓古人的“拙”,其实是大巧若拙。要大巧,首先要对传统有自己熟透的领悟,然后才能拙。
他认为,初学者应该先学经典,学最基础的东西,比如二王的手札,要把经典的基础夯实。此外,要有名师指点用笔、结字的方法。“比如用笔在晋唐,有太多太多秘诀,可感悟而不可言之,笔‘提多高比较合适,没有人告诉你,还是容易走偏或者走不到位。就运笔这一个转,里面有很多复合型的东西,不是一下就转过来了。毛笔有几千根毛,每一根毛会怎么走,形成什么样的形态,可以怎么控制,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重视基础,不要刻意求新求变。”
在得名师指点的基础上,宰令石习字非常刻苦。时至今日,他每天都埋头伏案习字长达六七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是,一直坚持了多年。他买宣纸,不是论“刀”买,而是按“件”买。早前,每天的练习至少要写掉一刀纸,写到兴致时,几刀毛边纸即刻成为一堆废纸,每周都要卖掉一屋子的废纸。
对于他主要书写的草书来说,要求在快速的书写中非常精准、到位,这就对手头功夫有很高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他非常重视的书法基础练习——临帖。在人生一半的光华岁月中,他临遍了中国经典书法名贴,每一本字帖都已翻阅磨损得破烂不堪。其中草书书家怀素、张旭等人的书帖,每一个在临摹、研习上下的功夫都达半年以上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曾经入展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全国隶书作品展等,作品还曾成为《中国书法》杂志上的作品范例。
然而,他并沒有止步于此,他说:“夯实传统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写传统不能表达内心的东西,就会有顺其自然的需求产生。要走出来,不能固化,很多都融合在一起才丰富,有味道。”
著名画家黄胄先生将“必攻不守”作为其研习中国画的座右铭。“必攻”是坚持不懈的决心,“不守”是博采众长的态度。大凡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艺术家总是既能“必攻”,又能“不守”。
宰令石在草书的练习上孜孜不倦地“必攻”着;在研习上又时而“不守”,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渐形成面貌。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既能从中看到怀素的连绵,又能看到藤原佐理的直率;既能看到张旭的奔放,又能看到于右任的朴拙。因为“必攻”成就了他草书线质的稳定,而“不守”则丰富了他草书线性的内涵。
用理性指导感性
宰令石认为,笔法是万法之根,在把握住法度的基础上,笔墨当随时代。
他在创作时把握的理念是不甜俗,自然质朴。然而,朴拙的书法作品不应与“丑书”一样,应蕴含艺术共识,比如草书,就要蕴含王羲之、怀素、张旭、黄庭坚等经典的内涵。
“真正一流的书法家都是诸多传统书法内涵的复合体,很难分别里面有谁、没有谁。”在他看来,比较好的作品应该耐人寻味。人们或许第一眼看,觉得没见过,但细看之下,发现完全符合艺术规律。“如果能让人家驻足看,研究3分钟,就是很好的作品了。”
在创作的流程上,他先要根据作品的用途、展出的场合等等,想好整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思路——要表现什么主题,书写什么内容,创作手法上如何和内容文意相合等等。
而在正式创作时,按照思路,调动所掌握的艺术要素,尽量和思路合上。但这也不是刻意去表现,而是依着纯熟的笔墨功夫自然书写。
例如,在书画雅集上要展出的作品,那么就可以写得潇洒一点,在章法、字法和笔法上就可以放开一些。又比如,前不久,他为一场以少数民族扶贫为主题的慈善活动所创作的作品,就选择了更收敛的表现方法,去创作和时代合拍的东西,不过分张扬某些艺术要素,要让人看懂,同时保持一定的表现力、创作力、艺术性。
宰令石说,创作要用理性来指导感性。没有理性作支撑,只有感性不可以;过于理性,没有感性,创作出的作品不生动、不鲜活。而理性,一方面是指创作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法度。只有长期反复刻苦的训练,充分把握传统的技法和内涵,才能做到随机而不失法度,更加自如地提升艺术层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