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帝国

2017-09-25周欣

第一财经 2017年36期
关键词:阿里巴巴人工智能用户

周欣

过去几个月,华为与腾讯这两家市值数万亿的超级公司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辩—起因是华为去年推出的一款销量不多的手机荣耀Magic。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工信部通信管理局都已经介入调节此事,而双方依然相持不下。

作为一款售价3699元的手机,Magic上市之初的最大卖点在于,其搭载的人工智能(AI)系统,可以自动读取屏幕上显示的特定内容,并为用户做相关推荐。腾讯认为,华为此举不仅夺取了微信的用户数据,也侵犯了用户隐私。华为则强调,所有数据都属于用户,而Magic所获取的数据早就获得了用户授权。

“没想到Magic会以这种方式被人们讨论。”作为项目早期的核心参与者之一,高山认为现在的舆论方向出现了明顯偏差。“华为并没有侵犯用户隐私,外界关于这件事的讨论也不该局限于用户隐私。”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高山试图从法律、技术等各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根据高山的说法,“侵犯用户隐私”只是腾讯编造的一个借口。从技术角度来说,只有当微信内容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并且与地址、时间等相关时,Magic手机才会增加提示,指向高德地图等App。按照他的比喻,Magic只是在显示屏上“放了一层复印纸”,并未真正取出用户的数据。

“如果争论能让民众有更多这方面的意识,那就争论好了。”高山口中所谓的“这方面意识”,指的正是华为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探索。那是在6年以前,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华为内部想开发一款“设备”,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用户行为,减少用户在不同App之间切换的次数。在内部,他们将这些孤立的App比喻为“垂直烟囱”。

一个月前,腾讯和华为举行了一场内部交流会。双方探讨了Magic手机的具体技术。几天以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表示,华为的本意是好的,技术上来说,人工智能会带来高效,双方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家公司“理念不同”。

“关键在于华为与腾讯两个生态之间的冲撞。”AI创业者李飞认为,双方的根本矛盾在于对互联网服务入口的争夺。腾讯的理念是“连接一切”,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它所获得的数据最终都会存储在服务器,而华为Magic的用户数据只保留在手机。“华为是技术公司,不需要数据,互联网公司需要数据,因为它们的估值和数据直接相关。”

根据金融公司高盛近期发布的AI报告,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且大部分人都与互联网发生联系,目前这个国家已经产生了全球13%的数字信息,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至20%至25%左右。“数据是未来的石油。”不止一位受访者在聊天过程中表达了这一看法。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6月的一次演讲中,甚至将以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竞争上升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高度。

高盛认为,大量且独特的数据,加上背后的庞大资源,使BAT三家成为人工智能初期发展的主要受益者。由于各家旗下产品布局广泛,所以它们会拥有不同维度的用户行为数据。比如阿里巴巴,旗下有以淘宝和天猫为代表的电商业务,以菜鸟和圆通为代表的物流业务,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金融业务,此外,还有高德地图,优酷、UC浏览器等各类App在获取数据。

从数据类型来看,阿里巴巴最为核心的是交易和物流数据、支付数据、社交网络数据;腾讯最重要的是社交网络数据、支付数据、交易数据;而百度最为核心的是搜索数据、位置数据、交易数据。几家公司尤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为扩充自己的数据维度,也会在其他方向投资和布局,比如阿里巴巴在社交方面持有微博31%的股份,腾讯在电商方面持有京东18.1%的股份等。

对这些大公司来说,数据独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为补充数据维度,它们往往会倾向于与一些第三方平台合作,比如阿里巴巴在2013年收购了友盟,百度同年收购了91手机助手,京东在今年5月投资了TalkingData。这些第三方数据平台大多是通过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植入的方式获取一些行业数据,与大公司在数据层面形成一定互补。

在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千台以上的服务器在随时传输和处理数据。“几个足球场那样大的厂房。每个服务器都在散热,发出噪音。你就像是进了一个纺织厂。”此前供职于阿里云的李潇潇第一次看到这番场景时,感到“非常震撼”。

小公司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收集数据。“每个App都想使用我的定位。”作为对个人隐私安全比较重视的用户,吴敏霞感觉自己时时刻刻都在被“骚扰”,“你说一个工具性的App,里面又没什么内容,又不做社区,要我地理位置做什么。”她形容这种感受,就像是“站在公交上,别人伸着脖子想要看自己的手机屏幕”一样。

这种比喻可能还不够恰当。很多时候,想看她手机屏幕的人其实不需要“伸着脖子”那般费力。在获取敏感权限如通讯录信息时,安卓的做法是一次性显示隐私权限列表,大部分情况下用户只能选择同意,否则就无法使用App。苹果手机的做法相对严谨,它会拆分出通讯录、地理位置等信息,一个一个弹窗去询问用户。但多数情况下,用户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即便拒绝了某项权限,也会在使用App的后续过程中,不断收到相关提醒。“你没有选择权,这只是个流程而已。”吴敏霞感到十分无奈。

数据隐私,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大数据安全公司瀚思科技创始人董昕看来,这是一件需要权衡考量的事情。“绝对的隐私安全意味着无限的成本和时间,更多情况下,其实是(我们)在安全、便捷性及成本之间的一个取舍。”

“只要是跟人、机器交互,都会泄露数据。如果想让信息万无一失,你最好用黑白的诺基亚。”李潇潇认为,泄漏部分隐私数据比如名字、年龄、地址等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户日复一日的使用习惯。“人的生活是一个线性状态,单个行为数据变成数据网络,最终会讲出各种各样的故事。”endprint

从外卖服务到外出打车,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互联网全部渗透。“都不需要去劫持。在你默认的情况下,别人光明正大地截取你的数据。”李潇潇说道。在LBE安全公司商务总监梅楠看来,BAT的优势或许在于,它们花了那么大的时间和精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你很难轻易地改变一个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认为,随着BAT版图的不断扩大,数据未来一定会呈现出越来越封闭的特征。

一般来说,用户在操作手机时,数据信息会被手机厂商、运营商、SDK及App开发者获得。其中手机厂商主要获得机型信息、定位信息等数据,运营商主要获得电话号码、短信等数据,BAT这些大公司,一般也都拥有自己的数据后台;而一些中小型App,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通常会采用第三方平台上传的用户数据,后者在App中植入SDK,得以访问App的用户数据。

事实上,无论手机厂商、运营商、SDK还是App开发者,只要它们想获取一些敏感信息,都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达到。以SDK为例,接口上传下发的具体内容,App开发者其实并不知晓。所以对应用开发商来说,一般除数据平台以外,它们在接入SDK时都会比较谨慎。据阿里云前员工李潇潇透露,很多免费游戏会通过植入SDK的方式获取用户数据,再卖给其他平台。“用户大多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泄露了自己的隐私数据。”

“先决条件是它们想不想做坏事。”梅楠说道。目前,手机厂商和运营商的自我管控相对较严。相较之下,App对于用户的数据获取稍显活跃。

信息泄露一般还会发生在内部泄露或第三方劫持等特殊情况下。“黑产数据”是一个伴随行业发展应运而生的词汇。在这个产业链里,上游通过制作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方式获取用户账户密码、身份等信息,再经过人工或技术手段去电商等平台验证筛选(俗称“撞库”),最终整合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盗取游戏装备、盗卡交易等非法活动。

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发布以前,暗箱收集数据的情况在行业里并不少见。但现在,只要提到数据问题,互联网公司都表现得异常敏感。据汇业律师事务所黄春林透露,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调整自身业务结构和逻辑,尤其是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及电商平台,近期都重新修订了个人用户隐私等条款,一些大企业甚至为此增设了相关岗位。

这些公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因为中国的法律要么“一刀切”,要么“完全模糊”。极光大数据产品副总裁陈宇认为,“割裂用户和公司来看这件事,其实都不客观。你为我更好地服务,我为你输入数据。这是双向的过程。”现在,行业的普遍共识是,涉及到个人用户隐私的敏感数据,坚決不碰,合作时也尽量采用脱敏或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等方式。而在一些融资到C轮以上的公司看来,个人隐私数据简直就是“烫手山芋”,也因为这种数据存在间断性特征,它们认为,只有一些“想赚快钱”的公司才会触碰涉及到个人用户隐私的敏感数据。

从盲目争夺个人隐私数据,到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争夺,互联网公司在追求数据价值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清醒。几年以前,大数据这个词听起来还像是一个资本故事,但现在真的有不少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拥有了所谓的“大数 据”。

“大数据不是小公司能做的事情。”复星投资总监刘思齐说道。她以极光大数据为例—其数据获取原理是通过SDK植入,了解到“用户在什么时间使用了什么App”,通过覆盖更多类型的App,极光可以结合App等标签建立数据模型。几个月前,这家数据公司宣布获得来自富达国际的数千万美元D轮融资—发展到今天这一规模,它用了6年时 间。

据极光大数据产品副总裁陈宇介绍,他们目前和腾讯信用分、芝麻信用、百度金融三家均有合作,合作方式是极光提供弱变量因子作为对方模型的补充。但除了极光大数据,BAT也会与其他一些数据来源合作。“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他说。这句话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极光在数据独立性上的优势,及深度方面的不足。而这是所有第三方数据平台面临的共同问题。

极光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实现与银联等企业的数据深度打通。但理论上来说,数据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流通。在所有人眼里,数据都是自己的核心资产。哪怕是用来交换,交易的也都是一些经过脱敏处理的,相对边缘的数据。比如在浙江大数据交易所,一些企业交换的数据只能用于行业分析。“一种象征性的交换。”刘思齐对《第一财经周刊》 说。

即便腾讯是京东的最大股东,双方在数据层面的合作也仅限于API调用及安全领域的黑名单共享。所谓API调用,指的是在与腾讯地图合作时,京东需要发出请求,由腾讯返回相应查询段的结果,且这种结果一般都会模糊化处理,即具体到一个大概区域。“领导去谈的时候都说要打通数据来合作,等真到了要合作的时候,涉及到敏感数据,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京东数据研究院院长刘晖认为,数据合作的根本难点在于,核心数据无法开放,不核心的数据开放了也没有意义。

因为存在竞争关系,大企业之间很难在数据层面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小公司在数据合作时,甚至存在诚信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流行的“共享黑名单”,经常会出现白名单被共享的现象,因为平台希望这些白名单客户只能在自家申请贷款。最后,数据合作只能发生在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

众盟在2013年成立时,对自己的定位是“专注线下大数据”。创始人广宇昊此前在百度担任产品经理,这段工作经历使他意识到线上数据获取的难度之大。他认为无论是爬取、买入、撞库,还是相对阳光的SDK植入,这些获取渠道都非常类似,“就数据而言,留给中小公司的机会已经不太多了。”endprint

通过布置硬件等设备,众盟可以在Wi-Fi频段上采集用户数据,简而言之就是“用户的手机在什么时段去过什么地方”。这一点和极光大数据的逻辑类似,众盟只是将其复制到了线下。“线下有硬件,有运营,相比线上数据,成本更高,速度更慢,但具有稀缺性。”广宇昊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稀缺性”这一点。

从数据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些线下数据在线上营销的痛点领域比如汽车、房地产,也确实有着更精准的营销效果。据广宇昊透露,此前汽车行业拿到一个用户电话号码的成本在500元左右,现在的到店成本已经降至200到300元之 间。

2015年,凭借此前积累的线下数据,众盟整合了很多线下小公司,形成数据联盟。到今天,这个联盟已经积累了11亿部设备的数据,覆盖了300个城市,200万个数据点。对BAT来说,这些数据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现在,众盟还会与百度数据部合作,通过API调取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数据的打通。

在与百度合作的过程中,广宇昊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对方内控流程之久。“几个月时间,律师团队都在进行相关的审核和确认。”但广不认为这是大公司话语权更强的表现,因为在这次合作中,其所提供的线下数据,对百度的线上数据而言,显得不可或缺。

在这些中小公司看来,与BAT合作时的话语权,往往取决于谁交付了更有价值的数据。

无讼是一家互联网法律服务公司,2015年中旬开始与阿里巴巴团队接触。当时来拜访的人是阿里巴巴法务副总裁俞思瑛,对方希望咨询诉讼相关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只是一个面向律师的社区平台,没想过要跟企业合作。”无讼CEO蒋友毅第一次接触阿里巴巴的时候,内心感到非常“诧 异”。

“我们当时反应还蛮快的。”蒋友毅回忆道,24小时之内,整个团队就利用自身的数据沉淀,整理出了一份律师行业的分析报告。整个合作过程非常愉快,几个月以后,阿里巴巴法务团队將无讼引荐到了阿里云旗下的数据团队,到2016年年中,无讼又展开了与阿里钉钉之间的合作。

无讼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阿里云算法引擎提供语料数据,再就是阿里巴巴法务部及钉钉方面的合作。后两者主要以数据产品的方式合作,比如在钉钉平台,中小企业可以使用无讼提供的数据产品完成日常法务管理和风险研判。而在第一种合作方式中,无讼需要向阿里巴巴提供“比原始数据更宝贵的、梳理出来的一些半原始语料数 据。”

一般而言,API调用和脱敏是企业之间数据合作的主要方式。但无讼给阿里云提供的,是没有经过脱敏处理的部分半原始数据。也正是因此,无讼会对阿里巴巴提出一些要求,比如阿里巴巴要对数据提供相应保密的责任,双方未来要一起拓展客户等等,而这些,都是通过一些合同条款来操作。

对无讼这样的垂直平台而言,原始数据的价值不言自明。但在CEO蒋友毅看来,这部分数据的交付其实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动态数据,即数据在计算平台服务客户以后获得的一些客户服务数据。“阿里云的数据科学团队,可以做一些我们现在即使有数据也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语音转文字的引擎。”此外,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也会在客户拓展及品牌宣传方面帮到这家创业公司。

在具体合作过程中,蒋友毅感觉每个合作部门都像一个独立的创业团队。就连合作要求,不同业务线上的情况也不一样。“垂直应用这块比较苛刻,会有一些排他性的要求,因为他觉得你在平台上做了一些有利于自己商业拓展的布局。”

最终,蒋友毅认为阿里之所以会找到他们,主要还是因为大公司在专业领域的数据缺失。另一方面,他认为阿里巴巴收集更多数据是为了优化自身的数据算法和基础计算引擎。蒋友毅相信,即便是BAT这样的平台,也很难深入每个垂直领域。“它有自己的边界。”他认为只要边界明确,分工、尺度明确,这种合作就会保持双赢。

蒋友毅曾去过阿里巴巴的办公室。据他目测,阿里巴巴法务团队总人数加起来不止100。“比我们团队的人数多。”他说,“如果我们认为,BAT会对互联网包括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持续性影响,对我们而言,其实就没什么所谓的选择问题了。”

对垂直平台而言,BAT所具备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始终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因为潜在危险而不合作,面临的将是更大商业机会的丧失。所以,更好的方法是选择什么样的姿态合作。”蒋友毅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

尽管从一开始,吴敏霞就明确拒绝了对位置信息的授权,但她还是会在使用App时不断收到相关提醒。对ofo、滴滴出行这样的平台来说,因位置信息属于“强功能”,吴敏霞认为自己可以开放权限。但现在,哪怕是用一些美图软件给照片添加文字,页面都会弹出提示框显示“位置权限未开启”,她对此表示不能理解:“我就是添加一个字,根本不需要地理位置啊。”

广告都是定向投放。App开发者对定位数据的疯狂攫取背后,是渴望变现的心理在作祟。中小公司在收集数据时并未对用户展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根本原因是他们并未找到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很多公司收集的都是无用数据,因为它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变现。”梅楠认为。

“现在大家最看重用户行为,比如外卖、共享单车等深度数据,都是比较好的变现方式。”梅楠甚至设想了一个场景:未来地图服务商可以去卖保险,因为它有用户所有的行车记录,可以综合评定出险概率。

通过自身业务及投资布局,BAT已经掌握了海量的有效数据。正如马化腾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所说:“出行领域的滴滴打车,每天有超过上千万单的出行记录,数百万车辆实时把地理位置信息和我们的平台一起汇集;京东有数万名送货员,每天有大量的货物在流转,会产生很多实时数据;O2O领域,美团有数百万家商户和送餐服务的地理位置信息。”endprint

根据马化腾的说法,腾讯积累了18年的海量运营数据,整个数据存储中心存储总量超过1000PB(1PB=1024TB),大于1.5万个全球最大图书馆的总量,而且目前腾讯的数据每天以500TB的数据量上升。

而数据的变现方式以互联网金融和精准营销为主。BAT三家中,以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布局相对较早。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芝麻信用分的使用。芝麻信用是阿里巴巴基于自己体系内的积累做的一个数据产品。通过与充电宝、共享单车等企业的合作,阿里巴巴将自己的数据产品拓展到更多场景当中。

作为一家智能信贷服务提供商,读秒在2015年年初就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合作方式主要是API查询,比如查询用户每个月在支付宝的消费情况、还款情况、支付宝内社交关系等情况。支付宝会对数据做一定的包装,比如某用户过去6个月消费了1.53万元,读秒通过API只能查询到1.5万元至2万元这样一个区间。

数据产品和API调用是相对较浅的合作方式,BAT有时候会与中小公司定制一些深度合作项目,双方在一个完全断网、封闭的线下环境,去查看一些原始数据,离开的时候只能带走模型。

在京东内部,这种合作方式被称为“堡垒机”,堡垒机有自己的技术手段去限制双方做数据分享。两三年前,京东给企业做C2B反向定制的时候,主要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当时,他们把一些包括敏感数据在内的数据呈现在堡垒机内,让厂商来查看并分析。但现在,基于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京东会将所有数据转化为数据产品,比如京东罗盘和京东商智,直接提供给厂商。

商智主要是针对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罗盘则针对自营商家。通过使用这些数据产品,商家可以看到自己店铺的交易数据、评价数据及用户行为数据,它会帮助商家来判断哪些产品有爆品潜质,并适当推荐一些促销手段等。两款数据产品,除了能够明确提升商家的整体效率,本身也是京东内部的盈利项目。

衡量數据产品的价值在于业务效果。对京东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因为有实际的电商业务支撑,所以它可以不断验证和优化自己体系内的数据模型。而这恰恰是很多大数据公司做不到的。因为没有业务数据,它们最后容易沦为咨询公司。用众盟CEO广宇昊的话说就是,“一个模型的好坏就在于有没有闭环,有没有真实数据进行校验。”

利用数据和模型的不断校验,大公司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主体业务。刘思齐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BAT来说,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无人车、图像识别等领域,反而在其自身业务。比如淘宝平台的极速退款功能,为阿里巴巴一年省去了近1亿元的坐席代表人力成本。对腾讯而言,机器学习的算法,可能也会让转化率提高几个百分点。

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并没有盈利上的负担。所以,即使是同样的业务,BAT和中小公司的落脚点也不尽相同。大公司获取数据更多是为了提升内部基础设施或产品能力。比如支付宝刷脸解锁更多是为了提高安全性,提升用户体验,而不是像Face++等公司,应用于安防等商用领域。再比如与法律公司在数据层面的合作,更多是为了建设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等等。

BAT三家中,百度发力移动互联网是在2013年。“当百度意识到应该发力移动搜索时,已经有些晚了。”李彦宏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表示。在阿里体系中,一个支付宝账号可以串联起很多应用,腾讯则是微信与QQ。但百度并没有这样一个账号体系,也就很难形成关于某个用户的数据闭环。“百度也有钱包,但应用程度很低,我觉得这是一个体系的事情。”刘思齐认为。

不过从精准营销的角度来说,百度的搜索数据仍拥有巨大价值。广告服务商九枝兰自2015年开始与百度合作,作为第三方公司,它帮广告客户接入百度API端口,通过API操作账户以及使用脱敏之后的搜索/浏览数据等帮广告主提升搜索引擎推广投放效果。

2016年信息流广告发展迅猛,广告主的信息流预算大幅提升至百亿元量级。以广点通为代表的信息流广告迅速成为业内的一只“香饽饽”。但从精准度来说,九枝兰合伙人傅强认为,搜索引擎的流量精准度还是高于以广点通为代表的信息流广告。“正因为搜索流量非常精准,关键词价格才会被炒得非常之高,导致广告主ROI(通过广告投放而应得到的价值转化)不高,不得不寻找更多投放渠道。”而广点通是通过人群标签、地域标签、关键词标签等实施投放,虽然不如搜索引擎的流量精准,但因存在流量红利,在游戏、电商等行业有着不错的营销效果。

短期内,九枝兰并没有参与到阿里生态中的计划。虽然交易数据有巨大价值,但它们对第三方开放的程度并不是很深。而且阿里巴巴的广告生态非常成熟,竞争激烈。“它能给到第三方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才能玩出什么样的花样。”傅强说 道。

在数据层面,BAT有不同的战略。关于各家数据价值的对比,行业内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阿里巴巴离支付最近,更容易变现,所以这部分数据最有价值。但刘思齐认为腾讯的兴趣数据更有广度,只要后期算法调试得足够精准,想象空间也非常之大。众盟CEO广宇昊补充了一点,他认为交易和搜索本质上都是行为特征,而腾讯掌握的却是人本身的数据。

瀚思科技创始人董昕持中立态度。“数据价值很难直接对比”,他认为“只有系统之内的才有价值,只有独家的才不可替代”。

去年年底,Google将未来战略由“移动优先”(Mobile First)调整为“人工智能优先”(AI First)。它在8月21日正式推出的新一代核心软件安卓奥利奥,增强了电池续航能力,增加了用户安全性等功能,均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

而苹果公司CEO库克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公开表示,iPhone的未来就在人工智能。在新发布的iPhone8新机中,我们会看到“苹果利用AI提升电池续航力,向Apple Music订户推荐音乐”等功能。

已经有越来越多公司意识到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但李飞认为,这些大公司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尝试,还是“不够彻底”。在谈及Magic手机在华为内部的命运时,他甚至用到了“九死一生”这个词。endprint

这件事的难度在于,手机设计工艺上,需要增加一些传感器;此外,这种形态也会对App Store的固有生态造成冲击。根据苹果官方在WWDC 2017开发者大会前夕公布的数据,App Store自2008年发布以来产生的总收入已近千亿美元。“凡是收入过百亿(美元)的公司都很难下决心。这不是一个聪明人能做的事情。”

苹果开创的App Store + iPhone收益模式,自2008年推出以后,早已成为后续手机厂商争相模仿的对象。“现在是智能手机非常黑暗的时代,大家都是闷声赚钱,除了屏幕更大、芯片处理器更强以外,试问哪款手机能在功能上真正征服你?”仅从手机行业创新而言,李飞也在期待变革力量的出现。

作为Magic项目的早期参与者,高山对现在的这款手机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欣喜于外界对其人工智能方向的认可,一方面是感到非常遗憾,“只做到了我们设想中比较小的一部分,给到用户的是若干个点的组合,并未形成完整的面。”最早,他们想做的其实是一款“设备”,硬件配置并非首要考虑因素,感知和灵性才是关注重点。Magic团队的初衷或许简单,只是无形之中触犯到了一些公司的既有利益。

“所有愿意把自己缩成一个服务的公司,都会与这样的趋势结合。”李飞认为。目前,点评、携程、滴滴出行、支付宝等,都与华为Magic手机达成了合作,而腾讯不在合作之列。在8月25日的“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马化腾认为,未来公司的核心应该是软件、硬件与服务三位一体。

8月18日,Essential官方Twitter刚刚宣布,Essential Phone正式上市发售,用户可以在Essential.com、Sprint和Best Buy购买这款手机。几个月前,腾讯投资了这款由“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研发的手机。Essential Phone综合性能一般,但亮点在于其将搭载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如果技术的发展使手机能成为虚拟版的用户,用户不使用手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用户可以信任手机代表自己完成某些任务。”

在新款手机发布会上,安迪·鲁宾称“人工智能将是下一个重要操作系统或平台”。他甚至认为,设备本身并不重要,无论智能汽车,还是智能手机,他们都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载体。新手机发布以后,Essential还将销售一款智能家居产品—Essential Home。

这里需要提到“万物互联”的概念。京东从2015年开始尝试的智能冰箱项目就是类似逻辑。通过为冰箱安装摄像头和屏幕,冰箱中的水果、蔬菜等食物会被智能识别,用以分析用户的营养摄入结构。屏幕会与京东的线上账户及微联平台绑定,线上账户涉及到用户的个人行为数据,微联平台包含手环产生的健康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数据之间能够更好地融合。

智能冰箱项目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通过数据打通,为用户提供智能推荐服务。但这究竟是不是伪需求,其实有待验证。对京东而言,这件事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获取线下数据,准确来说,是“多场景、多终端”的用户行为数据。

京东大数据科学院院长刘晖对《第一财经周刊》称,下一个改变数据收集方式的重要节点就是人工智能基础上的物联网。当下比较火热的人脸识别,在他们看来也是物联网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年收入一两亿美元的人脸识别公司,估值可以高达百亿美元?这是人们心中一直以来存在的疑问。创新工厂创始人兼CEO李开复认为,他们是看中了其背后的核心技术,及潜在的未来应用。

“人脸可能不值80亿(美元),但人脸之后可以识别物体,识别物体就能做无人商店,或者识别人脸就可以看片,取代医生。当这个故事讲得有人愿意投资,并且初有成果,那它就是有优势的。”李开复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

而这些都只是我们暂时所能想象到的,一些可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所谓人工智能,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算法”。“我们不担心强者越强。”李开复认为,即便是通用数据,也有开放价值。9月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创新工厂、搜狗和今日头条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AI chanllenger全球挑战赛”的活动,3家公司试图通过开放包括中英文翻译在内的一些科研数据,实现各高校的AI人才在算法设计、模型训练之间的比拼。

在发布会现场,李开复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数据和算法谁更重要?”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一直以来都在讨论的问题。此前几天,BAT三家曾就此展开一场争论。马云认为,数据是原料,没有数据什么都不行;李彦宏强调,数据虽重要,但改变世界的是算法;而马化腾则表示,人工智能有四大要素:场景、人才、算法和数据,后三者都是基于技术层面,如果没有场景落地,技术内容就是空壳。

比较有意思的是,更早以前,李彦宏最早在一封内部邮件中提到“数据秒杀算法”。但是当他跟马云在一起的时候,就说数据不重要,算法才重要。

某種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放大时间维度去看的问题。刘晖认为,“人工智能这么多年的成长,实际不是算法的成长,而是计算能力与大数据的成长。”计算能力本质上就是设备的功能,和大数据的积累一样,这两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有所升级。但算法的成长和数学相关,何况目前已经接近上限,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注定进程缓慢。

“算法可以全人类共享,数据不可能做到全人类共享。”广宇昊认为,长远来看,数据的价值最为稀缺。“以后没有数据的人就不要谈人工智能了。”在这方面,他认为BAT仍占据着最为核心的资源。作为创业公司,要么选择与BAT合作,要么在BAT的非核心领域细心耕耘,长到一定体量,再与BAT合作。

这种情况下,华为荣耀Magic手机其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如果用户不需要在各种App之间来回切换,那么互联网公司在收集更多数据时,估计也不会像现在这般“肆无忌惮”。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吴敏霞非常期待Magic产品的普及。她认为现在很多公司还停留在获客阶段,“不用心打磨产品,不关注用户体验”,如果未来Magic的思路能完全实现,入口集中在手机平台,“到时候拼的就是服务了。”

“现在是要发生一场革命的时候。”据高山观察,目前至少有5家手机厂商都在模仿Magic的思路。“如果一年以后,5部手机都出现类似功能,大众会认为是一种进步,还是依然无法接受?”他觉得,目前的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操作习惯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就像所有人在使用诺基亚手机时,苹果被认为是搅局者一样,但这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

不止一位受访者肯定了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个操作系统的可行性。不止行业人士,包括吴敏霞这种“后知后觉”的用户,接受采访时也会发表出“谁先做人工智能谁就会赢”这样的言论—她以苹果Apple Watch为例,这部手表在推出之时还有不少争议,但现在只要提到智能手表一定是首选,因为“做得最早,有先发优势”。

BAT不停地做前瞻性研究,包括投资布局,其实也是在防患未然。“大公司的垄断会被打破,这是不变的情况。”刘思齐认为,虽然在现有的互联网体系下,BAT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它们也需要提防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变革力量”的出现。

而在广宇昊这样一个创业者的眼中,人工智能又岂止是“变革力量”这四个字可以简单形容的。“它一定是未来的方向,现在的互联网很有可能只是它的前奏。前奏都是铺垫,副歌怎么可能影响前奏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用户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人工智能与就业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阿里巴巴:股大大,权大大,还是钱大大?
阿里巴巴打开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