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2017-09-25王广斌

山西农经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吕梁市吕梁农业

□吴 楠 王广斌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吴 楠 王广斌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地区传统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才能促进农业平稳快速发展,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村繁荣注入源源动力,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有效保障[1]。本文以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吕梁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吕梁水资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尝试对当前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压力大是制约吕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产业,以及推动“互联网+农业”等相应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吕梁市;互联网+农业

1 吕梁市概况

1.1 基本概况

吕梁市地处山西中部西侧,北与忻州市为邻,东与省会太原市、晋中市接壤,南与临汾市相连,西与陕西榆林市隔黄河相望,因吕梁山脉贯穿全市而得名。吕梁组建于2004年,国土面积2.1万km2,现有1区2市10县,北有兴县、岚县、方山、临县四县、中有孝义、汾阳、交口、文水平川四县、南有中阳、石楼、交城、柳林四县,共161个乡镇,3 108个建制村,现有人口总数383万人,农业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76.51%[2]。

全市以山地为主,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21 440km2)的 91.8%,耕地面积有 5.6 万 hm2,全年平均无霜期有150d,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2mm,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差异显著。同时,吕梁市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约有70多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8.82%,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1.2 水资源概况

吕梁水资源总量较少,仅占有13.25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2.47%,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其他省内其它地区相比也相对较少,分别占山西省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13.88%,11.77%(见表1)。同时吕梁水资源稀缺,吕梁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0%;耕地水资源的667m2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吕梁市年降水量116.70亿m3,占全省降水量的14.64%,且降水分布不均匀,就平均而言,吕梁北部和南部山区的降水多于山川,南部山区的降水又多于北部山区,降水量差异较大。此外,从整体来看,吕梁平川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大于山区,在平川地带,每km2的水资源可达到约9万m3,而山丘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仅有6万m3左右,约占平川地区降水总量的66.67%[3]。

表1 2012年吕梁市与山西省水资源情况表单位:亿m3

1.3 土地资源概况

吕梁除平川四县(孝义、汾阳、交口、文水)之外,都以山地、半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2%,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全市农业用地153万hm2,其中农业用地面积53万hm2,林地面积79万hm2,牧草用地 6.4 万 hm2,园地面积 1.4万 hm2,其他农业用地191.33,分别占农业用地的比例为34.81% 、51.69% 、4.24% 、0.98% 、8.29%(见表2)。农业用地基本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约占农业用地86.5%,呈现出林地山地面积广阔,耕地面积大,牧草地集中的特点,适合发展山地林木经济,特色小杂粮等。同时,吕梁坡耕地面积所占的比重较大,坡度在15度以上耕地面积依然比较广阔,土地质量较差,粮食产量较低,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表2 吕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表(单位:万亩)

2 吕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物质装备条件

2.1.1 农业机械化水平

随着国家政策红利的加大,吕梁市委对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都大大提升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持续稳定提升,大中小型拖拉机总数量持续增加(见表3)。2010年,吕梁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2 515 781kw,2014年达到了2 962 489kw,增长幅度约为17.76%,机械总动力得到了加强;2010年,吕梁市共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13 071台,2014年,吕梁市大中小型拖拉机数量达到18 554台,累计加了5 484台,农用设备不断增加。另外,吕梁农用运输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数量也不断增长,机械化能力不断加强。

表3 吕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尽管吕梁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发展,但与全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吕梁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见表4)。2015年吕梁机械耕地面积23.1万hm2,机械播种面积23万hm2,收获面积 12.8 万 hm2,均低于山西省内平均值,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较为落后[4]。

表4 2015吕梁、山西机耕,机播,机收面积情况表(单位;万 hm 2)

2.2.2 农田水利建设

由表5可知,吕梁市农业机井数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2014年,吕梁灌溉机电井5 892眼,远低于省内8 304眼的平均水平,水利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在吕梁市大力发展农业的背景下,农业水利生产条件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仅能维持现有的生产水平,受吕梁立地条件的制约,沟壑纵横不利于大面积的灌溉,再加上近年来引黄,引汾工程的建设,使水利生产条件发展缓慢[4]。

表5 2011-2014吕梁农业灌溉机电井(眼)情况表

2.3 农业产业情况

2.3.1 农业合作组织

吕梁地区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而言,农民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多(见表6),截止2014年,各类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了4 245个。受吕梁市传统经济和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共有3 487个,占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的82.1%,其他类型的农业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少[5]。

表6 2014吕梁市农业合作社数量情况表单位:个

2.3.2 农产品加工业

吕梁地势沟壑纵横,动植物种类丰富,尤其盛产沙棘,玉米,核桃,红枣,牛,羊,中药材等产品,种类多样。依靠当地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大型龙头企业490户,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75户,全年农产品加工总量约为130万t,累计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9.8亿元,发展较为迅速,带动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见表7、表8)。

2.3.3 农业科技条件

表7 2014年吕梁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表

表8 2014年吕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从2012年以来,吕梁市政府就把推广农业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逐步加大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吕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截止2014年,据相关部门统计,吕梁共引进先进农业生产科学技术90余项,农业新品种472个,各类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约6百多万hm2,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达到98个,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同时,吕梁市贯彻落实了“科技到户,良法到田,技术到人”的方针,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推广,并分批次,分阶段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据统计,现有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从源头上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质量保证。县乡政府分批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入户率达到了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和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发展较快。但由于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推广体系落后,农业科技人员学历程度低,年龄结构老龄化等问题也制约着吕梁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2.4 小结

综上所述,吕梁农业生产条件整体较差,山地多平地少,坡耕地面积广阔,且“气候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耕地水资源的亩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农业生产结构保守落后,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和省内其它地区相比,吕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数量较少,机械水平较低;同时水利设施陈旧,灌溉机电井水量也远低于省内水平等等。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制约了吕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3 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对吕梁农业现代化发展条件的分析,得出吕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分析如下:

3.1 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吕梁气候灾害频繁,尤其是以干旱最为严重,几乎每年吕梁都会因为气候干旱造成粮食亏损,春天由于干旱影响冬小麦返青,造成农作物播种时节延迟,生长周期缩短;夏季雷雨天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洪涝灾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据统计表明,自1949年来以来,吕梁严重干旱的年份有17年,严重影响了吕梁当地农业的发展。由于吕梁雨水分配不平衡,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同一年降雨量相差较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还会加重吕梁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质量变差,耕地肥力下降。同时吕梁地势起伏大,山地面积较多,尤其是坡耕面积广泛,既不适合种植大宗农作物,也不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配套相应的水利设施,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吕梁主要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使吕梁地区交通闭塞,出入困难。截止当前,吕梁农产品向外地输送依然是以大车运输为主,由于路程较长而且山路较多,造成吕梁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在运送到目的地时无法保鲜,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6]。

3.2 经济实力薄弱,贫困依然严峻

过去几年里,吕梁以煤炭资源发展为主,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一度跃居山西省财政收入第二名,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资源日益紧缺,环境破坏加剧,城镇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经济开始陷入困境。随着国内煤炭价格大幅度下跌,吕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因煤而兴必将因煤而困。尽管这几年来吕梁农业发展后来居上,后发优势明显。如2011年,吕梁农业产值为48.24亿元,同比增长了10.38%,占地区总产值的4.26%;2012年,吕梁农业产值为54.97亿元,同比增长了13.95%,占地区总产值的4.46%;2013年,吕梁农业产值为64.73亿元,同比增长了17.76%,占地区总产值的5.26%;2014年,吕梁农业产值为68.71亿元同比增长了6.15%,占地区总产值的6.24%。

但即使这样,仍然改变不了吕梁地区贫困落后的困境。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13个县(市、区)中,共有10个贫困县,其中国家贫困县有6个,分别为中阳,石楼,岚县,方山,兴县,临县;山西省重点贫困县有三个,分别为交口,柳林,离石;还有一个插花贫困县,是山西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呈现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的特点。据统计,2015年吕梁市人均GDP为25 06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193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远落后与其他地区,使农民没有充裕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良品种,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全省,经济发展较为滞后[7]。

3.3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

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充足的劳动力是农业有序,高效发展的保障。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也成为阻碍吕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活条件艰苦落后,生活基础设施不齐全,而城市无论在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子女教学等方面都有着农村无法可比的优势,因此,和在家务农相比,人们更愿意去县城里打工,获取更高的收入[8]。据统计,农民务农获取的经营性收入只占到农户家庭收入的25%左右,农村开始留不住年轻人,使得包括妇女在内的年轻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不复存在,“空心村”“空壳村”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当前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年龄大多集中在45岁以后,50-60岁的老年人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年龄普遍偏大。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大多都是小学学历,初中文化程度的都很少,对于当前发展的新技术,新思想,新品种带有排斥抵制思想,接受程度较低。

3.4 农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压力大

吕梁农林牧渔业虽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在合理的农业结构中,应该充分利用发挥好各种自然资源,使农林牧渔都可以协调发展。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产值基本是持平的,有些国家的畜牧业比重甚至可以达到60%左右。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结构并不能充分发挥吕梁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不利于吕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自2013年来以来,吕梁市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大力推动“8+2”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龙头企业的实力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水平低的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流转缓慢,经营化规模较小,远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仅有11%,农户大多仍是以分散经营模式为主,收益较小;吕梁市山地面积广阔,坡耕地面积较多,但土地质量较差,产量较低,年均产量勉强能维持农民的生活;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仍然较大,制约了吕梁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此外就吕梁地区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除了受国内市场环境的制约,还受到本地实际销售市场的限制。例如;吕梁山区曾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红枣生产区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种植面积近13hm2,年产量约30万t,和红枣相关的人员至少有80万人,成为当地脱贫的支柱产业。近些年来,以山西骏枣、壶瓶枣等为主的优良品种被大量引种到新疆西北地区,随之出现的“新疆骏枣”迅速占据国内红枣市场,而原先市场上的红枣因个头较小,品种较差,逐渐失去市场,陷入困境,对吕梁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造成巨大的挑战。

4 吕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农业机械化设施的建设,逐步淘汰过去落后陈旧的设备,引进最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改变之前的耕作模式,扩大机械作业的范围,努力实现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其次,吕梁气候条件恶劣,十年九旱,降水量较少,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贫困山区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显的尤为重要。例如吕梁省定贫困县石楼县,就一直将水利设施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优先位置,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还要加快交通运输建设。由于山地多平川少,区位闭塞,交通不便使吕梁资源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特色农产品无法向周边城市及时运输,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今后吕梁应该利用好自己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的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如沿黄公路,孝石线等,健全交通运输网络,为吕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铺平道路[9]。

4.2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范围的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当前吕梁农村土地流转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流转手续不规范,承包土地后期隐患较多。尽管当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流转政策,但并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流转机制。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都是口头协商,口头协议,即使有小部分农户签订了书面合同,内容也比较简单,缺少相关管理部门的签证。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土地流转也取得一些成绩,出现了小范围的连片集中流转,但与最初制定的计划相比,土地流转范围依然较小,规划化经营程度不高[10]。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还要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大股份合作制的土地流转机制宣传力度,将农村中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由公司或企业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同时还能为当地农民构建多重收入机制,一方面农民可以在拥有土地出租收益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农民也可以在将土地流转之后,进入公司或在企业,从事工资性收入的农业工作,从而获得土地承包收益和农民务工收入双重收入机制,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目前,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农民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意愿不高,对农业生产成果的应用能力不强等特点。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而大多数农民只关注国家在农业补贴方面的一些政策,优惠福利,对农业种植新技术,粮油储存加工技术知之甚少,甚至带有一些排斥思想,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不强。逐步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民转强,是当前吕梁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首先,要从提高乡镇村干部的素质做起,乡镇干部是与农民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农民最信任的人,只有让他们真正从心里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对农民的技术推广不会流于形式,加大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另外要不断进行农民转强,把农民培育成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吕梁种植业发展条件的实地分析,有重点的为农民开展培训,努力建设成为专业技术能力强,管理能力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经验,由政府出钱资助,在相关农业院校和农科院开设相关服务中心,向农民宣传新的技术和信息;可以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指导,病虫预防等;还可以根据农民的特长,鼓励行业协会和会所的建设,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实现素质的提升。

4.4 发展“农旅”融合等特色产业

要想快速实现吕梁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建设,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4.4.1 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对吕梁市农业资源的分布,农业发展规模,交通区位特征,客源市场以及当地农村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的分析,制定相应模式的观光农业,努力达到农民增收,脱贫的效果。如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吸引点,发展务农体验,果园采摘,农家乐,垂钓等多种类型的农业游;以孝义市曹溪河流域、杏花村汾酒作坊、文水县苍儿会、孝义皮影、岚县面塑、临县道情戏、中阳剪纸园等为依托,以本地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休闲物,大力发展农耕体验,民间技艺展示,乡村手工艺等休闲活动,增加农业休闲的文化内涵;以“九曲黄河第一镇”临县碛口古镇、西湾、李家山村、汾阳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为依托,以古老朴素的宅院建筑为重点,大力发展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古建筑游以及特色小吃游等,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贫困户脱贫;以交城县庞泉沟、方山县北武当山、方山南阳沟、交口云梦山、交城卦山、岚县白龙山等为重点,发展观山、登山、赏景都旅游活动,让旅游亲身感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以各地特色农业为依托,如兴县杂粮旅游示范园、方山中药材旅游示范园、岚县马铃薯示范园、交城骏枣示范园、汾阳光伏示范园等,通过门票、采摘活动、销售农产品等形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等等[8]。

4.4.2 发展红色旅游。作为革命老区的吕梁,红色景点随处可见。近年来,吕梁市大力发展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主要有吕梁英雄广场、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兴县黑茶山四八烈士纪念馆、临县中央后委旧址等等一批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着吕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5 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并不是单纯简单的将农业与互联网合并起来,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对农业环节、销售环节、服务等环节优化改造,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努力把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销售方式发展成为新型高效的生产方式,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12]。

首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改变先前种地单靠经验感觉的耕种方式,转而依靠新型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并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搭建一个标准,快捷,透明的农业产品供应平台,尽量避免传统营销模式中由于信息不畅,市场不稳定等出现的“买贵卖难”现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转变农户经营理念,逐步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销售体系,降低流通成本,实现生产销售无缝对接,提高流通效率;最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农户的生产经营得到后续保障,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生产与销售脱节,产品销售得不到保障,农企合作协议不完善,利益纠纷,合同违约常有发生,导致农户经营效率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重塑农业产业链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产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农户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最新的生产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商系统提供法律,融资的保障,解决生产后顾之忧,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新思路,提供新动力[13]。

[1]杨万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以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9.

[2]刘志勇.吕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

[3]问星星.李利平.吕梁市城市雨水利用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12期

[4]潘仲尼,王广斌,张航瑞,曹江菲,靳丽伟.吕梁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09:97-100.

[5]邹汉清.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6]武美香,况明生,马义娟.吕梁市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 [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11915-11917+11925.

[7]张晓婧.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8]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

[9]张红丽.吕梁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机,2013,05:163+166.

[10]刘媛林.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06:24-25+28.

[11]崔广哲.吕梁方志考述[J].吕梁学院学报,2015,02:54-61.

[12]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13]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14]柳百萍,胡文海.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16-20+110

[15]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10-14.

[16]钟勉.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08:4-6.

[17]任高龙.关于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

[18]惠文静.电商模式下“互联网+现代农业”前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19]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20]徐贻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21]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

1004-7026(2017)15-0018-06

F3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12

吴楠(1993-),男,山西孝义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

王广斌(1960-),男,山西运城人,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吕梁市吕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