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影响

2017-09-25杨小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道家文化

杨小华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

■文化传媒研究

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影响

杨小华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

道家是中国本土化思想的代表,对整个民族意识的塑造、民族习惯的形成、民族行为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视域下,社会道德缺失、人际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关系微妙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制,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共融的生存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回放中获得启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的实质与核心,正确的对待、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效的克服文化守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醇化道德、传承文明、协调关系、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深入研究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影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必要的任务,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结合,使人们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道家;思维方式;实践行为;影响

一、道家概述

(一)道家界说

道家成为独立的学派,起自于春秋末期,原本无道家之名。司马谈将重视道德之学的学派命名为道家。道家是一个复合性的范畴。狭义的道家主要是指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而广义的道家有道家学派和道教两个层面的范畴。道家以道和德为核心概念,从宏观来说是宇宙,道在时间和空间上至大无界、至小无内,因此道家之道可“概括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概念,是贯通于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统一性的根源、性质、规范或趋势的总称。”[1]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行为均要循道而定;从微观来说,是社会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和秩序,是整个社会的始基,包括统一的根源和统一的根据两个方面,此二者似乎是形而上的,但也是形而下一直贯穿到人生之中,也可说是从“存在界”贯通于“价值界”。主要涵盖了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思想、顺道而为的社会化思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社会角色的消解理论、社会整合与控制理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等内容,涉及到了宇宙与生态、人生与伦理、心性与功夫、情感与体验、系统与思维、范畴与规律、联袂与互动等主题,将人与自然界、社会三方关系做了系统的阐释;另一方面则是将道家思想宗教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和框架,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以道家为支柱,但同时也出现了某种转型,走向了神秘化的发展形态,总体来说还是汲取了道家的基本内核,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学说。

(二)道家发展历程

道家主要产生于南方地区,楚国的道家人物居多;北方地区则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出现了“南道北儒”的局面,其发展阶段主要有

春秋战国奠基时期:老子始创道家之学,主要有老子,杨朱,庄子等。杨朱,字子居,战国时期人,早于孟子。庄子,宋国人,战国隐士,主张自然的人性之说,返朴归真。另外则是由齐国稷下学派发展而来的早期黄老之学,据此刘泽华先生认为“《老子》的思想大部分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应该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2]356

秦汉之际黄老时期:秦朝统一六国,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逐渐失去了时代性,与稳定、发展的潮流不符,《吕览》是法家和道家等思想进行融合的产物;汉初是一个百业俱衰的局面,为了重整西汉国力,恢复社会经济,统治者将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引入到了社会的执政实践中。淮南王刘安在道、法、儒、阴阳家学说综合基础上,召集文人编写《淮南子》一书,它是汉初黄老集大成之作,为玄学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汉代也出现了道教,使得道家思想哲学化进程进一步增强。

魏晋玄学时期:随着经学的发展,儒学逐渐官方化和神秘化进而使其哲学化进程加快,便出现了以讨论名教与自然关系的玄学,它延续和解释了西汉道家提出的问题。而后道家则一直处在了社会发展的隐匿状态,到了宋代,理学作为儒学哲学化的最高阶段,讲道家纳入理学体系中,明清以来则出现新道家。

(三)道家特征

1.超越性

人一方面无法摆脱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必须按照世界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与整个宇宙相比自身又是渺小的,于是道家便产生了一种自我超脱世俗,而达到理想的人格超越意识。道家把道视为整个世界的本源为不可言说的客观存在,同时从现实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问题,完成了现实的普遍性和思想的超越性的统一。“道”不仅包含了宇宙,也包含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落脚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层面;既是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行为准则,又是生命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获得精神的自由。表现在超越名利,使人不至于沦为知识和经验工具性的存在;表现在超越是非,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是与非,其根本的分歧在于主体与客体是否相符,主客体相符则为是,反之为否;表现在超越生死,是道家对整个人生的终极超越,是一种自然性的存在。因此在对待功利、是非、生死等问题上法、墨可归为一类,儒家倡道义,道家采取了超越的态度,不是孤立的来讨论而是放在人类世界运行的系统中来考察,这是一种更高的生存智慧。

2.哲学性

哲学是人类思维观念的高级形态,它是主体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内在价值引导,是人们实践中经验深刻总结和升华的结果。道家首先触及到了世界的本原,讨论到了“哲学中的问题,”[3]即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儒、法、墨均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探讨,关注的是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停留在了问题中的哲学层面而未触及到世界是什么的高度;而道家则从现实的世界出发进入抽象分析转而回到宏观社会、指导世俗生活,将个体、自然、社会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注重把握三者内在的联系,构建起支配整个宇宙的运行机制和规范,从而使道家思想具有了崇尚某种信仰和反经验的倾向,目的在于对人们的终极关怀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从更高的层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

3.否定性

在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既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无限性,又关注到了事物存在的单一性、有限性,诸如终始、有无、生死等。道作为世界存在的内在根据,通过驳斥个体违背道的行为而达到德的要求;道家主张无为,是为了回应儒家的功利与有为思想,这些都体现了向自身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充满辩证性的相对主义主张是一种理性技巧。

二、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影响

(一)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1.思维方式的含义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反应对象本质的某种观念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实质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外化,是人们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维方式一方面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则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形态,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发展轨道,中国人推崇常识理性而西方则倾向于抽象理性和逻辑理性,亦或是形而上追求纯粹的理性,价值评价标准及观念体系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2.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观物取像——形象思维。观物取像亦作观物道情。道家通过对事物外在的诸多特征及表面现象的把握,从中得出内在的统一性依据。道家对整个宇宙法则的建构,主要是通过观世界形成世界观。道家认为人的生命受世俗之拘束,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名利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东西,若世人一味地求取则违背了人所应该遵循的道和德,损害人的健康、导致社会风气日益腐化。通过对一系列具有统一性的事物进行类比,以直觉、形象的方式引导人们从物欲、声名中解脱出来以求自在之道;如分清是非就是从虚伪巧饰中剥离出来,而不沦为改造世界和理性知识的工具,通过考察事物的相对性从而实现对生活化问题的认识和对宇宙规则的把握,这都是形象思维的表现。以中国的汉字为例,有学者认为即使中国的所有典籍全部被火化掉,中国人仍是中国人其汉学不会因此而中断,“源自于汉字在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在其中,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载体,”[4]从而将接触汉字的国人教化为中国人,它能用形象、生动、存在的事物说明其内在的道理。

引譬连类——直觉思维。引譬连类源自于古代的比兴之法,我把它定性为譬如、就像、借此喻比;连类就是将一些不同类别的或相同类别的东西连锁起来,让他们发生关系。东西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了经验理性和逻辑理性的差异,道家从事物的统一性出发,以自身的感觉和人体本能的感知去把握对方得出对象性的认识。道家反对片面性的观点,援引与表达目的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内在的哲理,用感官的直觉展开事物的逻辑,中国人在面对两种价值观念共同存在的二难选择时,往往实用理性的思维会占据主导。如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结合产物,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我们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了工农武装割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亦是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真理性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亦如邓小平所说“中国这个国家,只要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5]297民生是根本的民心,通过自身得到的好处和一般性的感知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受道家直觉思维的启发。

直觉是指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精神过程而直接获得知识的认知能力。道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体道门径进行考察的,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经验认知,这是一个自我完成、自我实现、自我证悟的修道过程,实质就是直觉观照,它既包含了如何关照的问题,又包含了关照什么的问题。老子所谓的“静观”就是一种自我反思和直觉体验的直觉观照,观是自我反观,老子的道是静默的、沉寂的、不可言说的,只有通过直觉体验才能呈现出来。老子讲自然而少言人,并非不重视人而是把人变成“自然”之人,他把自然作为人之本性,主张回到人的自然状态,通过自知之明实现自然之性;庄子将自然当成是世界最高的存在,也是人的真性和根本存在,人为自然之道和自明之心是合二为一的;理学时期朱熹主张“梦觉关”,“能自知其性谓之觉,不能自知则是梦,”[6]觉是圣贤境界,梦是生物境界,即便是终生行之,却如梦过一生,人只有返回到自身对心性加以直觉观照,认识心和性,以能觉之心觉其所觉之性,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实现自我觉解、自我证悟,欲实现此,必须进行反身而思、反身而诚、反求诸己。禅宗宣扬“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强调突破语言的束缚,不受语言规律的引导,可通过直觉洞穿表象而进入本质的内核,达到顿悟的豁然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

对立统一——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属于辩证法的范畴。道是终极概念,是宇宙的归宿与主干,道的现实与空灵亦如人们追求成功之路显得既确定而又不完全确定。道家构造相生、相成、相较、相和等关系,善于运用事物内部及诸要素依存、转换、渗透关系来说明事理,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及福祸等,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能产生好的结果,也可以带来不好的结果。古人从对纯粹的自然崇拜到后来的分阴阳明五行,《周易》则主张相生相克之法,这种相对性的认识典型的代表就是深刻熔铸在国人思维中的居安思危,意思是说在和平与安逸的环境中,仍然要做好对危机和祸患的预防。如欧阳修通过对五代后唐盛衰的具体分析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传序》和“祸患常积于忽微,志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结论,史论结合,将盛衰存亡之理表达的深刻细致。又如古人行婚之礼,男性归为阳女性则为阴,认为黄昏乃阴阳交合之际,此时完婚符合天地四时运行的法则,百姓如此,为政亦如此,贫贱富贵往往相较而言,均以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相对的概念出现,塑造的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

(二)道家对中国人实践行为的影响

1.实践行为含义

“实践行为是人们在一定观念和价值引导下处理社会关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的总称。”[7]对此历代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者从精神本源论出发,往往将实践完全归结为精神的活动,例如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知行合一,这种将知完全归结为行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客观唯心主义方面,黑格尔的实践观将人的实践当成是有目的活动,看作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的具体环节,他认为人们只有进行实践才能从主观观念达到客观真理,体现出了一定的正确性,但将实践归结为精神性活动;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也是片面的,费尔巴哈认为实践只是个人行为,类似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将实践内涵庸俗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笔者认为实践行为既不同于法律意义诺成性行为,又与马克思实践观在外延上有一定的区别,实践行为侧重于行为背后的文化体系、价值观念及内在依据。中国人的实践行为是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下逐步形成的,而道家在这一过程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行为。

2.道家对中国人实践行为的影响

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圆融行为。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概念,道家之自然不是任何负面状态或概念。首先应该是一种最高价值,是终极关怀的体现,表达了道家对人类及自然宇宙关于终极状态的关切;其次,道家之自然作为一种价值也表达了对群体关系的关切,及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各种群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生存状态的希望和期许;最后,也是对人类各种生存个体存在与发展状态的关切,一言以蔽之道家的自然表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自然的和谐与秩序的向往。这种价值取向在人类文明的各种价值体系中是相对独特的,它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冲突来说更有可能是切中时弊的解毒剂,道家的自然主义倾向可以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思想和顺其自然的社会化思想两个角度分析,道家以老子为宗,“他认为民在自然状态下是淳朴的、是无知无欲的,只是因为社会发展偏离了人的本性,社会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的异化,使人沦为物的工具,”[8]136而出现了私欲和争斗,道家认为在人性没有收到侵扰和污染的社会里,人性是自然地、浑然天成的,这样的民性才是真性,道家不赞同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发展形成的繁琐虚伪的社会规范引发了社会主体一系列的罪行,由此产生人的劣根性。

庄子则认为人性应该是动物性,渴望一种自由的状态,任何文明都是对其扭曲和异化,主张循德、反性情进而冲破世俗的拘束。一种方法是不要考虑社会因素,一切从人本能的需要出发,过一种无目的的自由生活,把自己混同与动物、“与禽兽居、与万物并,”[2]389从君子小人的观念种解放出来;第二种方法是全性养生,不因为社会的因素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与生命和保持自己的天性相比,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应该舍弃物质欲望和权力,以生命为重,这才是人的本真。道家的社会化思想是“顺乎自然、本于无为,”[2]403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极力强调把人和社会纳入自然运行的循环当中去,任何事物都是自然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认为任何人为的东西都是次要的,人的努力是不必要的,违反自然的努力只会造成人性的变形,效果会适得其反,既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那么保持社会的自然状态就是合乎道的,因此他们是主张反社会化的。道家反对将自然置于人的改造能力之下,提倡人类应该顺于天道,将自然界放在与人类社会同等的层面,讲求二者的和谐、共处。当今,自然与人的关系微妙,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构建圆融的生态关系,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消解行为。道家歌颂和提倡水之德,通过对水特征的拟人化解读,表达和论证自然无为的原则。水没有偏私于是能够惠泽万物,这是水之德的积极利物的方面;水性柔韧、与物无争这似乎是被动的一面,其表现似乎是消极的,其结果却是十分积极的,因为不争才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整体的和谐与人际间的自然秩序,必须注意,往往善利万物是并不保证无忧的,如果利万物一定要得到自己所期许的回馈和报答,往往酝酿着不幸,善利万物难道不应该得到承认和报偿吗?按照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标准是允许的,而道家的超越之处就在这里,他要求不争,不要求别人的认可、表扬和回报,同党相争、亲朋反目往往不是在共同奋斗的时候,而恰恰是在大功告成或者胜利在望的时候,在希望得到自己那一份的时候。通常,每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往往高于别人所愿意给与的,因此就有失望、抱怨、愤恨、不平、抗争而且争斗总是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等美好的旗帜下进行的,这种斗争必然会破坏人类社会的自然的和谐与秩序,而“自然的和谐是道家哲学的中心价值。”[9]186所以道家非常反对争斗而提倡不争,因为不争是无忧的前提。老子认为舌头和牙齿的关系是对以柔克刚最好的阐释,主张以此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怨恨,虽然会是自己感到有所遗憾,然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善,强调在社会生活和处理社会关系中的自持与宽容。水是提倡不争之德的类比论证的重要根据,不争是无为的的行为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和实现自然地秩序的重要原则之一,水是柔弱战胜刚强的例证,由此可感受到道家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消解行为。今天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是对道家刚柔并济的继承和弘扬,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淡泊名利——清虚自守的处世行为。这是道家提倡的修身养性之道。儒家认为,君子行于天地之间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来实现人生的圆满,人类社会欲实现此目标基本途径有两个:科考和军功。适度的追名求利,是人的本性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对于名利不可过分苛求,为物所累是一种与人性相悖的做法,当人们视名利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时,则会导致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这个方面道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淡泊并不是放弃和拒绝名利,而是告诫我们通过自我修持合理的满足自身的欲,道家将欲望和战争结合起来,表面关系不大但深层次思考就会发现战争是由欲望支配的,在人类社会价值观念之中战争永远是一种病态的文化现象。道家认为病因是为政者主观心理的多欲、不知足、欲得,所以釜底抽薪之道是尽量消减一切可能的战争动机;其处方是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德性之涵养。任何战争的驱动力都是欲望,群体的欲望或野心家的欲望、权利的欲望或领土的欲望、征服的欲望或占有的欲望、青史留名的欲望或富贵荣华的欲望,就欲望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有害的,不能排除有些人发动或参与战争的目的是出于正义,然而动机不可能不受手段的污染。究其一点在于人们对名利的贪婪与留恋,封建社会体制下社会组织之间的狭隘性主要体现在封闭性和分散性,一方面为了扩大统治范围,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料战争是主要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完善和读书条件的限制,战争中的军功大小、多少便成为奖惩选拨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个体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获得与之对应的名利。虽然在历史上我们实行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不同的选官方式,但战争获得名利的途径在早期社会占了主要地位,一旦战争爆发,胜利就是一切。这是人类的一切文明、尊严、道德、纪律都要服从于战争的需要,手段高于原则,一切不应该发生的都有可能发生。道家把道德视为人生活的最高层次,希望通过用“德”控制欲望来减少战争与冲突的思想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道家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我们理性的对待传统文化

人类的认识过程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因而文化也就具备了认识功能。具体有三,一是文化扩大了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从而使认识在文化遗传的基础上发展着;二是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并形成特定的信息选择、加工理解的系统;三是文化是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道家是我国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道家思想归根结底属于哲学范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中国人民在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做出的、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对待这一文化形态关系到对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要积极的发掘和研究道家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准确把握其基本的内容,在弄清楚的前提下,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弘扬道家的优秀思想,不能简单地否定和肯定一切,有效的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

(二)有利于引导人们做出行为的选择

文化的功能与文化的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文化都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道家思想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源自于特定的社会交往活动,转而又作用于社会交往主体。社会意识形态最终要回归到个人的身上,通过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行引导和规范是社会朝着秩序化、理性化方向发展。道家思想符合和谐共存、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之道。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视域下,社会道德缺失、人际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关系微妙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制,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共生的生存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回放中获得启示,在合理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选择。

(三)有利于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即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连续性的功能;其次是教化、培育功能,即人所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塑造人;最后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功能,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进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文化具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其政治性和经济功能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在推动社会关系改善方面具有“调节器”和“润滑剂”作用。传统优秀文化是先辈们在长期处理社会关系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是人类发展的非物质印记,对于缓和紧张的社会关系,增加和谐因素,推动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家思想仍然有其时代价值,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不断发展。

[1] 宋秀英.浅析古代德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湘潮(下半月),2012(10).

[2]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杨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道路的探索——访著名哲学家陈先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0(9).

[4] 陈泽环.核心价值观必须同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基于中西文化基因及其历史命运的考察 [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5]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6]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性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陈章.论实践的选择性[J].求是学刊,1989.

[8] 孟天运.先秦社会想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10] 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责任编辑李兆平]

TheInfluenceofTaoismonChineseWayofThinkingandPractice

YANGXiao-hua

(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

Taoism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ization in China, and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formation of the ethnic custom, whol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national behavior. With today's multicultural values, our society has been absent of social morality and had high interpersonal tensions. These problems urgently need to be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gulate and solve. We should develop good personal characters,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build harmonious communities.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is paper suggests us to learn the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from history, give full pla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to help us to get the traditional essential core culture and effectively correct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Therefore we should study the inherited moral civ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de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society. So it is a big urgent of further study of the Taois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aoism; Way of thinking; Practice; impact

2017-04-16

杨小华,男,陕西汉中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B223

: A

: 2095-770X(2017)09-0007-06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9.002

猜你喜欢

道家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界与域的环境伦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观之凭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太极拳与道家思想之大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