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社团在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2017-09-25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北京高校民族团结高校学生

安 然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哲学·政治·法学研究

学生社团在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安 然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更加紧迫,主体范围更大,内容和方式更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作为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大基地,北京各高校更需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个“第二课堂”平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能够切实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本篇论文试图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从学生社团的角度去考察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情况,根据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采取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在促进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性建议。

北京高校;学生社团;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各民族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内国外形势任务发生巨大变化,民族团结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度,要作为经常性工作、重点工作来抓。与此同时,北京高校中的各族学子是社会的新生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走向,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因此,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多渠道地造就以“民族团结”为根本行为准则的一代人,是北京高校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本文将结合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北京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状况,对学生社团在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基本情况

(一) 学生社团的概念及类型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它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1]。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学生社团作出以下解释:“学生社团是指中国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学生社团可以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社团的作用是它可以团结一些和自己兴趣相投,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进而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2]199。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是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丰富大学生活而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的组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

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通常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兴趣爱好型、理论学习型、社会公益型和学术科技型,论文中提到的学生社团主要是指这几种类型。

(二) 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

从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起,中国高校的学生社团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时期(1902~1918年):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发源地,它也是中国最早自主创办的两所官立大学之一。在中国近代的战争年代,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丁作霖、何培深和邹钟铨等人[3],对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十分不满,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发起了各种集会、演讲,通过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声讨列强的侵略罪行。

(2)发展时期(1919~1949年):北京高校社团在这一时期的前期发展迅速,此后便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功不可没,他对学生社团的扶植重视思想,是“五四运动”前后高校学生社团得以繁荣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直到现在,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都以数量和种类繁多,社团活动内容丰富而著称,之后中国的社会又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即便在此期间,北京高校学生社团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3)停滞时期(1949~1975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各种历史使命也已结束,于是高校对学生社团方面进行了整顿和重组,使得学生社团的总数逐渐减少,并在文革时期达到历史最低点。

(4)复苏与快速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政策的实施,北京高校学生社团逐渐开始恢复活力,社团数量也逐步增加,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今的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发挥着自身独特作用。

(三)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现状

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变革和沧桑,北京高校学生社团也经历了多次社会巨大变革,紧随社会改革和前进的步伐,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台,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发展成为今天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时下的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具备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活动创新、气氛活跃的特点,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据调查显示,在北京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65%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有的高校参加率更有达到86%的比例,如北京大学有103个社团,清华大学有67个社团,湖北大学有55个[4]。高校学生社团在迅猛发展同时,也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发展规律,在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北京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北京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呈直线上升,尤其像中央民族大学这样的民族类院校,此现象更为突出。中央民族大学中本科生(含预科生)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57.83%,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5]。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纷纷参加了学生社团,选择参与社团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这样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为社团带来无限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学生社团在诸多特点之上又增加了民族性。因此,当前的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很强的民族团结职能作用,可以更好的团结少数民族同学,使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为高校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起到了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6]。

二、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学生社团建立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它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密切学生关系,提高专业素质,减轻学习压力,加速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等方面功能。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学生社团的功能作用还不止与此,它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强化学生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意识,加强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对实现整个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的来看,学生社团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学生社团可以将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转移至课下,转变其形式为非正式场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拓出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领域。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也都有相互借鉴与学习的内容,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就是团结凝聚各民族同学,互相交流学习各自民族文化,沟通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可以说是对民族团结最形象的比喻。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吸收进而又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这样不仅弘扬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加深了感情。比如:在中央民族大学“影视试验社”的一次活动排练中,当汉族同学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化为蝴蝶的凄美爱情故事时,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马上就想到了《热比亚—赛丁》中男女主人公变为红柳生死相依的故事,这个故事好似就是少数民族版本的梁祝,翩翩起舞的蝴蝶和枝杈相交的红柳同样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讲解各自文化故事中不断的相互了解、尊重、接纳和帮助中成长进步,水乳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意识。通过社团活动,社团成员之间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他民族成员身上的闪光点,他们之间能够欣赏、学习和包容,成为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家庭。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传播协会”的社员们谈到: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习性的赞赏就是费孝通老先生说的“各美其美”,对其他民族文化和习性的欣赏就是“美人之美”、各民族同学互相欣赏就是“美美与共”。此时此刻,社员们所谈及的感受就是对中央民族大学校训里“美美与共”的最好阐释。可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拓宽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持续良性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增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密切同学间关系

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不在于名校毕业,也不在于名师培养,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7]。因此,社团成员可以开拓创新出更多的模式和渠道,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在学校每年开展的读书节、校园文化节、主持人大赛、外语文化节活动中,各主办社团改变以往的只参赛评选的常规模式,和有少数民族同学的不同社团一起组织综合性活动,邀请不同民族同学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展现他们的多才多艺,增加少数民族社员活动的次数,积累他们活动的经验,增长少数民族同学的自信心,据社团联合会统计,少数民族同学参与活动率正呈直线上升,由原先的8%已达到21%;该校的社团联合会还组织开展了一些诸如“社团嘉年华”小型竞赛活动等,带动少数民族社团成员活跃度的同时,增强各民族社团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和加深他们的友情。该校的“民族节日传播协会”还在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时,组织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对相关节日的含义、来源及意义进行充分的宣传,使各民族同学之间增进了解,使民族文化平等、民族地位平等的观念得到强化。此外,社团联合会还引导各社团开展主动形式的学习,自己锻炼自己、教育自己,使大学生真正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让学生感觉到是他们自己需要民族团结、他们的团结意识能影响到更多的人,要从自己做起,做一名民族团结教育的宣讲者和行动者,真正成为搞好民族团结工作里的一分子。

(三)有助于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

我们常说:“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问题的发生影响波及程度往往很大,我们必须在问题的萌芽期和有苗头时候及时发现并解决,时刻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根本前提,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因此,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在动态中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保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客观上决定了高校内部各种民族价值取向和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内、国外的交流大量增加,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接收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潮,受到来自发达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地区、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校就需要抓好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个“第二课堂”载体职能作用,在学习生活之余多渠道地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如:在调研了解中,一些学生社团中有民族理论专业知识的成员或者参与过有关民族政策宣传和民族问题解析方面培训的成员们,会通过学生社团这个渠道定期开展各类民族政策宣讲或民族文化活动,无论是理论宣讲还是参加活动,都取得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受到民族团结教育影响的良好效果,真正使学生们了解民族政策内容,做到“懂政策,知权利”,认识到搞好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像北京建筑大学的“民俗协会”定期组织少数民族新生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参观活动,就使少数民族新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怀,真真切切地通过学生社团这一载体,丰富了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弥补了教师和辅导员的教育因时间、空间和专业限制而出现的不足,对实现高效保质地完成整个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影响学生社团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相关因素分析

近年来,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学生社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活跃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在建设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学生社团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重视程度不够

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民族院校或民族地区院校由于自身的实际特点,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抓的较好,效果也比较显著,成绩比较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由于政治因素影响,更需要搞好民族团结工作,但除了个别专业民族院校外,更多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相对民族地区比例较少,使得这部分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这些院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于学生社团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关心思考甚少,缺乏重视。没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部分高校领导者的政治敏感度不够,“民族宗教无小事”的观念没有深入其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视不够[8]121-123。在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少有专门以“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宗旨或活动理念的社团,民族团结观念不论是上至领导层,还是下到学生层思想重视程度普遍都不够高。

(二)对学生社团的民族团结教育经费支持不充足

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着经费支持不够,来源无保障等问题,这也是阻碍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原因之一。北京高校学生社团队伍不断壮大,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因为活动资金匮乏,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空间和范围,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社团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高校社团目前普遍存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并且因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场地需要租赁,社团捉襟见肘的财力无法支撑,造成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这样的状况不利于社团在自我发展基础上再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活动的筹划与运行,都无形给本来就资金匮乏的社团又增加了难度,这也对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阻碍[9]。因此,对学生社团提供物质上的必要支持和帮助,努力解决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资金问题,是推进学生社团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学生社团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

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一般是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主题班会和讨论会等形式来开展,学生社团的活动也是比较单一或重复性很高,内容和形式却是“数年一贯制”,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它们基本大多缺乏民族特色,很少融入民族理念,没有充分吸收号召少数民族同学融入,导致学生社团的人员组成不够全面,因而开展的活动也不够丰富,不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学生社团活动涉及的面不广,点不深,很多活动也仅仅是面向其内部成员开展,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不难发现,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不丰富,活动趋于一致、单调、活动时间太集中,缺乏接纳各族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文化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员流失率高、汉族学生参与持久性低、民族学生参与率低的局面,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社团内部的提升,更是阻碍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促进学生社团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功能与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巨大变革和民族团结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必然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承担起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任。为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在今后工作中,要重视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重视力度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基石,关乎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势必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精英人士对民族团结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学校管理层对学生社团这个“第二课堂”形式的自发性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的深浅,也定将会对高校民族团结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高校应对各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进行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强化监督,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引领全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改进和创新学生社团工作,把粗放式的管理与发展变为集约式的管理与发展,在社团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为主题,努力培养选拔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从而带动整个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氛围[10]。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中。比如:可以出台一系列学生社团管理措施,将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列为选修课,适当设定学分,并把教师对学生社团指导纳入课程体系中,老师便既是参与者也是授课者,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地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工作学习热情,对社团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北京高校必须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思想认识,要把大学生社团建设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民族的高度、育人的高度,才能足以破解社团建设中的种种难题,将民族团结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能够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对高校大学生的西化和分化,实现以民族特色带动学生社团建设的多样性,用学生社团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实效性,二者相辅相成,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进一步拓宽学生社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费来源渠道

经济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中最普遍和最突出的问题,学生社团普遍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北京高校学生社团中此类现象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学生社团应坚持自筹资金,坚持自立自强,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筹集资金来拓宽渠道。从高校层面来讲,也应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积极提供学生社团活动的必要经费,要对经费管理进行指导,规范使用,保证活动的正常经费使用同时积极募集活动资金,成立活动项目申请制度,定期向学校社团管理部门申请。特别是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的定向项目资金,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学生社团提供便利和资金支持,通过物质支持、经济支撑来鼓励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社团潜力,努力将以民族团结为宗旨或活动目标的学生社团打造成为高校精品社团,以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影响带动更多人来加入到民族社团中来。与此同时,在一些民族活动周或民族活动月时,高校应该多为社团提供经费,设置多种奖项,鼓励社团成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要参与其中,让各民族同学都能充分感受到院校对他们的关怀,进而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社团真正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从而使学生社团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进一步丰富学生社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形式与内容

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应该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可以有代表主流思想文化的理论研究类社团,有追求科技进步的学术科技类社团,有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类社团,还有热爱社会、积极奉献的社会公益类社团。运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就要在以上几类社团中充分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北京高校社团可以学习借鉴民族地区高校社团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如:有计划地利用理论研究类社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宣传和研究民族理论政策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动中去,帮助他们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众所周知,社团活动是社团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通过有计划、有重点、有策略地激励和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活动,帮助社团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学生社团要想突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性,还需鼓励社团成员去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搞任何民族歧视行为,引导社团成员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活力。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还应与时俱进,把学生、高校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结合社会实践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够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民族团结。例如:高校学生社团的刊物就可以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学一起送到校外的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甚至是小门市部,这样既方便工作又使社会上的各族同胞看到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融洽相处的和谐画面。学生社团把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转移到课下、从校内带到了校外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实现了社团成员、学生、社会人员三种角色的相互影响教育,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五、结语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北京高校是各民族人才的汇聚之地,亦是培养各民族精英成长的摇篮。因此,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北京高校应结合社会发展变化,重视提高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绩效,充分利用和挖掘北京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防止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可以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既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不管在任何时候,北京各高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形式,切实把学生社团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各族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重要阵地,开展多种形式和渠道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强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将民族团结意识内化成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动力,以增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为全面推进好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1] 张红军.论我国社会团体的基本特征及分类[J].经济师,2011(3):24-26.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N].大公报,1903-05-07.

[4] 凌浩哲.学生社团的管理与规划[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4).

[5] 中央民族大学概况[EB/OL].http://www.daxuecn. com/info/beijing/112.html.

[6] 本刊评论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J].求是,2009(18):3-4.

[7] 田建国.也谈德育方法创新[N].光明日报,2012-07-25(16).

[8] 唐志为.对大学生社团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5(2):121-123.

[9] 徐柏才.论高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6):61-62.

[10] 张林,马旭东,党鹏. 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191-194.

[责任编辑雷润玲]

TheFunctionandRoleoftheStudentCommunityintheEducationofNationalSolidarityinBeijingUniversities

ANRan

(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begins to make a social transforma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new tasks and new problems, the task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becomes more urgent, its range is bigger ,and the content and way need to be improved. Thus, as the cultivating base of talents, the colla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Particularly, as a “Second Classroom” platform ,the student community should be fully used to carry out the goo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enable students to protect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national un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Student Community in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olidarity in Beijing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current problems. Corresponding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will be proposed as well.

Beijing universities; student organizations;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2017-03-15;

:2017-03-21

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16KDB023)

安然,女,锡伯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D064

: A

: 2095-770X(2017)09-0139-06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9.031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民族团结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民族团结之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