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培养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7-09-24伍海莉
伍海莉
摘 要:农村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审题不清的状况,以至于无法正确寻找到解答的条件最终形成乱写一通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以从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训练学生运用数学图形的能力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策略
自从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感到十分困惑。通常教师会认为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就是应用题教学转变了一个说法,在实际的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的是应用题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许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分析新课程改革内容和教育观念时普遍会感到不适应,进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心中无数的现象。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方面丢分较为严重,许多优秀的学生甚至也会对应用题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他们常常对数学中的应用题感到不理解,对待其中的一些数量关系不能够进行明确的分析并且解答方法较为随意。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所有思维的起点,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他们创新的前提。教育著作《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曾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同时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通过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知识的构建其实是要通过自身内化来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农村小学生因为受到教育条件、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通常会有知识面狭窄和数学知识构建能力差的特点。但是他们却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比较熟悉,如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都需要我们利用数学去解决,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中的问题。教育家乔治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当你有目的地想自己提问,也就变成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提问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每上完一个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所产生的数学问题记录在专用笔记本上:“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家里的小院子有多大呢?今天回家量一量”“学完两位数的乘法之后,家里还有两箱零五盒牛奶,每箱有12盒,一共有多少盒呢?”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一些情景化问题:植树节到了,学校要派一些班级出去植树,去的每位学生只种一棵树,那么请问平均每个班级要种多少棵树?同学们就会问,没有任何的条件怎么解答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之后将“条件”给他们,让他们进行解答。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训练之后,学生对待问题的敏感程度也就更高,对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更加明确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感知粗糙,缺乏对问题中心的把握而影响他们理解问题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理解题的意思,大部分都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一个过程,通过反复审读来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而小学生因为感知粗糙并且在审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轻视的心理,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往往却解答不好,一些不起眼的数据也会干扰学生。因此,小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要重视审题,即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主要措施有:(1)让学生读题三遍,明白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之后再进行答题;(2)动笔将题目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标记出来。
三、学会画图,理解题意
大部分的小学数学问题都是以纯文字的形式,看上去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数学的图形基本上都是直观图,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学生借助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将问题中抽象的内容具体直观化,将题目本身的内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农村小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他们来讲,很难直接凭空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就需要画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边讲边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画图解题的意识,这对于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培养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因素并利用身边一切有利条件,采用合理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锋.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0):251.
[2]叶洁.浅谈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6):134-135.
[3]李怡,喻春林.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现状和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4):77.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