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的几点思考
2017-09-24邵小富
邵小富
摘 要:随着国际文化多元化的融合,不断影响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时期,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习作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观察记录后的理解记录都在习作中体现出来,做好中年级习作指导就是为学生日后的习作打基础。就中年级习作指导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思考
长春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坚持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能够引导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内容新颖、丰富,配套资源满足教师教学,成熟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平台,为上好习作指导课,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利用教材,积累词语资源
小学中年级正是阅读积累的重点阶段,有了低年级识字基础和词语的积累,学生可以开始增加阅读量,为习作做起步训练。
长春出版社的语文教材重视词语资源的积累和课后的词语学习。例如在三年级教材《我家门前的海》中,根据海带给我的乐趣,写出了大海给人的鼓励。文章朴实,教材内容温馨、自然。学生能够快速接受其主要内容,课文充满了童趣,学生身临其境,能够深刻理解教材的景色。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形象地展示了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语进行提炼分析,向学生解释洄游、锃亮、遐思等词语,引导学生拓展词语的运用到习作中。对重点词句“我家门前的海,像一面光明锃亮的大玻璃镜,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进行分析,这句话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海的特点,应让学生吃透比喻句的使用方式。此外,句中的排比分别写出了天、云、鸟映在海中的色彩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增强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结合对课文的学习,生动传神地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特点。对语言进行训练:“我家门前的树,像一把大伞,________________是伞柄,________________是伞骨,________________是遮陽的伞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联想,根据教材练习仿写,做好词语的积累和习作的学习。
二、创新习作指导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课程和大纲标准对阅读数量设有具体的要求,但是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必须重视阅读量的要求。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开放教育理念,加强语言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科学改进教学理念,改善传统教学的僵化训练,克服语文技巧的固定化学习。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熟练地写作。中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传统的习作指导课程由教师按步骤指导,按规定完成习作,学生仿造教师或范文做习作练习,学生的习作成品千篇一律、题材单一、写法固定,模式化的习作练习固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被体现,学生按“套路”的写作,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作品不够新颖,内容也不够精彩。
习作的指导方式面临着创新的难题,应摒除程式化的写作,合理设立写作内容,给学生宽裕的时间收集素材。学生根据设定的题材,仔细观察和构思,与教师、同学进行积极讨论。写出初稿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写作特点进行指导,让学生把写作内容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以期获得真实有效的改进,“文章不厌百回改”,点评后具体进行指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在生活中的积累,合理运用到习作当中
“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高尔基大师如此直白地提出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子在平常事中度过,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细微处蕴藏着生活的美。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注重人的特色、行为举止、神态外貌,注意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淡”“今日话题”等节目,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春花夏树、鸟语兽言、金风送爽、秋收冬藏。
让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用“一滴水看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丰富写作素材,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积累心理活动素材,通过细致的情感叙述表达。在练笔中,学生总是以“今天天气很好”“通过一天的活动,还是很开心”流水账式地叙事。应该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将鲜活的生活写作素材融入写作。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也是积累材料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万事万物,丰富头脑中的材料,写作才能得心应手。重视将好的词句、材料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地打好词语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教学方式,保证中年级作文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为今后的习作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习作练习不能一味地背诵词语、句子,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有区别地进行培养,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带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中年级习作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受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一致重视,培养出写作优秀的学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士利.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9(7).
[2]王影.浅谈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J].读与写,2015(6).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