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017-09-24乔继莲

新课程·上旬 2017年8期

乔继莲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引导、挖掘、拓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传道、授业、解惑”,诠释“教育之初心”,传递“真情、友善、和美、共享”的正能量,从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素养;兴趣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奠定数学文化的基本素养

人是最富于情感的,情感是师生间交流的纽带,而兴趣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源点,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仍需面对许多的厌学现象、时有的道德缺失、学科文化的不足。如何解决这些困惑,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喜爱读书;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细致,思维就越积极,学习质量就越高,自身的提高就越快,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1.挖掘教材的智趣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要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数学虽然较之于其他学科,似乎显得抽象、枯燥,但仔细推敲它其实蕴藏着许多新奇有趣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带着一种饱满的情趣去学习、思考和探索。

2.创设情境,抓住关键,凸显兴趣的内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习有法,贵在得法。在高效课堂开展的今天,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符号(表情,手势、体态),让图文并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地融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热爱中学习数学,凸显学习的兴趣,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强化数学文化的再教育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实,思维就是一种品质,品质即是人文文化。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生品质培养的需求,更是数学文化进行“再教育”的需要。

1.从数学思维的品质出发,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智力是能力的灵魂,而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必须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第一,学思结合,从灵活性上下工夫,善于从习以为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抓住问题的本质;第二,学贵有疑,从批判性上入手,要善于发现问题,把自己置于问题中,去思考解决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和感知的过程。所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意向,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从小组合作学习入手,夯实“以人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怎样看待学生,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问题。“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该把每位学生看做是“獨立、发展”的人,但是每一位学生又不是独立存在的。新课程改革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量和技能,又强调了学习过程的探究和合作,这就意味着“合作学习”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信息交流成为沟通合作的一种平台,因此,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对于指导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环境创设上安排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支点、学习水准、交往范围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指定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学生按一定方式坐好,面对面地进行小组交流。

2.教师参与,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回归学生群体,注重师生互动的质量,是一种“健康、和谐”的教学方式。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主动参与到某一小组学习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比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内容时,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再学后面的“一个数除以小数”内容时,学生按照上一节“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和品德课,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数学素养,进而让学生在数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提升,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恒红.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6).

[2]刘培培.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5(3).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