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2017-09-24郭苏姗
郭苏姗
摘 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小学生性格差异较大,在学习能力方面也良莠不齐,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正视学生之间差异的基础上,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一味地用相同的教学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教学现象,导致班级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由于受生长环境和先天因素等影响,学生在智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果一味地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不仅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分成不同的层次,保证相同层次的学生有相似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为我们的分层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为分层教学做好准备。另外,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对分层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学习进度赶上来的学生调整到更好的层次,以保证学生定位的准确性。
如在分层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学习积极、思维活跃、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一个层次;学习成绩一般,但学习很努力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学习不好,又不知道积极努力的分为最后一个层次。这样在分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准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准确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环节的备课,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准备如何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准备的。因此,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认知到每个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學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才能照顾所有的学生,真正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基础较差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思维活跃的学生能得到扩展和锻炼。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相同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进行互动交流,相互听取对方的想法,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笔者问学生老爷爷有几个儿子?学生都感到疑惑,便纷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最终达成了共识。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四、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评价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以相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和标准来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使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继续努力的动力。如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需要鼓励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注意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师要用较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他们,促使他们更加谦虚严谨,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敢于正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和认可,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萍.浅谈小学语文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2008(8).
[2]许贵祥.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整体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2007(33).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