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及配套技术

2017-09-23孙建华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6期

孙建华

摘要:锦州采油厂经过三十几年的开发也处于开发后期,各区块也达到了较高的采出程度。面对严重的开发形势,立足于油藏本身,深入进行老区剩余油研究和挖潜是延缓欢西油田稠油老区产量递减的唯一有效途径。通过利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研究剩余油分布方法,结合欢西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和开发实际,提出了适合欢西稠油特点的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剩余油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稠油区块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特点,并提出了剩余油挖潜建议。

关键词:开发后期;精细研究;剩余油挖潜

1油藏基本情况

1.1地质概况

欢西油田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 探明含油面积71km2,石油地质储量2.02 ×108t。其中稠油探明含油面积36.1km2,石油地质储量1.32 ×108t,约占总储量的2/3。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欢西稠油1979年开始开发,到目前已开采33年,目前开井率仅有68.8%,不同区块油井开始出现低压低产或油层水淹的开采趋势,产量递减趋势不可阻挡。按照最高年产量的0.75倍以上视为稳产期的传统划分方法,欢西油田稠油产量从2005年开始进入递减期,年产油平均每年下降7.5%。“十五”以来,除限产影响外,油田综合递减率一直在11%左右。由于没有增加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储采严重失衡,但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仍达到14%左右。由于储采严重失衡,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无法依靠储量接替保持产量规模;按当前开采方式,主力油藏提高采收率空间很小;井下技术状况复杂,严重制约后续调整措施实施;配套技术和开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复杂油藏开发效果较差,尚未找到开发技术对策。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2.1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2.2取芯井资料分析法

2.3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法

2.4 沉积相方法

3剩余油研究技术手段

在稠油老区蒸汽吞吐开发后期,进行精细地质研究,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常用的技术有:

① 深入开展区域地质研究,加强成藏理论研究技术;

② 井震结合精细落实区块微构造技术;

③ 储层反演预测技术;

④ 取芯资料结合沉积特征,精细描述储层物性技术。

⑤ 老井和试油试采资料结合,重新确定储层“四性关系”,进行油层分布规律研究技术。

⑥ 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结合生产情况,区块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技术;

⑦ 二次评价和二次开发同步进行,实现油藏评价和开发一体化技术

⑧ 稠油老区开发效果评价及挖潜配套技术

⑨ 调整部署优化设计技术。

4 剩余油控制因素

欢喜岭油田西部凹陷属于三角洲沉积,多为薄互层状油藏,蒸汽吞吐开发纵向上剩余油动用不均。河流相储层是碎屑盐类储层中结果最复杂、勘探难度最大、开发水平最低、剩余油潜力最大的油气储层,总结欢西油田蒸汽吞吐开发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充分开发利用剩余油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生产制度、开采方式、地质条件等因素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其中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是主要的,包括:

① 储层横向的相变和非均质性;

② 构造起伏和断层的切割;

③ 层内沉积物的非均质性;

④ 井间渗流特征形成的滞流区。

5剩余油挖潜技术应用

5.1平面上剩余油挖潜技术应用

5.1.1应用加密调整、侧钻技术提高油藏平面储量动用程度

1 精细地质研究,锦607块主体部位加密实现井间剩余油有效动用

2 依据动态监测资料,锦17东侧钻井选层射孔投产效果显著

5. 1.2利用水平井、侧钻水平井挖潜稠油老区薄层及边际储量

欢西油田薄层油藏、主力区块边部动用差的薄油层和重水淹区剩余油相对富集的薄油层储量共有400余万吨,无法利用直井进行有效开发,但初步评价具备部署水平井的条件。“十五”期间,在锦27、锦612块开展了利用水平井动用薄层稠油的试验,“十一五”期间,随着油藏研究手段和钻井技术的进步,薄层水平井实现了规模化,截止到2012年底,共实施稠油水平井55口,动用薄层储量242万吨,年产油4.7万吨,累产油37.76万吨,预计增加可采储量65×104t。投产初期日产油是同期直井的2.2倍,是同井位直井预测产量的3.5倍。

5.2纵向上剩余油挖潜技术应用

5.2.1动态监测资料结合动态分析,水淹区纵向上层间挖潜效果显著

锦7块利用动态监测资料进行“治理水淹”综合治理工作效果显著。

5.2.2深入地质研究,早期壁水层挖潜亮点频现

欢西稠油多是边底水油藏,边底水较活跃。蒸汽吞吐开发初期,由于油藏内部压降快,使边底水内侵,为了避免边底水侵入过快,早期开发方案要求油井留5~15m的避底水厚度。通过多年的开发实践及精细油藏研究表明,边底水油藏油井水淹不仅跟避水厚度的大小有关,还跟油藏边底水水体大小、能量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有关,尤其開发至中后期,边底水已被大量采出,边底水能量大大减弱;同时根据新井和侧钻井的电测解释分析,避水厚度油层未水淹,为了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避免这一部分储量损失,挖掘避水厚度潜力,提出补开避水厚度措施,实践表明,效果显著。

5.3加强油藏精细描述,应用井震联合技术落实稠油边际储量实现扩边部署

欢西油田开发近30年,断块发育复杂,断层发育,随经过多年开发,对构造和储层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三维地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区块边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通过实施三维地震技术进行精细地质研究,重新落实构造储层和油层发育情况,进而落实剩余油分布情况,有效实现了剩余油的挖潜。

典型1:应用井震联合解释技术,老区锦7-33-28块实现扩边部署

典型2:井震联合技术与动态监测技术相结合,锦89块(兴)实现二次开发

6结论

(1)受沉积相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有利相带的剩余油仍较大,但水淹快,分流河及前缘薄层砂剩余油相对少,但含水相对低,水淹速度慢。

(2)纵向上储层物性较差的薄油层和射孔段下部的油层、早期避水层和早期上返的下部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水淹区域纵向上仍有未水淹或水淹程度较低的油层;

参考文献:

[1] 李晓佳.稠油开发技术与实践[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1~203.

[2]陈涛平,高明.普通稠油蒸气驱后提高采收率实验[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1):31-33.

[3] 特、超稠油主要开发技术分析与实例.[C].稠油开发技术与实践,2011,204~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