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文化独特的二元性特征
2017-09-23马力晗
马力晗
日本人独特性格的形成深受日本文化二元性特征的影响,因为日本文化本身具有二元结构,即二元性,主要表现为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自卑感与优越感、内聚性与排他性等。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史,能够看出日本文化将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二元性文化,它在全面西化的氛围中没有忘记保留传统文化,新旧结合,东西合璧。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那么,它特别在哪里呢?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中说,日本人都如同武士一样,“即开放又保守,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忍从又反抗,既自尊又自卑,既人工又自然”。日本人如同来历不明的外星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是,这些看似对立的因素又在日本人身上得到了微妙的统一。通过分析日本文化特征,人们就會发现:日本人这种独特性格的形成是由于日本文化的二元性特征的影响。本文将分析阐释日本文化的独特的二元性特征。
一、外在开放性与内在封闭性并存是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
(一)文化的外在开放性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文化体系。外在的开放性与内在的封闭性的矛盾统一是日本特殊的文化模式,也是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日本最大限度地排斥外国人,却最大限度地接纳外来文化。在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本着对外开放初心的日本文化,始终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是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
在中国,不少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徐福为寻仙药而东渡带过去的那些“童男童女”,日本人是中国人后裔。在日本,自认是西周文王长子——太伯后代的日本人也有。著名的研究学者神田秀夫认为,最早的中国难民在春秋末年为躲避战乱就乘船东渡来到了日本,为日本创造了早期文明。他们把日本从渔猎采集的绳文时代带入了金石并用的弥生时代,对日本早期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两国自古就是友好邻国的证据。在《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作者陈寿用不足千字介绍了一位倭人女王——卑弥呼,她是日本有史记载以来的首位女性统治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人。随着文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日本从吸收文化器物发展到吸收文化制度和观念。历史能够考证的中日两国交往的具体年份是公元57年(《后汉书·东夷传》),光武帝刘秀于东汉中元二年赐封“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当时的日本国王。百济人王仁于公元285年,把《论语》等儒学书籍带到日本,自觉的文化教育由此在日本产生。到圣德太子时期,他对来自中国的儒家典籍和佛教经文十分感兴趣,潜心研读,在学到佛、儒二教要义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的一系列改革打下了理论基础。他制定出了带有浓厚儒学色彩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十七条宪法》主张“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士召民,以王为主”,便出自儒家的大一统思想。646年元月,日本孝德天皇在从唐朝留学回来的国博士僧旻、髙向玄理的帮助下,参照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改新,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建立了隋唐模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2.第二个时期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标志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用向神明宣誓的形式颁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它是由利公正起草、福冈孝悌修改、木户孝允定稿的,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的纲领,至此,日本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全面开放。明治新政府于1871年组成了著名的“岩仓遣欧美使节团”出访欧美,在使节团刚离开日本国土,就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这三大使日本能够迅速走向近代化的方针。明治维新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使日本在文化、生活、思想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选择性地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学习和移植。于是,日本形成了融合传统文化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从此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之路。其中,文化变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伴着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这些有着先进思想的留洋知识分子将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引进日本,众多现代化事物进入日本,逐渐形成了“文明开化”的风潮,给日本本来传统而保守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发展动力。
3.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1945年之后)
这个时期,日本主要吸收、学习了美国的文化制度。早在明治时代,就有一些美国文化开始影响日本(虽然比西欧小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日本改变的主要引擎是美军的占领,其目的是“再造日本”,美国当局认为,“占领时代”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军国主义化和实现民主化,要以美国式的西方文化对日本进行改革。在美国占领日本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制定了新宪法,以期建立英国式的议会制国家,其中还规定妇女有选举权、新闻出版自由、学术自由等。而当日本人发现美军的占领很仁慈时,就转向了积极合作,“拥抱了失败”,抛弃了军国主义,接受了新的民主思想,有学者把这个时代称为“日本的第二次开国”。这样,美国文化大量涌入日本,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是日本文化本身的开放性造成的必然。
(二)文化的内在封闭性
虽然有学者曾经这样概括日本文化开放性的过程:唐化(中国化)的日本古代文化→欧化(西洋化)的近代文化→美化(美国化)的现代文化。可日本文化在开放的过程中并没有迷失自己的本性,变得杂乱不堪,这主要应该归结于在其文化外在开放性的背后,还存在着日本对其本身存在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它促成了封闭性的日本文化。这一点,分析作为日本精神主要体现的神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就能够证明。
神道教,又称神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信仰最普遍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人最崇信的宗教,信徒约占总人口的80%,它是日本精神的体现。神道教起源于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绳文时代,日本的先民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对周遭的许多事物和自然现象都充满敬畏之情,认为是它们操纵着自己的命运。于是,为求得生存和安抚自己的恐惧心理,日本的先民开始虔诚地祭祀,自然崇拜随之产生。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崇拜逐渐演变成一种信仰,他们相信自然界的各种生灵、山草树木都有神祇,并作为一种超能力存在。日本民族这种古老的信仰起初并没有固定的称谓,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祭拜形式,日本守旧大臣为对抗佛法,借用中国汉字“神道”一词命名了它。直到公元5世纪,佛教来袭,引发信仰之争,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它,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神道教得到了天皇的认可。《日本书纪》就记载:天皇信佛法,同时尊重神道教。与政权挂钩的神道教通过不断吸收佛教、儒家和中国道教的部分要义、精神,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宗教体系。endprint
到了公元8世纪,佛教已和神道教一样被日本普通国民接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基于这种形式,神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寻求与佛教合作,而佛教也乐得与之化干戈为玉帛。就这样,两大教派开始融合,共同发展起来。两大宗教融合的首要表现就是神宫寺的修建,其次就是神道教内部开始形成“本地垂迹”理论。这种理论借用佛教关于佛祖化身入世、普度众生的故事来寻找佛与自家的神的关系。所谓“本地”就是佛陀。在佛教理论中,佛陀为拯救世人可以化身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为拯救日本人,化身天照大神来到日本列岛,这就是所谓的“垂迹”。根据这一说法,神佛毫无疑问是一家,不分彼此。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神道教先后产生了“两部神道”和“天台神道”两支分支教派。
平安时代末期,随着日本天皇制的沒落,武士阶层的兴起,佛教开始在日本走下坡路,而依附佛教的神道教受影响也逐渐衰落下来。直到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之后,为了稳定国家政权,重拾神道信仰,创立了“伊道神教”。伊道神教力图摆脱佛教的影响,否认“本地垂迹”说,提出以神道为主题,以儒、佛、道为从属的新神道理论,在立说时吸取了许多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一种正直清净的道德追求,并首次完整地提出神国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又出现了接替它的神儒合一的“神儒结合神道”、推崇儒学的“吉川神道”、主张道德主义的“垂加神道”、主张从日本古典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探索古代神道产生之初的思想和本义的“复古神道”等。至此,日本神道教终于摆脱佛教,成为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大宗教。
明治维新时期,新政府发布《神佛不得混淆令》和《大教宣布之诏》将神道教定为国教。1881年,日本全国神道大会召开,标志着日本神道国教化进程完毕,日本神道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后,终于彻底打败佛教,成为日本第一大教。而此时神道教的封闭性达到了顶点,它的理论中充斥着爱国敬神、崇祖忠君的迷信思想。二战后,由于美国施压,日本天皇发布《宗教法人令》废止了神道教国教的地位,神道教恢复到普通宗教的地位。从发展上来分析,儒学、佛教等外来的文化在日本,只是借用,起着平和日本人心态的作用,经过日本人的选择改造后,以日本独特的形态而存在,他们是受神道价值观念支配的、是服务于神道的。
神道教恢复普通宗教的地位后,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依旧被绝大多数日本国民所信仰。每逢神道教的重要祭典,参拜者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穿过鸟居,进入神社,在这里洗净双手,然后两掌相击,双手合十进行参拜。每年的11月15日,日本的3岁、5岁的男孩和3岁、7岁的女孩便会穿上日本传统和服,在大人的带领下来到神社参拜,以祈求能平平安安地长大。这就是日本著名的“七五三节”。除此之外,日本青年人的成年礼、毕业典礼和婚礼也多选择在神社举行。从这一方面来说,神道教已经转化为日本人习以为常的民俗,作为日本人的日常活动和习惯,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封闭性特征。
日本文化正是在这种表现出好奇的进取创新精神的外在开放性和始终保持传统、迷恋传统文化的内在封闭性的矛盾统一中获得急速发展的。
二、优越感与自卑感并存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心态
(一)日本文化的优越感
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日本人相信古时天照大神的神话,但他们心中“神国”的理念还存在,没有随着历史发展而消失。看日本文化的发展历史可知,日本文化的优越感一直存在。
18世纪,日本著名的民族主义学者山鹿素行称日本为“本朝当天地之正,得地之中枢”的“中央之国”。他认为,“虽然四海广大而国家众多,但无堪与本朝相比之国土,即使大唐,亦不如本朝之完美”。后来,国学家本居宣长认为,日本是“普照四海四方的天照大御神出生的本国,因而它是万国之本源的国家”,是万国之冠,除了天皇的绵延不绝,他还举出日本的大米质量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口外国物品等,力图证明日本优于其他国家,强调它在世界上的优越地位。水户藩士会泽正志斋在1825年也宣称:“神州(指日本)是日出和元气肈始的地方。天日的后裔,历代君临,万古不易。真是大地之元首,万国之纲纪。”这些论点,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直接成为军国主义发动战争,意图征服亚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理论根据和精神上的开路先锋。
进入近代后,日本文化的优越感几乎发展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日本有些学者不遗余力地宣传,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高速发展,是因为大和民族是高于其他民族的优秀民族,认为日本人有着比其他民族都优秀、高贵的大脑、语言、气质、风俗习惯等。东京大学医学系一位名叫角田忠的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宣传日本人的大脑多么不得了,通过图片及图表的论证,他认为:在包括中国人、朝鲜人在内的所有亚洲人中,只有日本人利用大脑的左半球接受元音和辅音,其他人种都只是利用大脑右半球接受元音,所以日本人创造了立于世界之巅的日本文化,创造了独有的优秀暧昧的语言表达风格,较其他语言更能表达人感情细微的差别,这使日本文化赶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和统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日本种族是杰出的,因为自天照大神时代以来,日本就像最好的纯酒那样纯洁。”日本史学界泰斗梅原猛教授认为:西方文明犹如瘟疫,威胁着现代整个世界,治疗的办法只有去到东方文化精神、特别是日本文化的精神中找寻。
1986年,为了宣扬日本文化,让日本文化被全世界所了解,日本文部省在京都成立“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从财政拨出10亿日元的经费,资助60位学者进行研究日本文化的工作。此外,文部省还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研究将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计划。
(二)日本文化的自卑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优越感与自卑感往往是同时存在的,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分析,人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日本文化优越感的背后还存在着日本文化的自卑感。著名的问题专家赖肖尔曾说过:“日本人对于其他国家的态度犹如一个钟摆,晃动于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日本人总是在比自己更先进的其他民族文化面前感到自卑,然后被迫模仿、学习,直到把先进文化学到,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自卑感就会被优越感所替代。endprint
古代,唐朝国力强盛,日本派留学生(僧)来唐进贡称臣,将大至文化制度、小到生活习俗的全部文化引进日本,其中也包括语言文字。此时的日本文化是存在自卑感的。等把这一切都学到了,优越感就膨胀起来,它要和中国平起平坐。后来,日本更是效仿西方列强来瓜分中国,而且比西方列强表现出更大的胃口,企图把中国从地图上抹去,吞并到自己的版图里。
100多年前,当欧洲诸国强极一时、称霸全球时,日本就表现出自卑感,低下头,恭恭敬敬地向它们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运动,又是出国考察又是派遣留学生,还邀请各国专家到日本指导工作,传授富国强兵的知识。可等到自己强大起来,日本就直接诉诸武力,同欧洲诸国直接开战。
二战战败后,日本尝到了被占领的滋味,又把美国当成虚心学习、全力模仿的对象,整个日本的政治民主体制和教育制度几乎就是美国的翻版。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时,日本却开始对美国说“不”,例如,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曾在公开场合指责美国人“懒惰”,缺乏工作道德感,并宣称这是美国产品缺乏竞争力、造成美国在对日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的原因。
日本文化有着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矛盾,纵观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个特点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在任何一个民族身上体现得如此明显。这也正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心态。
三、内聚性与排他性并存是日本独特的文化规范
文化规范是指在传媒所描述的图景与行为的反复影响下,人们可能在意念或日常生活中认同和长期模仿此种场景的行为,它体现于受文化心态所制约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日本文化具有鲜明的内聚性和排他性,二者并存正是日本文化规范的独特之处。
(一)文化观念中的内聚性与排他性并存
日本独特文化心态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造成文化规范鲜明地表现为内聚性和排他性并存。在文化观念上,笔者仍然以前面分析过的神道教为例进行分析。
神道教作为日本独有的原始宗教,将对天皇及其祖先神化是其最大的特点,对于日本人民来说,天皇依然是“神国”的最高象征和荣耀。这种崇拜后来又衍生出“大和魂”观念。“大和魂”是基于近现代的需要所创造的新型神道——国家神道,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提出的爱国口号,是指日本民族固有的勇气、坚定,对主公或天皇的忠义精神(江户时代以来的日本国学的新解释)。在二战前它作为一种民族意识,代表了最高的日本精神体现,是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二战后,与政府分离的神道教,虽然政治地位下降,但是仍然作为一种意识的形态,存在于日本人的潜意识里。神道教、大和魂(国家神道)主要理论有:日本国是“神国”、日本国土是“神土”的日本列岛神创论;大和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即单一民族的“神民”观;“大和”是“神国”中的“神民”所自然具备的、不为“异国之横道所惑之神”。日本人在接触他国文化时,“神国”“神民”和“神髓”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内聚力,同时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是发生在内聚力之后的,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二)文化行为中的内聚性与排他性并存
日本典型的文化行为就是“集体主义”,这是它和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它让日本人常常把个人紧紧地和集体联系在一起。在要将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行选择时,日本人常常会为集体(公司等)和国家而牺牲自己。日本人对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运动会上的项目基本上都是集体项目而没有个人项目;学校里,力争大家都好,学习好的学生在班级里基本不突出。“国产最好”“日本第一”的思想充斥着所有的宣传,比如在食品方面,大部分日本人认为,同样的东西,日本的最安全,吃起来最放心;在汽车方面,与外国汽车比起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国产车;去外国旅游的日本人都会得出“哪儿都不如日本好的结论”等。据相关调查,九成以上的日本人因自己是日本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行为成功地支撑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包含着内聚性和排他性,是两者共存的外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性特征,这种特征给日本的各方面帶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各方面体现出来。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