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开三度”做知音

2017-09-23殷明陆洁

关键词:椋鸟落花生文本

殷明+陆洁

文本解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以教师解读为基础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解读文本、语言实践,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解读”可以成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所以笔者觉得作为一个教者,首先自己要充分解读文本,要做文本的知音。

一、文本解读要聚焦目标达成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学段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

例如,《郑和远航》(苏教版第十册)一课学段训练目标该落实在哪呢?那就是在叙事的“条理清楚”和“详略得当”上。条理清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第一次远航的描写分“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方面展开;二是对宝船的精确、真实的描写。列举数据,它是通过一种求真求实的写作手法,此时任何的其他修辞都会显得虚无,真实的才是最有震撼力的;三是对被访国的反应,分别从君臣、老百姓、商人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详略得当主要是在对整个文本的处理上,详写第一次,略写其余六次。这些表达方式的处理都是作为高年级教学不能忽视的地方,我们要落实在我们的课时教学之中。

二、文本解读要注重广度

这里的广度是指我们读文本的时候,不应只关注文字文本,还应该关注文本插图、文本作者、文本后的习题等等,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解读对象,甚至可以改变和完善我们的认识。

1.读作者。《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跟一般写景的文章还有所不同,因为此文的作者是“徐秀娟”,是个特殊的人物,她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1987年9月16日,她为寻找飞失的小丹顶鹤,涉水时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3岁。 因为她所从事的工作使她对貌不惊人、鸣叫声音单调刺耳的灰椋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这还是在她看了一次电视录象后才产生的冲动。我们去细细地读课文,能感受到灰椋鸟的美吗?反正我没有感受到,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呢?是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是灰椋鸟在林中快乐自由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的情感能投入,也对灰椋鸟产生如作者那样浓厚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爱和崇敬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能以作者的眼光以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眼光去欣赏灰椋鸟,这一点在此课的教学中特别重要。)联系作者的工作和经历,她写此篇文章的物在灰椋鸟,可意也是灰椋鸟吗?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想作者写灰椋鸟的意不在灰椋鸟,而在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是要通过对灰椋鸟的描绘来表达对林业工人辛勤工作的赞美,在鸟和人之间架起来的桥梁应该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林。

2.读插图。不久前在鳳凰语文网上读到了一个语文教研员的课例,我引用一下:《北风和小鱼》是一篇寓言故事,我在翻看教材,发现此课一共有三幅插图,在教学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充分利用了第一、二幅插图,一是北风吹来,大自然的景观发生了变化;一是北风和小鱼对话图。可所有的教师都忽略了文中的第三幅图: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插图啊。无须多说什么,一幅插图改变了孩子的认识,这比千言万语的说道要强多了,可见读图是多么重要,插图也是我们教学的指路灯啊。

三、文本解读要关注深度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只能是字词句训练,认为把握住了语言文字也就把握住了语文的本原。因而语文课堂较少强调思维含量和思想深度。其实文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决定教学的高效程度。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那么,我们怎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怎能实现“用语文教人”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读懂、读深、读透,深层地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要善于利用文本创设思考之境,聚焦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拓展他们的思维疆域,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

前几年特级教师孙双金上《落花生》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上独辟蹊径,堪称经典。在通读了课文之后,他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科学性错误,经师生几番斟酌,终见端倪。原来“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了果实”句中“花落”和“钻进”确有不妥之处,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这是解读的第一梯层——正确性;接下去学生仔细研读了课文,在研读中感受落花生那种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是解读的第二梯层——寻找文本的价值肯定;课文学到最后,孙老师又提出一道开放性辩题让学生辩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一反传统的一味推崇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树立了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观: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所认可。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三梯层——辩证性。应当承认,这种辩证的人生观并非许地山当初撰文的初衷,但在现代社会,《落花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使文本的解读价值既有了创新,又有了深度。

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之根,这一步走好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诗意地栖居”,定能让人文之光照亮学生成长的心田。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J】.漓江出版社,2007(9)

【2】吴勇.让文本解读充盈着生命的力量【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椋鸟落花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椋鸟的蚂蚁浴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清洁工”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