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文本解读的密码

2017-09-23徐金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流派文学作品散文

徐金贵

语文教学通过文本展开,文本解读是展开教学的基础。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面对一个文本,无从下手,最后只得聚焦一些优美的词语,寻找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或文章的结构等。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的《审美阅读十五讲》恰恰就是一本文学作品解读的指导书,它是孙教授基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建构的方法体系,而且以文学作品解读讲座的方式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与可读性。

“拘泥于统一性还是追求矛盾性,这是艺术欣赏的根本问题。”

艺术是求美的,但我们往往从美与真、美与善的统一性上来理解、分析文学作品。其实,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是错位的。

美不是一个绝对的理性范畴,而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当人带着感情去看对象,感觉、感受、体验与客观对象之间就要发生一种变异,这就是所谓“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作者就不得不放弃绝对的真实,而进入想象的境界。想象超越了客观的约束而获得了情感的自由,同时艺术的美也超越善的范畴。因为“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泥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

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应该拘泥于藝术想象的和谐统一中,而应从美与真、善的矛盾中寻找文本解读的密码。例如: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

——李白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

——孟郊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

“文本是一个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孙教授认为文本是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第一,它外部的感知系列;第二,它内心的一种情致意脉;第三,它的文体。”“情绪决定感觉,意脉决定构思。”

对于外部的感知系列,孙教授又称其为“感知结构”,是“表层感觉、知觉和空间、时间的推移”,又称“意象,意象的群落”。而决定艺术的表层意象群落是否动人是它的深层意脉,意脉是深层的、隐性的。中国诗歌的意境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以意脉或强或弱的变化转折取胜,情感处于一种动态,其意脉为线性的曲折状态。如《游园不值》。第二种,意脉不是处于动态,而是处于持续性凝神状态。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三种,以意味的渗透、扩散为特点。情感不但是静态,而且是虚态,意象则自在、自为,不加修饰。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据此,孙教授指出了诗中有画的片面性,认为诗中有画不一定就是好诗,诗中之画应该是动画、声画、情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接下来是文体的分析,文体的不同、差别是明显的。诗反映的是普遍的、概括的特征,散文就有了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不是概括的特征;诗可以超越现实,展示单纯的精神境界,而散文是形而下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江雪》。而小说的分析应该着眼于“情节的构成:假定的、独特的情感因果性”,在人物偏离生活常规的、意想不到的“第二环境”中揭示人物在常规环境下隐藏得很深的“第二心态”,在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中揭示人物的个性。孙教授还认为“文体最后要落实在语言上,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层层深入,凡是有层次上深化的可能,都要死死揪住不放”。

“从审美、审丑到审智。”

孙教授对散文传统的真情实感论做了批判,他认为,真情实感论的疏漏之一就是把反对“假大空”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

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疏漏之二是把对作家的道德要求作为文学的规律;疏漏之三是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是想象。

孙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真情实感论笔下所描述的感情,实质上就是两种,一是强烈的、浪漫的激情,二是婉约柔和的温情。抒发着两种感情的文章,无疑都属于诗化、美好的散文之列。事实上,抒情、美化、诗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流行的潮流,成了普及的套路,达到可以批量生产的程度,抒情就滥了,为文而造情,就变成矫情、虚情假意了。抒情变成了俗套,也就引起了厌倦,就走向了反面,不如干脆不动情。不动感情也可以写成别具一格的“审丑”散文,或者把表现对象写得大煞风景,甚至令人恶心,成为一种充满调侃感情意味的幽默散文。

孙教授还说,比较深刻的文学作品,不光是情感和感觉的,而是都有着自己独特理念的。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些把思想、文化深度看得特别重要的散文作家,在抒情和幽默的逻辑之外寻求反抒情、反幽默的天地,这就是“审智”散文。如余秋雨、周国平、南帆等。

“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基于对文学艺术和文本的认识,孙教授提出了“还原”和

“比较”的文本解读方法,在他的另一本书《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的序言中,做了很好的归纳。

还原:在现象学看来,一切经过陈述的现象都是主观的、观念化的、价值化了的。因而要进行自由的研究,就得把它“悬搁”起来,在想象中进行“去蔽”,把它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而孙教授的还原,思路与现象学是一致的。但他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并不是为了去蔽,而是为了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内在的矛盾之中。基本的还原有艺术感知还原、逻辑还原、价值还原。

比较:孙教授提出了作家创作修改稿进行比较,把相同题材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比较,把想象中的情感逻辑与现实中的理性逻辑进行比较等。

在此基础上,孙教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还原、比较的分析角度。

历史的还原和比较:艺术和文学的历史是对人类内心探索的记录,艺术家虽然表面上各自独立,但是在表现任务的内心方面,却是前赴后继,有相当明显的继承性,只有把他们历史的差异揪住不放,才能把那隐性的变幻揭示出来。如《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流派的还原与比较:一切审美语境都与形式(文类)、流派分不开。要真正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必须分析不同流派的艺术差异。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闻一多则受到象征派“以丑为美”原则的影响。

风格的还原与比较:一切艺术创造都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前人的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前进的。这种积累首先是形式和流派,但形式和流派毕竟是共同的,而艺术的特性又要不断突破和颠覆形式和流派的积累。有了突破,就表现出一些前人所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这就算是有风格了。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

作品解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它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解决的,但孙绍振教授的这本书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上天入地”的好书。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派文学作品散文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文学作品与数学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