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祭火习俗现代调适研究

2017-09-23吉日木图

新西部 2017年8期
关键词:火神蒙古族变迁

在内蒙古民间,流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而生活在青海海西及甘肃北部地区的德都蒙古人,则会在腊月二十到二十二间的某天祭祀火神。两地的祭火仪礼,展现出不同文化特点。居住环境的改变和城市化,使传统的祭火工具逐渐消失。为了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个别蒙古族地区政府组织的公祭开始兴起。从家祭到公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方式。

火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学界对于祭火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综观前人研究成果,相对集中在蒙古族祭火习俗的由来或解释火的象征意义、禁忌上,而对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变迁研究较少。关于祭火习俗的变迁研究也停留在一个地区祭火习俗的变迁研究上,比较祭火习俗在不同地区的变迁研究则更较少。本文将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祭火习俗进行整理,并对内蒙与甘青地区蒙古族祭火习俗进行比对,讨论其在现代化语境下变迁调整的整体状况。

传统的祭火习俗

祭火也叫祭灶,蒙语称“嘎拉塔黑呼”(galtahih)。祭火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之一。人类自从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用火来烹饪食物,取暖御寒和抵御野兽的侵袭时便深知火的重要性。崇拜和敬畏火的习俗也是随着古代人类的演化慢慢形成的。

祭火习俗源自于古代萨满教中的自然崇拜。在蒙古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火是天神“霍尔慕斯特腾格里”(hurmusttengger)点燃的,是上天的恩赐。蒙古族在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各种神秘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在萨满教多神崇拜的信仰体系中,火的位置十分重要。“火是所有神灵中最重要的灵魂,萨满教徒举行的所有仪式都必须有火......不管祭品是献给哪一个灵魂的,都要首先拿出一块献给火的灵魂。”[1]火神的重要地位与火的实际功能密不可分,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火的实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烤熟食物、抵御野兽的袭击等都离不开火。

因此,在蒙古人的生活习俗中,围绕火盆、炉灶等有一系列祭礼和禁忌。如在拔都时代,“拿小刀插入火中,或甚至拿小刀以任何方式去接触火……这些都认为是罪恶,因为他们相信,如果做了这些事,火就会被砍头。”[2]比如现在的蒙古族中,还有诸多对火的禁忌:例如禁止向火中扔不洁的东西,禁止往火里吐痰、小便、浇水。禁止在火上烤脚,禁止跨火盆、火钳。[3]禁止把炉灰和垃圾混合在一起倒等等。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对火的禁忌和祭祀。对于火也有其独特的理解,但是由于古籍资料的缺乏,只能从现代文献记载中找到传统祭火的影子。在《绥远通稿志·蒙族》中以采访的方式记录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鄂托克旗的祭火:“其将祭也,先去灶上之锅,于灶之四角,各积沙一堆,焚香燃柏叶于其上,沙堆旁供有稠粥数盘,为米酪枣合做而成者,粥面各置酥油数斤,灶内燃沙蒿;灶前横陈三桌,上供糖水、茶、酒各一杯,羊油一勺,煮熟羊胸骨数块,柏叶数枝,分置两盘中,上蒙哈达,燃酥油灯盏。旗署中值班事官等,跪桌前,频频叩首,并频加柴、油、粥诸物于火中,一人喃喃诵经,需时约二十分钟。后以米粥少许,涂于柱间、门顶各处。此灶祭比。”[4]采访员又在后面加“案”以说明,腊月二十三是公祭,如没有时间,就改成第二天家祭,后来成为固定的习俗。对于祭火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说法。有的说是成吉思汗腊月二十三出征,耽误了祭火,就改在了腊月二十四;也有的说是贫民二十三祭,皇宫贵族二十四祭。

《蒙古风俗鉴》载:“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火的用品有:全羊、粘饭、枣、黄油、香、哈达、蒿草、酒。祭火时不用红色的器皿,而用黑色的器皿。由男人动手祭火。一家之主或长辈男人跪在前面,妇女跪在后面,向火佛上供磕头。并且要说:三十天为一个月,三百六十天为一年,用每年收成的德吉献给火主佛并磕头。为我们的日子之上升,为我们子孙的兴旺,为我们畜牧之繁殖,为了而不发生疾病,请为了而一切发慈悲。然后大家磕头,这样供完火主,全家共吃祭火的粘饭。”[5]从现存的文献中得知,祭火习俗一直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

当代牧区的祭火习俗

祭火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了比较完善的祭火仪式。在民间的说法是,火神在每家每户住了一年的时间,在过年前要上天去汇报每家每户的善恶情况。因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所以火能看到每家每户的好坏善恶情况。牧民认为火是上天的使者,火神所说的话关系着来年的丰收、运气、财富、身体健康和五畜兴旺。

在内蒙古民间,流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而生活在青海海西及甘肃北部地区的德都蒙古族则会在腊月二十到二十二间的某天祭祀火神。下文中笔者仔细描述了两地的祭火仪礼,以展现其不同文化特点。

1、2017年1月20日即农历腊月二十三,笔者记录了在阿拉善阿左旗银根苏木达兰图如嘎查一牧户举行的祭火仪式过程。祭火仪式由祭火前的准备、祭火、招福享祭三部分内容组成:

(1)仪式祭品及其准备过程。祭火前的清晨,家主焚烧“阿日查”(aricha侧柏的嫰枝叶),用“阿日查”的烟去净化羊圈和房子。(一般带着燃烧的阿日查围绕羊圈和房子转三圈)之后捡房屋周围和羊圈周围的垃圾,清扫房屋,特别要清洁炉灶。然后准备额博处(eboqu)、古日古勒代(gurguldai)、包高日苏格(baogaorsug)、嘎林布达(galinbuda)、白酒、茶、牛羊奶、黄油、麻糖、糌粑、核桃、红枣、哈达、五色布、丝绸线、棉花等祭品。下面针对这些祭品的准备和制作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起,牧民都会宰杀牲畜,准备过冬的肉。这时会挑下祭火的羊胸骨和肥肠。煮熟羊胸骨后,把羊胸骨上的肉剔下来,剔肉时要保持羊胸骨的完整性,并留下带皮的那块肉。胸骨肉剔净后,凹面朝上,将准备好的白丝线在羊胸骨的尖部按顺时针方向缠绕三圈固定后,把丝绸线引向一侧的胸骨软肋处,在软肋头固定丝线后顺时针方向绕胸肋三圈;再把丝线引向另一侧胸肋,在软肋头固定丝线后顺时针方向绕胸肋三圈,之后再将絲线引向胸骨尖部,并把余下的丝线在胸骨尖部固定住,在缠绕过程中不打结。[6]然后用哈达缠绕羊胸骨的最外圈,之后在额博处中放入针茅草、阿日查、奶皮子、干奶酪、红枣、核桃、葡萄干、烫面饼、肥肠、黄油、冰糖、麻糖等。endprint

肥肠的灌制方法是,选择没有破损的羊肥肠,清洗干净后,翻过来,光滑面朝外,附有油脂的一面朝内,再将花肚子,罗骨肉填入肥肠后煮熟。这种经过加工的肥肠,蒙语叫“古日古勒代”。

烫面饼的制作方法是,在面粉中放入适量酸奶,一半用热水搅成絮状,剩下的用清水和成面团。面团揉至光滑后用擀面杖擀成薄面皮,然后涂抹一层羊油和白砂糖。卷成卷一边抻一边盘成螺旋状,再用擀面杖擀成饼。预热锅内抹油,放入饼烙成金黄色。这是烫面饼的一种,蒙语统称“包高日苏格”。

祭火前,还需要准备“嘎林布达”,即祭火饭。就是在煮熟羊胸骨、肥肠、羊肉后捞出的肉汤中加入大米、葡萄干、奶酪、红枣、红糖、黄油等用小火熬制成的稠粥(其中不放盐和葱)。

请喇嘛祭火的话,还需要准备糌粑。需要用糌粑制作酥油灯和糌粑羊。制作方法是在糌粑粉中倒入适量的开水和酥油,然后和成糌粑团,在用糌粑团制作酥油灯和糌粑羊。民间也有人把羊喻为火神的坐骑,所以祭火时要用糌粑制糌粑羊,象征为火神的坐骑,助火神上天。[7]

最后,把煮熟的肥肠切成片,把奶皮也切成小方块形同剔下来的羊胸骨肉,准备好的奶酪、葡萄干、红枣、麻糖、烫面饼等放在盘子里。

(2)祭火仪式的步骤。室内的正式祭火仪式要在太阳落山后举行。祭火仪式开始前要在祭火的炉灶四边点燃“祖拉”,即酥油灯。然后屋主面对伙房的门,双手捧着准备好的额博处,顺时针转三圈后把额博处放进火里,此时祭火仪式也正式开始。

额博处放进炉灶后,参加祭火的人依次将准备好的祭品献给火神。

第一步:依次在大勺内倒进酥油、茶、牛奶、酒等向火中洒去。第二步:从准备好的盘子中取出肥肠、剔下的胸脯肉、奶皮、奶酪、麻糖、烫面饼块、核桃、红枣等倒入火中,献给火神。第三步:用勺子把嘎林布达舀出倒入火中。第四步:喇嘛念祭火经文,如果没请喇嘛,家主需要自己念祭火词。第五步:参加祭火的人按长幼排成一字形,共同举起双手,手心向上,衬托哈达,闭目向火神祈祷。祈祷的时候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祈祷的事物,也可以在嘴里轻轻的说出来。第六步:把许愿的哈达放进火里,然后依次跪拜炉灶,进行叩首礼。第七步:家主举起装着祭品的祭盘说:“送火神升天界!”此时,全家人将贴身的物品或珍贵的物品举在手中,然后朝着顺时针方向转三圈,高呼“呼瑞!”“呼瑞!”招福。

招福仪式进行完之后,祭火仪式就算结束了。祭火仪式结束后需要分享祭火剩下的祭品。

(3)分享祭火食品。祭火剩下的祭品,将被视为圣物,所以参加仪式者一起分享祭火食品。祭火后主要喝祭火茶,吃祭火饭。吃祭火饭前,晚辈向长者敬祭火茶。同时,家庭主妇招呼大家:“请大家喝嘎林采(祭火茶的意思)。”吃过的祭火饭要小心地保存下来,祭火饭要吃到大年三十为止。吃完祭火饭,还要对门楣、炉灶行“涂抹礼”(米拉拉嘎milalag),即把黄油、奶油等涂抹在家户的门和炉灶之上,寓意火神的招福永久留在家中。[8]

然而,我们必须明晰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祭火形式。比如至今广泛留存在德都蒙古族中的祭火习俗即与上述仪式过程有着诸多不同。

2、2016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一德都蒙古族牧户家为祛除厄运举行的祭火仪式过程。

德都蒙古族因生活于青藏高原及甘肃北部等高海拔地区,因较丰富且完整的保留了传统蒙古文化要素而得名。自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将这一地域划归到大蒙古国版图算起,蒙古人在这片圣洁土地上已经生存了七百八十余年。以固始汗在此建立汗国为标志,德都蒙古族也已在此书写了三百年的历史,期间创造了诸多耀眼的文化。而德都蒙古族对火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于传统祭火习俗的传承,必然是其文化宝库中最闪耀的一部分。

下面笔者描述的是海西州乌兰县德都蒙古族人其那日图,因近年来做事不顺,找人看了后找出原因,是常年没有祭祀火神的缘故。①与大多数生活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人不同的是,德都蒙古族会专门请知名的熟知祭火礼仪的老人来主持祭火仪式。

德都蒙古族认为,火具有布尔罕(burhan),所以要敬火。日常生活中只有额贞浑(主人)、舅舅、外甥才能生火,其他人则不能生火。[9]他们祭火时一定用火镰生火,再添牛、马粪。即使是家庭祭火,也要叫上兄弟姐妹和具有血缘关系的所有亲戚。

祭火前,德都蒙古族同样要准备煮熟的羊胸骨。从活绵羊身上取下一些绒毛,将其搓成线,用以将羊胸骨肉固定成船型;再将红枣、葡萄干、米、松叶等祭品放入其中;最后用色吉semeji(瘤胃油)把它包裹起来。第二步,德都蒙古族会用青稞面粉来做祭火的祖拉zul(酥油灯),并将其贡放到成吉思汗画像前。第三步,准备塔不日艾tabarai和图拉嘎(tulag)。塔不日艾是放在图拉嘎底下的铁质底座,防止用图拉嘎生火时烧坏蒙古包内的其他用品。开始生火前,在塔不日艾上用面粉画耀古日玛(yaoguram万字符卐)。耀古日玛源于蒙古人对太阳的崇拜,象征着太阳的运动轨迹和生命的永恒轮回。德都蒙古族在塔不日艾上画耀古日玛寓意子孙平安和古炉木塔(gulumuta)的传承。第四步,用火镰点燃图拉嘎中的针茅草,并由女主人煽火。在场者为求火势旺盛,火神保佑而念祝祷语。于此同时,主祭人点燃塔不日艾上的酥油灯和祖先神——成吉思汗像前的酥油灯并念祭火词。祭火词主要以赞美火神母、迎火神和祈求祝福、送火神几段词组成。第五步,向火神敬献象征上天、生命和大地的蓝、黄、红各色绸缎,以求天底下所有的生物幸福安康。最后一步,祭火后举行招福仪式,全体人员叩拜火神,分享祭品。

德都蒙古族的祭火按祭祀日期分为日祭、月祭(每月的一号或十五号)和腊月二十至二十三间某一天的公祭;按舉行祭祀仪式的目的包括婚礼祭火、求子祭火和驱邪祭火等。不过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那些迁居至城市楼房的德都蒙古族的祭火习俗也相应发生着改变。

当代城市的祭火习俗endprint

蒙古族从游牧生活中逐渐走向定居,再到今天的退牧还草和移民政策,使蒙古族住进了砖瓦房和楼房。居住环境的改变和城市化,使传统的祭火工具逐渐消失。居住在小区和楼房的蒙古族因为不适用炉灶,特别是小区物业管理等因素下更加难以祭火。为了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个别蒙古族地区政府组织的公祭开始兴起,蒙古族地区的寺庙也会在腊月二十三举行公祭。有的蒙古族移民小区也在小区内设祭火台和图拉嘎供小区内的蒙古族住户使用。

2017年腊月二十三,阿拉善左旗延福寺举行了公祭。据阿拉善新闻网报道:在延福寺西侧广场正中摆放一个大火鼎,火鼎前的桌子上摆满祭祀物品,有羊背子、奶酪、奶酒、糖果等。祭祀在悠扬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在神圣的颂词声中蒙古族同胞虔诚祈祷、叩拜,之后顺时针绕火鼎走三圈,表达对火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最后将祭祀物品纷纷敬向炉火中,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希望熊熊燃烧的祭火燃起新年新希望。祭火节持续了一小时左右,来自社会各界1000多人参加了祭火活动。②

对于这次公祭,阿左旗民族事务局局长哈先生③说:“随着城镇化加速,很多牧民进城,为了弥补城市居民无法在家祭火的缺陷,延续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举办集体祭火仪式,同时举行传统饮食文化评选等活动,让更多青年人了解民俗和传统文化。”

参加集体祭火的牧民嘎先生④告诉笔者:“这种集体祭火仪式以后可能会成为祭火的主流方式,很多地方都禁牧了,牧区的牧民都进城市里住了。城里人住的大多数是楼房。平房现在也改成暖气,用炉子的少,没地方生火。所以只能来庙里参加祭火了。现在孩子都在上班,也没时间准备哪些祭品,有时间了煮个额博处,没时间了买一点现成的馍馍、奶皮、牛奶之类的直接参加庙里的祭火就行。就用大家准备的额博处,反正心意带到火神跟前就会保佑我们子孙后代和驼乡人民的。”

德都蒙古族称腊月二十三为新查干,即新年的开始,也是举行公祭的日子。[10]公祭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扫活动,在家中供奉的佛像前点燃酥油灯,穿上传统的德都蒙古族衣服,佩戴火镰和刀子,前往公祭的地点。在公祭仪式开始前,来自四面八方的德都蒙古族人按照传统要举行火镰生火比赛。[11]

德都公祭火神时,萨满——博额和喇嘛都会到场。人们用火镰点燃小火堆,再从点燃的火堆中取火,点燃公祭用的巨型图拉嘎中的火。萨满全程按照传统祈福方式念颂旺火咒,喇嘛则念着藏语的祭火经。集体祭火的目的是满足佛祖的看、闻、尝、听和触五个愿望。相应的做法是点燃祖拉(酥油灯)供佛祖看;燃阿日查和香让佛祖闻;备羊胸骨和瘤胃油满足佛祖尝的愿望;吹海螺和念祝词以使佛祖听;九色绸缎的准备是为供佛祖触。

除了萨满念咒、喇嘛念经外,公祭时到场者还要念蒙语的祭火祷词。人们将从各家各户带来的祭品献给火神,为家乡人民能过上富饶安康的生活而祈福。德都蒙古族忌用白祭,也就是忌用奶食祭火神。原因是传说有一次火神被沸腾的奶呛了咽喉,遂以肉祭(也叫红祭)为主。参加公祭的人们往图拉嘎中献完祭品之后,会按顺时针方向绕图拉嘎转,以求招四面八方的福,同时使自身得到净化。

德都蒙古族的公祭仪式一度遭到中断,直到2009年开始恢复。同年,德都蒙古族的火神公祭习俗被纳入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祭火仪式传承到今天,传统的祭火和现代城镇的祭火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牧区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家祭,一般由家庭为单位举行祭火仪式。在城镇,因居住环境、生活工具、炉灶结构等影响下,创造性地采用公祭。这两种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方式。这种适应方式体现了文化变迁的一种模式和特征。

从家祭到公祭:祭火习俗变迁的考察

对文化变迁,林耀华解释为:所谓“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互相影响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12]导致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看,包含两方面,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迁徙而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意识形态的交替等引起,造成文化变迁的多方面的因素。[13]本文从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文化变迁,蒙古族祭火习俗从家祭变为公祭,主要是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文化变迁,即禁牧政策和移民政策使蒙古族大规模迁入城市,在适应城市特殊的社会环境过程中发生了变迁,也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变迁。同时,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祭火习俗成为蒙古族的文化特征,也成为了蒙古族的民族特征。移民到城市中的蒙古族人使用公祭来替代家祭。私人领域中的祭火习俗变成公共领域中的祭火,可以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他,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种文化变迁也可以称他为文化的发展性变迁。

1、文化的适应性变迁

德都蒙古族和阿拉善蒙古族祭火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文化变迁,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变迁,也即文化的涵化。[14]德都蒙古族和阿拉善蒙古族祭火习俗在于不同民族文化接触中发生变迁。阿拉善蒙古族因为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祭火仪式中加入了许多汉族祭灶的成分。比如对火神的解释是玉皇大帝要召集各路神仙开会,神仙要汇报人间的情况和人们所作的善恶事。玉皇大帝根据汇报的情况来决定给哪家风调雨顺或要惩罚哪家。所以这一天每家都要拿出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火神,让他上天说点好话。市里的蒙古族祭火时还要准备麻糖,用麻糖封住火神的嘴,让其不向玉皇大帝告状。这段解释与汉族地区的祭灶有着惊人的相似。青海蒙古族多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祭火习俗中受到佛教文化影响比较多。德都蒙古族的集体祭火的目的是满足佛祖的看、闻、尝、听和触五个愿望。

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为了在自然界生存下去而使用的适应机制,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观念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中艺术、哲学等观念体系则以社会体系为媒介,均为技术体系所决定。塞维斯和萨林茨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为了适应各自的环境,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呈现特殊化。[15]蒙古族告別游牧生活,移民到城市定居,首先就离开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在其多年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蒙古族文化与其相关的游牧生活有密切关系。祭火习俗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火的祭品和祭祀的场所都与蒙古族的日常生活有关。所以,还在放牧的牧民,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祭火习俗。但是,蒙古族在禁牧政策的影响下移居到城市,离开了滋生祭火习俗的故土,使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进入城市之后,其原来的传统文化背景信息不断衰弱,很难在城市之中再现其文化的原生态。当然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已经融入牧民的血液当中,他们会尽量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去适应城市的环境,或者重构他们原有的文化传统。城市蒙古族的祭火仪式在居住环境和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家庭祭火习俗已经很难再现。城市中的蒙古族居民,在自己居住的移民小区里制造巨型图拉嘎,建祭火台,开设公祭场所,这一切行为的背后都只是原有文化模式的再现。当然也是一定程度上创造性地适应了城市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但是,传统文化习俗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下,文化系统不会被原封不动地重构。文化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因子将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传统祭火习俗随着蒙古族进入到城市环境中,家庭祭火为主的祭灶习俗开始变成集体祭火为主的公祭形式。随着这一变化,火神在城市居民家的地位下降,对于祭火的相关禁忌和仪式过程在传承中有所简化或者完全消失。集体祭火仪式一方面可以为外界展现自己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祭火活动可以加强民族认同,提高城市蒙古族的凝聚力。endprint

2、文化的发展性变迁

蒙古族牧民移民到城市,当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适应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身的发展,这也是文化变迁的另一个方面,即民族文化内部的自我发展。祭火习俗在适应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从家祭转变为公祭。原本比较神秘的私人祭祀转变为展现民族文化的公祭形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作用。集体祭火的公祭从场合到人员上都比家祭盛大,祭火的祭品较丰富,相应的仪式过程也较全面。公祭不仅是一场盛大的祭火仪式,同时也是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许多蒙古族青年和小孩,因为大多出生在城里,对蒙古族传统祭火习俗的了解少。自从公祭方式兴起以后,为蒙古族青少年了解自身文化提供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特别是西部省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一些省区旅游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旅游业收入逐年增加,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多元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祭火习俗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发掘和保护。从家祭到公祭的祭火习俗也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公祭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盛大的民族节日活动,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加和观赏。另一方面,可以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展现蒙古族独特的文化习俗。

总之,引起蒙古族祭火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是蒙古族自身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移民和城市化是其主要的条件,移民和城市化导致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环境的改变。环境是个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发生和活动的条件或背景,这个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以外还有社会环境,使城市中蒙古族祭火习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总 结

本文讨论的蒙古族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火仪式,作为一年一度的循环仪式,具有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稳定性。这种周期性仪式在千百年间的传承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蒙古族民间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祭火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对其作出了关注和保护。在牧民定居和城市化过程中,祭火的场合、地点、祭品、人员都相对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应当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本文通过比较内蒙与甘青地区蒙古族祭火习俗,提出了内外因素共同导致了蒙古族祭火习俗发生变迁,印证了周边民族的文化影响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本文开创性地比较了城市与牧区的祭火习俗,有针对性地对城市与牧区蒙古族祭火习俗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现代化冲击下适应过程的研究,可以为学术界在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

注释

①德都蒙古族祭火过程参考了德都蒙古族文化研究协会拍摄的纪录片《德都蒙古祭火习俗》。

②阿拉善城市蒙古族祭火过程参考了阿拉善新闻网,网址:http://als.nmgnews.com.cn/system/2017/01/24/012257292.shtml。

③访谈时间:2017年1月20日晚;受访人:哈先生,男,54岁;地点:阿左旗延福寺公祭现场;访谈语言:汉语。

④访谈时间:2017年1月20日晚;受访人:嘎先生,男,49岁;地点:阿左旗延福寺公祭现场;访谈语言:蒙语。

参考文献

[1]阿·依南.萨满教今昔(姚国民,曾宪英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79-80.

[2]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宵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

[3]乌仁其其格.蒙古族火崇拜习俗中的象征与禁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5).

[4]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三辑)[C].呼和浩特:1987.263.

[5]罗布桑却丹. 蒙古风俗鉴(赵景阳译)[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56-60.

[6]那仁朝格图.蒙古族祭火习俗的田野考察——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9).

[7]秦博.蒙古族祭火习俗的传承与变迁——以巴林右旗巴彦爾灯苏木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8]樊永贞.察哈尔蒙古族祭火习俗的由来及传承[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9).

[9]熬登力格.关于德都蒙古禁忌[N].柴达木报,1989-9.

[10]厍立君.青海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1]额谷岚.青海蒙古族信仰文化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1.(9).

[1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6-7 .

[13][15]傅安辉,余达忠.文化变迁理论透视[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6.(3).

[1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8.

作者简介

吉日木图 兰州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火神蒙古族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