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2017-09-23贾力群李文超
贾力群,吴 寰,李文超
(1.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种子管理局,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2.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业局,黑龙江双鸭山 155811)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贾力群1,吴 寰2,李文超1
(1.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种子管理局,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2.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业局,黑龙江双鸭山 155811)
水稻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覆盖面积非常广泛。水稻作为国民的主食,计算它的应产量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清楚水稻的构成和影响水稻产量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水稻的应产率,从而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实力,确保让国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水稻品种;产量;产量性状
以黑龙江省作为案例,研究水稻的品种品质、颗粒大小、水稻的饱满度、水稻茁壮程度、麦粒长短、大小存活率、水稻的应产量是否达到了7个有效值[1],全面比较分析各时期成熟的水稻产量和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这跟气候是有关系的,同时也要看这个地区水稻培育栽培的举措方法和重点方向。
1 我国水稻产量的现状分析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在国内种植分布面积很广,其中50%的水稻作物是在我国东北部生产的。它的种植与推广全面地带动了我国主食业的供求发展和农作物保障,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水平的增长,也是我国在世界GDP上重要的贡献部分。水稻作为国内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供需是粮油行业的发展源泉,不仅加快了国民生产总值,而且也拉进了国际间的合作,推动了进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
国内60%以上的群体都会选择水稻作为主食,所以水稻的种植对于我国国内粮食总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对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研究出新的水稻品种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黑龙江省是国内最大的粮食生产进出口地区,以2002—2009年黑龙江省共培育出的161个水稻品种(不含糯米品种、黑稻谷种及特定的品种)为材料,以所在区域的平均海拔、颗粒数、细小的麦粒数、茁壮度、颗粒大小、穗长、精准密度等7个不同品种的产量作为代表,全面地对比了东北省各种水稻成熟时期的孕育生长表现以及4个生育期类型品种的产量及应产率状况。
根据水稻的整体性和部分性,直观和主观地分析水稻的生长与成分,系统地研究了水稻各个品种产量和品种性状的关系,分析了东北地区培育品种的大小及生产效率配比的构成,目的在于明确高产育种的重点配比率和今后的栽培方向。
同一批次的水稻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影响产量,呈现阶梯状,水平较高的品种产量比较高。从培育水稻品种的生产率来看,水稻具有不统一的特点,多样性的水稻品种会使生产出来的水稻产生多样化,同时也降低了水稻在某一地区受蚊虫侵害的困扰和危害[2]。
对2002—2009年不同时期、不同品种,针对不同产量的影响得出相应的行业情况表明:①早中期的品种应产率与颗粒 、大小密度、水稻轻重成反比;水稻的颗粒与大小、水稻密度呈不同值联系。②前期的品种主要依靠水稻颗粒的增长,它对提高水稻的产量起到了间接的推进作用。③中期品种产量与水稻大小精确度成正比,与穗粒数有着直接的关系,应产率与颗粒大小呈明显负相关联系,与长短呈显著负影响。④各个成熟期的产量形状之间都会有较为多样的变化,有效颗粒与其他6个形态都有着较大的关联性。⑤中期培育的水稻一定要在保障颗数的前提下进行,对每个性状都要有大小不一的筛选。⑥中后期的品种与应产率以及水稻数量、水稻长短成正比,产量与颗粒数的关联性不存在;高度与大小的比例分配、与颗粒饱满度成反比,加快颗粒数和高度、提高颗粒大小对后期品种的应产率有利。⑦后期品种多少与颗粒多少成正比关系,与颗粒度成反比;长度与数量成正比;后期的品种高度选择要注意每个水稻的颗粒是否饱满健康。
根据不同试验对不同品种产生不同的评判结果,相对于大面积高产量培育的主要品种,其产量及结构表显示,当前东北省产量较高的农作物是水稻[3]。为了进一步提高麦穗产量,增加麦穗数量,应选择适合的材料,来控制颗粒饱满度太高、重量太重等现象;用增加水稻的高度来弥补对其他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3 稳产性分析
不同的环境会生产出不一样的水稻品种,这需要对它的适应性进行渗透,即对试验品的固定产量、品种与生态效应的结合等做出合理的科学测评。一些品种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凡响的表现,综合性能好,而在生态环境较差时综合性状都会差些。不一样的是,一部分水稻能在好的环境下表现良好,在差的环境下正常生育,有着较强的抗逆性,应以此提高产量,来稳定它的遗传基因。每一个新品种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丰收性,来适应一个地区的特点。
4 结语
在国内的粮油产业发展中,水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生产产量与国民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一直是我国农产作物的高效标准。为了其能很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对它进行了改变,也提高了水稻产量。
[1]赵安常.品种区域试验的产量稳定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82(3):18-19.
[2]耿文良.北方稻区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稳定性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7(3):28-31.
[3]曹静明.黑龙江稻作[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47.
2017-08-15)
扫一扫,看你的观点
1005-2690(2017)09-0139-02
S51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