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做好马铃薯种薯田间检测工作
2017-09-23杨博文杨晓红
杨博文,杨晓红
(张家口市种子管理站,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浅议如何做好马铃薯种薯田间检测工作
杨博文,杨晓红
(张家口市种子管理站,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田间检测,田间检测主要采取目测方法进行,易操作。田间检测能实时掌握种薯田的情况,通过拔除感病植株,降低田间病害基数,提高种薯质量。
马铃薯种薯;田间检测
1 必备物品
计数器、防护服、喷壶及消毒液(75%酒精)、鞋套、取样袋、取样工具(小刀和剪子)。
2 采样前信息采集
在田间检验之前,要了解地块的面积,种薯的品种、级别、来源,以及播种时间、前茬(上一年和上上年)、用药情况、用药时间、隔离条件等情况。
3 检测内容
首先检测品种的真实性,检测过程中分析生长异常马铃薯的症状并记录,同时检测品种纯度。
4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初期会在田间呈零星分布,防治不当会持续发展,范围扩散。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发病症状相同,发病时间一致,成片发生,不具有蔓延性。
5 检测点数及取样量
原原种全部植株要检查,大田种薯每批次至少要随机抽取5~10点,每点100株。
6 检测方法
6.1 基本原则
田间检测前,首先要观察植株整体长势,确定品种真实性和纯度,对于有异常的区域要重点检测,然后随机设点检查。抽检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
6.2 检测路线
对面积不大的种薯田或者形状狭长的种薯田检测时,从垄头一直走到垄尾,换行后,再从垄尾走到垄头,往返1~2次,沿途随机设点。
对于面积较大且地块长和宽相差不大的种薯田,可采用“之”字形方法检测,有路的可沿路就近检测,每检测一点,于前行一段距离换垄,可以根据地块性状确定间隔垄数,检测下一点,深入到地中部折回,继续不断换行检测,直至回到田边;如此往返l~2次,沿途随机设点。
6.3 检测
确定检测点后,边走边检测;双行检测,边检测边进行记录。首先确定检测点数;其次检测品种,根据马铃薯植株特征整体评价品种真实性,在检测缓慢行走过程中,通过观察健康植株长势是否一致,株型、叶色、花色和茂盛程度是否有差异来评价品种混杂;最后检测病害,检测过程中不遗漏任何一株生长异常的植株,每株检测部位依次为整体—上部—中部—下部—根部(必要时)。
每株检测内容依次为品种—病毒—真菌—细菌—其他。检测过程中结合看、摸、闻,对于一些病害需要综合各部位症状,有时需要剖开植株或取根和块茎进行检测。植株症状通常表现为矮化、颜色变深、颜色变浅,或萎蔫、簇生、丛生等;叶片症状主要表现为卷叶、花叶、腐烂、枯斑、变色等;根部症状表现为变色、腐烂、机械损伤等,且根部异常一般会伴有地上部症状。
6.4 记录
检测结束后,填写田间检测记录表。混杂、类病毒、病毒、环腐、青枯、黑茎、早疫病、晚疫病等常见侵染性病害应准确记录,特殊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记入备注。
7 实验室验证
田间病毒病感病初期,通常症状不明显,需采用实验室验证作为目测检验的重要补充,采集一定比例样品带回实验室检测。具体根据品种抗性特点进行操作。
7.1 方案一
实验室补充检测。记录病害症状但特征不明显的样品:标注各类型病害发生比例,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用来补充目测检验的不确定性。做好样品登记,取样详细信息并拍照,然后按要求封存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
7.2 方案二
以实验室病毒检测结果为准。确定取样点后,按照田间目测检查的顺序和检测样品量,边目测病害边逐株取样,记录批次,带回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DAS-ELISA法、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技术越灵敏,合样量越大,越简便快捷,但是,对设备和人员技术要求也越高。
8 样品袋信息
样品袋最好选择密封袋,注明取样时间、地点、品种、级别、样品编号、症状、需检测病毒名称等信息。
9 结果判定
田间检测完成后,立即结合生产基础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目测结果进行修正,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排除药害、肥水、气候等影响。
按照GB 18133规定的田间检测参数进行田间质量评价,将所有检测结果提供给种薯生产者,作为辅助生产者进行病害防控的依据,其他病害结果作为库房检查时块茎质量检测的参考。
2017-08-22)
扫一扫,看你的观点
1005-2690(2017)09-0071-02
S435.3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