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麻柳刺绣绣品承载的内涵

2017-09-22张娟梅

魅力中国 2017年39期
关键词:审美

张娟梅

摘要:麻柳刺绣是川北传统的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刺绣艺术。文章论述了麻柳刺绣的起源与发展,并从取材、图案、针法上探究麻柳刺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性,分析绣品中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在展现麻柳先民对生活愿景的同时还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化的民族艺术创作具有非凡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麻柳刺绣;审美;文化传递;艺術价值

人类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会进行很多创造,有时候这种创造不单局限于生产工具。麻柳刺绣作为中国的一门传统民族艺术,起源较早,绣品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托。刺绣材料简单,包括了绣花针、绣花底布、绣花线,另有辅助用的工具,顶针、铁剪刀、花绷子、绣蓝等。麻柳刺绣绣品的选材多来源于生活,常见的是动物和花鸟。绣花针上下穿动,一来一回便形成了不同种类,造型美观的图文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的刺绣艺术,麻柳刺绣在我国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麻柳刺绣作为民间艺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复制的地位,同时为民族文化空间的进步与提升增加了亮色。

一、麻柳刺绣的历史与发展

麻柳刺绣流传范围主要在广元境内的朝天区一带。据考证,广元朝天区内的麻柳人是由羌族人汉化而来。早期迁移至此的羌族人多来自与四川交界的白龙江、西汉水流域,时间可追溯至东汉一朝。文化会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向不同的区域转移和传递。随着羌族人的迁移羌绣也随之传入广元朝天,随后在此生活的麻柳先民们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中还着眼于对美和生活的构建,他们在继承羌绣的基础上创造出另一种汉族民间工艺——麻柳刺绣。纯朴精美,手工技法较为传统,色彩运用鲜明,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麻柳刺绣既体现着麻柳先民们的心灵手巧,同时也代表着秦、蜀、陇不同地域文化与汉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时代印迹明显,地域色彩浓厚,是当之无愧的民间传统美术。

从古至今,麻柳刺绣的传承大致相同,由亲族手口相传,针为笔,布为纸,代代延续。麻柳姑娘习绣年龄较小,四五岁便开始,在麻柳一带,人们通常会以阵线活儿水平的高低来判定谁家的姑娘更为手巧,因此,在从前,十七八岁的姑娘大多都已具备为自己绣制精美嫁妆的能力。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精工细琢的绣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大批量的机器制造品正在威胁民间绣活的地位。在麻柳一带,习绣的人数正在减少,甚至出现断代层,麻柳刺绣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入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麻柳刺绣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色。200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将麻柳刺绣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类别,民间美术,编号为853Ⅶ-77,标准名称为民间绣活--麻柳刺绣。同时,朝天区选出12绣女,定期开展麻柳刺绣创业、交流活动;麻柳乡麻柳小学开设以“麻柳刺绣”为名的实践课程,聘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在广元市高校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麻柳刺绣传习坊,同时开设同名选修课,学习教育与乡土文化相融。

二、麻柳刺绣的取材

麻柳刺绣的取材与麻柳先民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千百年的农耕生活致使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他们对自然敬畏崇拜,这几乎成为整个中原地区农耕思想的核心。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物质资料来源的背景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因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麻柳刺绣的取材皆来源于生产中最基本的材料。简单的针、线、布,另有辅助工具顶针、铁剪刀、花绷子、绣篮。

首先是绣针,一般在刺绣中我们都会选择小号的绣花针,这主要是考虑到过粗的针会在布面留下针孔,影响绣品美观。其次是绣线,在刺绣中常用的线有丝线、棉线、纤维线等多种材质。麻柳刺绣选线以棉线为宜。棉线能够长久维持色泽,利于收藏和保留,同时符合对绣品审美上的色感要求。

麻柳刺绣使用的底布有一定的材料限制,从刺绣的难易和存留时间上考虑,棉布质地柔软且不易褪色,最为适宜。基于现实需求,对底布的厚薄有不同要求,薄布料可用于服装装饰、手绢、枕面等。厚布料一般用于磨损较大的用品中,例如鞋垫,鞋子。厚布料的获得常用“打布壳子”的方法,用浆糊一层层粘连布料,其厚度通常据需求而定。另外对底布的颜色也有一定要求,常见为黑、白、红、蓝,以防止布料花纹喧宾夺主,盖过刺绣图案。

三、麻柳刺绣图案中的文化属性

麻柳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展现着麻柳先民在劳动中的智慧。而刺绣的图案则表现着麻柳先民的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愿景。草木枯荣、斗转星移,这些因素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情感、思想造成影响。麻柳刺绣的图案便揭示着麻柳人民对土地和自然亲近的特性。

在埃米尔·涂尔干和莫斯合作的“集体表现”研究中就已经阐释,社会中人的思维结构是由意识所决定,它们与生存概念相融合,驱动人类的行为方式。麻柳先民在对现实生活充满愿望的时候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信仰观念,他们把这种信仰寄托在绣品中,通过思维的渗透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具化,形成独特的认识观,认识观成为绣品图案的基奠。

麻柳乡地处巴山之东,北系秦岭。辖区以山地为主,地表崎岖,从前交通不便,人们生活困难。于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麻柳先民的绣品中多以表现富贵和平安。绣品的图案展现着麻柳先民的生存环境和麻柳一带自然条件、劳动生活,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氏族文化表现。麻柳刺绣在麻柳人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形成综合性、典型性的文化现象。而人类的文化现象通常具有传承性,在不断的传承中又被发扬,加入不同时代的民族信仰,于是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图案。这作为人类生存必然要征服自然的天赋,支配着人去表现属于人的精神,如在“喜鹊闹梅”、“虎距梅林”、“芙蓉印水”等绣品中,树是弯曲摇曳的树,虎是憨态可掬的虎,芙蓉是生机盎然的芙蓉,梅花是带着香甜味的梅花,喜鹊是呼朋引伴的喜鹊...一切都处在生命状态中。这里没有一点僵死的东西,即使是一片树叶,一根小草都具有生命感。她们深藏心中的生活热望顽强的表现出来,她们被压抑的、情感转化为一种昂扬的意气焕发出来,使得她们的作品充满了勃勃生机。endprint

艺术中的生命活力是艺术创作主体的主观性把握的产物。而精神张力的获得往往要求作品具有符号化的意蕴。因为它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形态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知觉感受的活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仅仅对对象作如实性描述而必须超越之,此外,生命活力也是一种精神状态的符号化显现,因为所有精神都是人的生命的光焰之闪动。把握这闪动的状态也就是把握精神本身。狮子本身不具备任何精神。再如“狮子滚绣球”绣品中狮子却能获得精神,这自然是人的精神。再如“凤凰戏牡丹”的绣品,且不说凤凰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仅以这种符号之外的“符号化”上即可看出它的生命活力。这只凤凰昂首展翅,飘动着五倍于身长的尾巴,如风如水一般,似在跳跃着。这是人的精神的跃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显现。哪里有五倍于身长的凤凰?这显然的身姿与长长的尾巴所构成的是意识“扬”,这“扬”中包括意象形态本身,也包括形态自身的空间关系,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富有活力的精神意象。麻柳刺绣暗示着旺盛的生命活力,绣品中以外向型的动态性为主。但也極少的内向型的静态性绣品,体现出了一种宁静和谐之美。

四、四、麻柳刺绣针法的类型

常用的麻柳刺绣针法有架花、游花、挑花、串花、扎花、牵花、锁边等十余种,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一)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架花频率最高,在麻柳刺绣针法中具有代表性。在架花过程中不需要底稿,但在绣线与方法上有一定要求。

(二)从做工的要求上看,架花、挑花要求最为严格,其中又以挑花为甚。在穿针走线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差错。

(三)在刺绣中,很多时候会根据绣布的类型选择针法,比如,当所选布料厚度较大时,我们常用串花。串花图案分离,不必刻意集中,空间上较为分散,整体随意。

(四)使用范围的不同,针法的选择也会不同。扎花是根据已有图案进行手工扎制,常用于枕面上。而游花讲究在针法上讲究线条平整,间隔匀称。用线自由,使用灵活,最宜刺绣字画。

每种针法走线方式都有显著的差异,这是麻柳人在一代代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创新得到的,独特的手法在岁月中不断被锤炼、升华,逐渐形成了具有艺术魅力的民间美术。不同类型的针法构成了麻柳刺绣的灵魂,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奋,洋溢着民间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五、麻柳刺绣承载的意义

每一种物质产生的背后都隐伏着人们在历史时光中生存的迹象。麻柳刺绣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千百来激扬着麻柳人生命的活力。物化的形式凝结着沧海桑田的变化状态,赋予了人们精神世界中强大的生命活力,物质世界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麻柳刺绣中气息最浓厚的便是现实生活,刺绣形式几乎贯穿在麻柳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朴素的美学思想赋予了这项民间艺术与众不同的内涵。婚嫁礼娶、秋收耕种都被麻柳人用针线缝制在画布上。麻柳刺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意义是非凡的。

(一)从刺绣的起源、发展来看,它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象征。

(二)从刺绣的取材来看,它反映着一个氏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

(三)从刺绣的图案分析,它暗示着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愿望根植于土地,与人类的发展一样,生生不息。

(四)麻柳刺绣的针法则是不同传承阶段中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今天再看到的麻柳刺绣绣品已经不止是一副简单刺绣品了,它的背后是一个民族,一个地理范围内人们的生存背景。它可以是具有超高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可以是时代民族的印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在呈现着独特的魅力。人类在漫长的社会时间中会发明创造出很多的东西,遗留品大多可作为历史考证的资料。麻柳刺绣的遗存能够引导学者探析传统技艺背后所容纳的文化空间。

麻柳刺绣绣品中的元素从小的界面分析,它揭示着一个地理范围内人们的想象力,思维模式。从更大的界面上谈,是国家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多样的民族艺术形式在促进民族成长的同时也会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陆小伟.《社会学研究》.1987

[2]吕西安·莱维-布吕尔.《原始社会的心理作用》.1903

[3]张此吾.《麻柳民间刺绣》.19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