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著作中蕴含的世界观思想浅析
2017-09-22张清政
张清政
摘要:周敦颐的文学著作中,包含着他的世界观。从他的作品探究其深邃的贯通“三教”思想,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的特色--融儒入释,凿空无痕,道儒相生,“三教”贯通。
关键词:儒;释;道;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一、人物简略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惇实,因避英宗讳,改名周敦颐,湖南道州营道人。父亲周辅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桂岭县令。周敦颐15岁时父亡,其母携他投奔舅,舅舅乃龙图阁直学士郑向,甚得其器视,视之如子。后因舅舅的荫子关系而步入仕途。大多任判官、知州一职,仕途生涯中,并不是居庙堂之显要高官。
在仕途上,周敦颐不徇私情、公正清廉、政务精绝。朱熹有言:“县有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众口交称之。”[1]在为人上,心胸宽广,有济世之情怀,也有玩水游山,揽胜寻幽,心若莲花的出世之向。黄太史称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光风霁月”。在致学上,博学笃行、贯通“三教”,“尤善谈明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藏于家。”[2]他把儒家的入世与佛道的出世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后世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一生嗜好山水,求清净,既有道家的超尘出世之风,兼文人览胜寻幽之好,上居官理事敢于负责的严肃作风,一个性格多向的人物”[3]。
周敦颐的文学著作中,包含着他的世界观。从他的作品探究其深邃的贯通“三教”思想,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的特色--融儒入释,凿空无痕,道儒相生,“三教”贯通。
二、代表著作中蕴含的世界观思想
周敦颐的著作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及其他一些诗文。
(一)《爱莲说》
周敦颐的文学创作和他的为人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颇有君子风范。其著名的文学代表作《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寓意君子不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在无论万事万物面前始终永葆自己的本色,是真正的如莲君子。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寓意,乃佛教之花,佛祖、菩萨所坐所立亦为莲台,经文中也有以莲花来命名的,如《妙法莲花经》。这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与佛家的真如佛性的完美交融。他是个内在世界有一片净土的人。这也是周敦颐“诚”道德本体思想的体现。君子由内心的“诚”所决定的,“诚”至善无恶。做到“诚”,不仅“自诚”,还要“诚之”,即对待他人和帮助他人实现“诚”。
(二)《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则是对道教《太极图》的解说,全文仅有二百多字,引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应来自道教的“太极先天图”。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展现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世界观。在他看来,世界和芸芸众生都源于一个无形无象的“无极”,这和老子在《道德经》中描绘的那个“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从无到有、再生一、生二、三生万物的道蕴。也融合了佛家德“非有非无”、“非空不空”的观念,所构架的世界观就是从“无极”到宇宙原始状态的“太极”。并且处于循环往复地动静交替转换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一种古代朴素的矛盾对立又相互转换的唯物观。
(三)《通书》
周敦颐的文艺思想集中于《通书》中。《通书》全书共四十章,其中关于礼乐的有六章,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周敦颐的礼乐思想,受《礼记·乐记》的影响和启发。《乐记》认为,“乐”来自天地,是对天地之中和的反映,“乐”是自然的中和,“礼”是自然的秩序:“乐者,地之和也。礼者,地之序也。”[4]作为坚守圣人教化思想的周敦颐儒认为: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通书·乐中第十八》)。因“乐”的作用在于道德教化,故“乐”的形式也要注意,乐声要平淡和乐辞美善,达到“中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彰显教化作用。反对华而不实的乐声和乐辞: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通书·乐下第十九》)。周敦颐作为儒家正统“诗以言志”要求的继承者,重视道德伦理教化作用。他针对时弊提出“文以载道”的原则: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可见,《通书》的主要思想就是为伦理纲常找到理论依据以及宣扬道德教化。因此,周敦颐也被称为“理学之宗”、“理学之主”。朱熹在评论《通书》时指出:“至论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言。顧其宏纲大用,即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5],可见赞誉、评论之高。
三、结语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汉唐经学转至宋明理学,宋代时期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表现出新形式的璀璨、壮观的景象,在这个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转折中,涌现出群星璀璨般的杰出思想家们,而周敦颐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至今公元2017年,刚好是其诞辰1000周年。研究周敦颐,对研究传统中国思想文化、国学、哲学、伦理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君子之要义——莲花的图腾,必将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朱熹.周敦颐事状·周敦颐集[M].梁绍辉等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7:169.
[2]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周敦颐集[M].梁绍辉等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7:167.
[3]梁绍辉.周敦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7.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73—1098.
[5]朱熹.通书后序·周敦颐集[M].梁绍辉等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7: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