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健身场馆业

2017-09-22陶乐珊

进出口经理人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运动发展

陶乐珊

摘 要: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文化的偏好也在不断转变。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消费会出现拐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健身场馆业也经历了许多起起伏伏。从最开始的统一国家建设运行场馆,到各地区政府建立场馆,购买民营服务,到海外资本流入形成新的健身热潮,政府尝试PPP、BOT、眾筹等新模式,到现在的“互联网+健身”O2O包月模式。这是健身行业不断走向市场的过程。我们看到政府从一手包办,走向政企合作,最后实现政府因势利导创造环境,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状态。

关键词:健身场馆;运动;发展

一、健身场馆业

“健身”是一项在当下日趋流行的体育活动。主要目的是完善并且保持身体形态,增强力量,舒缓压力。“健身产业”是指所有和健身活动相关的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集合,具体可以包括健身场馆、健身私教、理疗康复、营养饮食等等。本文着重讨论的就是为健身活动提供场馆以及相关服务的活动集合。

二、健身场馆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标准体育场馆建成的年代分布图见图1。

图1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标准体育场馆建成的年代分布

(一)政府包办时期(1949-1980)

1930年蒋介石时期,就曾经在南京建设了座大规模的中央体育场,作为以后召开全国运动大会的基地,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主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号召,各地纷纷建设体育场馆。

这一时期的体育场馆的特点是政府包办,规模巨大,使用率低,这时的健身场馆业几乎不能被称为产业。此时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体育消费和场馆建设,而更接近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问题也很显然:过大的公共场馆实际上并不符合市场需求,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个人理解,这是一种过渡赶超的结果。

1965年开始,随着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丰富,大型化综合化场馆逐渐出现。体育场馆作为公共基础设施,能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出现了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等场地的对外出租。并且随着从全国到地方的运动会体系建立,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频率增加,也提高了场馆的使用率。

(二)民营资本涌入,场馆市场过热(1980-2010)

1、国有场馆建设(1980-1990)

1986年,国家提出了“一场两馆”的建设目标,每个城市要有一个室外体育场,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一个室内游泳馆。国家的号召使得全国的健身场馆氛围一下子浓厚起来。然而政府“一味求大”的风气也愈演愈烈,场馆越建越大。而房地产的热潮使得地价飞涨,体育场馆的造价飙升,场馆越建越偏。造成体育场馆设计建设的时候要求最大最贵,建成时间要赶大型赛事,建成经营不管不顾,民众不愿意舍近求远,最后造价数亿的场馆要么空置要么爆破改建房地产。以沈阳为例,沈阳绿岛体育中心于2003年建成,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造价8亿,空置9年后在2012爆破改建房地产。

政府主导的问题更加突出,建设场馆容易,运营场馆不易。国有场馆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和原因都是一致的——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直接面对市场的微观领域,市场,或者说民营企业具有比政府高得多的敏锐觉察。

2、民营场馆涌现(1980-2000)

80年代中国场馆也涌现了一大批民营健身场馆。此前的民营健身场馆往往依托高档酒店,因为健身需求还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的商务人士。如表1。随着80年代中国举国体制的成功,中国体育在国际赛场上的优秀表现掀起了中国人的体育热情。1982年李宁成为体操王子,1984年中国奥运第一金,1988年中国足球打入奥运会,使得中国的健身场馆进入发展通道。

3、国外资本涌入(2000-2010)

2000年,随着中国入世开关,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催生了一大批外资健身品牌,对于中国本土的品牌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外资利用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理念,以及中国对于美国壮汉的刻板印象和向往,在中国迅速扩张,培育了中国市场。如表2。

4、民营场馆的过热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体育需求会出现井喷。然而在1980-2010这30年间,中国人均GDP在快速增长,体育氛围遇上高潮,健身场馆业的消费受众在快速扩大,但是远远赶不上健身场馆的扩张。健身场馆的经营模式相对容易复制,彼此之间差异较小,差异化竞争难以实现,消费受众又相对有限,场馆之间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原价8000的健身年卡最低时仅售1000元,这样的竞争本质上牺牲的是消费者未来的权益,因为收益的降低只会导致压低成本,服务水平降低。一旦经营难以支撑,消费者提前预存金额无法得到消费。比如2007年经营25年的亚历山大健身房一夜倒闭,2011年青鸟健身3家门店宣布无限期暂停营业,都暴露了民营场馆过热造成的问题。

5、小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的受众不再集中。最早的健身人只是原来的各运动队的运动员,国有场馆尚可满足。后来转变为商旅精英人士,可以依托于高档酒店和海外资本。到现在健身成为非常常见的服务消费品,这里的资源配置必然要交给更加擅长微观操作的市场和企业来运行。政府应当利用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企业“造势”,大型场馆的建造更重要的是和大型赛事匹配,形成运动大事件的节奏和社会潮流,具体的运行,尤其和个体与小组织消费者的接触应当充分交给企业。否则绿岛场馆的剧情很可能再次发生。

同时为了避免产业过热导致的无序竞争,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应当跟紧时势。避免“一放就乱”,还要靠明确可操作的法规和彻底贯彻的执行。

(三)政企合作,政企配合(2010-至今)

1、大型场馆PPP和BOT

国家大型场馆开始进入PPP国家项目库,实现民营资本和政府资本的共同合作。出现委托经营和购买民营服务,资产证券化等你等形式。都是为了将政府的雄厚资本和拥有的土地资源与民间灵活的投资运营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民众、政府、企业三方利益共赢。endprint

2、“互联网+”健身

随着健身场馆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解决之道还应该看当地的具体“禀赋差异”。健身场馆业最基本的比较优势就是“选址”。一个选址不能同时给两个企业使用,离人们工作生活点最近,交通最便利的场馆选址往往只有一兩处。互联网+的健身场馆就是充分利用了“小而美”的选址优势,用高坪效小场馆实现低成本和灵活的包月付费,再搭载APP平台,利用互联网解决零散资源和零散客户的匹配。

3、健身步道——政府与企业的配合

互联网+健身场馆也逐渐进入白热化竞争,个人以为,未来的健身场馆业必然向着场景化健身发展,也就是在特殊场景中健身。以国家在2009年开始建设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为例。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由国家批准拨款,地方体育局出资,共同建设,国家验收。这11条健身步道为地方带来了体育健身和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如下表3。

本人是浙江温州人,温州大罗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之后,第一,培育了一大批登山爱好者和户外健身消费者,使得温州的体育健身风气为之一振。大罗山上设有五六个属于不同登山俱乐部的登山基地,两个骑行基地,民众非常喜欢这样将健身和短途旅游结合的新休闲方式。许多健身房也推出了登山出游的活动。

第二,确实改善了大罗山上居民的产业结构。大罗山上原来的产业是以农业为主,有大量苗圃,主要出售盆景松树、茶花等大型苗圃植物,山上交通不便,居民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出售货物都需要经历2-3小时的山路徒步肩挑运输。国家健身步道修建成立之后,大罗山里的传统砖木民居和清澈广阔的山水风景成为温州新的近郊旅游景点,大路边林立农家乐,山间路旁有冰饮和传统小吃,极大拓展了居民的收入渠道,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

个人以为,国家级登山健步道的修建是政府因势利导,企业充分发挥的优秀典范。当地有山水,有古迹,有健身和休闲需求的受众,这是因势。国家投资,定期验收,当地政府拨款积极建设,这是利导。市场和企业充分发掘商机,依托政府建立的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产业蓬勃发展的局势,从而实现了一个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甚至为健身场馆业这个大产业提供了场景化健身扎样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三、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充分配置

政府举民众之力做个人不能做之事,企业尽个体之能经政府不能之营,这就是我理解的“新结构经济学”下的政府与企业的配合。

体育场馆业只是很小的一个产业区间。只是由于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政府力量从强到弱,市场力量从弱到强的对比显得格外显著,健身场馆业对于民众生活水平的影响也格外显著。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将成为推动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04).

[2]于振峰,王庆伟,任园春.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关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动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正经运动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疯狂的运动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