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城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7-09-22单璐璐白华谭丽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积温日照降水

单璐璐 白华 谭丽静

摘要 通过对凤城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探讨年降水量、≥10 ℃年有效积温、生育期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气象要素对近37年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14年日照时数明显增加,年降水量缓慢减少,≥10 ℃积温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0 ℃有效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

关键词 气候变化;降水;积温;日照;玉米产量;辽宁凤城

中图分类号 S16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15-02

凤城市,古称凤凰城,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临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凤城市北邻本溪满族自治县,南与丹东市振安区和东港市接壤,东靠宽甸满族自治縣,是丹东市玉米主要种植地。凤城地区气候温寒适度,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 ℃,年降水量1 013.6 mm[1]。

气候变化将改变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而对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作物产量形成重要影响,因而农作物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2-3]。气候因素很多,其中对农业影响较大的有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降水量、有效积温和生育期日照时数,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生长环境,无论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4-5]。李辉、普宗朝等[6-8]都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十分复杂,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影响。本文选取凤城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生育期日照时数3个主要气候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并从中得出3个气候因素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提供参考,并且对减灾效益作出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选用凤城市气象观测站1955—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降水量、日照时数、≥10 ℃有效积温),丹东市统计局1978—2014年玉米产量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将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xt=a0+a1 t(t=1,2,3,…,n)(1)

式(1)中,xt为气象要素的拟合值;a1×10称为气候倾向率,表示气象要素每10年的变化率。

1.2.2 玉米气象产量的计算。为了区分自然和非自然因素对粮食作物的影响,一般把作物的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气象产量,还有一部分随机因素造成的产量,一般忽略不计。趋势产量反映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长周期产量分量,也被称为技术产量,气象产量是为了消除社会及生产水平因素对产量资料的影响,突出气象条件的作用,特对产量资料进行分解处理:

Yw=Y1-Yt(2)

式(2)中,Y1是实际产量,Yt是趋势产量,Yw是气象产量,正值表示增产或丰收,负值则表示减产或歉收。

本文计算1978—2014年实际玉米单产时间序列记录中,采用三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确定由于社会生产力所显示的趋势产量,实际产量减去趋势产量为气象因素所显示的气象产量[9-11]。

1.2.3 相关性分析。为了说明本文选取的3个气象要素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大小,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1978—2014年的气候产量样本与降水量、≥10 ℃有效积温和生育期日照时数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倾向率

2.1.1 日照时数。从图1可以看出,1955—2014年研究区域内日照时数明显增加,1977—1978年日照时数增加十分显著,其中2014年日照时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为1 618.8 h;1975年日照时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715.9 h。

2.1.2 降水量。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其中1985年年降水量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为1 692.3 mm;1965年年降水量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567.0 mm。

2.1.3 ≥10 ℃有效积温。从图2可以看出,≥10 ℃有效积温的变化幅度不是很明显,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其中2014年 ≥10 ℃有效积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为3 733.8 ℃;1972年≥10 ℃有效积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2 754.6 ℃。

2.2 玉米气象产量

图3为凤城地区1978—2014年玉米的实际产量、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的时间序列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近37年来玉米的实际产量、趋势产量呈增加的趋势,而气象产量总体变化不大。

2.3 相关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凤城地区玉米产量与≥10 ℃有效积温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相关,与年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因此,≥10 ℃有效积温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将玉米生长季各月≥10 ℃有效积温与产量再进行相关分析(表2),可以看出,5月凤城地区玉米上旬处于播种期,下旬处于苗期,这时玉米产量与≥10 ℃有效积温具有显著相关性;9月玉米刚刚授粉完毕,这时玉米产量与≥10 ℃有效积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其他月份≥10 ℃有效积温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影响不大。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历史气候资料(1955—2014年)的研究和玉米的产量数据(1978—2014年)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凤城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10 ℃有效积温和生育期日照时数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可对1955—2014年玉米的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近37年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本文得到了以下初步结论。

(1)1955—2014年凤城地区日照时数明显增加,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10 ℃有效积温的变化幅度有缓慢增加的趋势。endprint

(2)凤城地区近37年来玉米的实际产量、趋势产量呈增加的趋势,气象产量总体变化不大。

(3)气象因素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影响的程度:≥10 ℃有效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其中,5月和9月的≥10 ℃积温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

根据不同气象因素的气候变化对凤城地区玉米生产的不同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提高凤城地区的玉米生产力。本文只选取3个主要气象因素进行研究,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曲仁军.丹东地区农业气象手册:2002年卷[M].丹东:丹东市气象局,2002:1-6.

[2] 普宗朝,张山清,李景林,等.近50a新疆≥0 ℃持续日数和积温时空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3,30(5):781-788.

[3] 杨晓光,刘志娟,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I.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29-336.

[4] 杨沈斌,申双和,赵小艳.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9):1519-1528.

[5] 周文魁.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科技应对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9):75-79.

[6] 李輝,姚凤梅,张佳华,等.东北地区玉米气候产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4):423-428.

[7] 普宗朝,张山清,徐文修,等.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173-182.

[8] 陈隆勋.中国近4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J].气象学报,1998,56(3):257-260.

[9] 苏尚洁.浅谈低温阴雨年本省水稻产量特征[J].广东气象2007,28(4):457-459.

[10] 王柳,熊伟,温小乐,等.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21):138-146.

[11] 吕硕,杨晓光,赵锦,等.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替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18):179-190.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温日照降水
打雪仗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推理:夏日照,影子长
特别的宇宙生日照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无菌级微型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温度对杂交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生育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