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7-09-22张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弹性预设目标

张瑛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与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密切联系的。传统教学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把学习过程简单视为“刺激——反应”的过程,认为教师提供怎样的刺激(预设),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生成),因此,教学难免是重预设轻生成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大家已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股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疑问、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形成了“生成性教学”。但是,一段时间后,人们似乎又犯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忽视了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很多教师比过去谨慎,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就成为无的之矢、无源之水。

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预设和生成,任何一项都不能绝对化。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预设因生成而精彩。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呢?下面,我试图从弹性预设和美丽生成两个方面来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弹性预设

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应是弹性化的预设,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落实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落实的过程应该是生成性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留足空间。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第三,教性要注意對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一方面对文本内容要做到烂熟于心。与程序性的知识不同,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或者词语的解释等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只需要用语言加以表达,一定不能出错。对老师而言,这是基本功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丰富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如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会更好。只有这样,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

总之,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

二、美丽生成

根据教学预设,我们可以把生成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弹性内生成和弹性外生成。前者因为是意料之中的,教师只需要吸纳整合学生的观点,顺应他们的心理,最后进行指导渗透即可。而事实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这就是一些弹性外的生成。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有时是奇思妙想,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应对这些弹性外的生成状况呢?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全部情况。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首先是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

其次是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相对外部环境来说,这是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这里我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掌握课堂的应变技巧,为生成导航。

1.学会倾听,回抛

在有了弹性的预设后,随着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并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2.学会捕捉,调节

如出现意外情况,干扰只要不是太大,只需腾出较短时间处理好,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学会放弃,重组

这是指在课堂正要开始或中途产生了生成的火花后,教师把整节课或课堂余下的时间全部进行调整,放弃原先的预设,合理地进行重组,也就是说,把此后的一切都让给生成。当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纯粹的“生成”实属矫枉过正,因为,探究是学习,而接受也同样是学习。所以,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弹性预设目标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基于分治法的Kubernetes弹性伸缩策略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弹性势能纵横谈
浅析预设的应用
正手击球弹性动作解析(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