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探析
2017-09-22赵国蓉
赵国蓉
【摘 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一特点导致了其管理上的特殊难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出来源多样、形式多样、产生效益的方式多样等发展趋势,也增添了其管理的难度。本文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按照资产配置环节、资产使用环节、资产处置环节,三个环节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资产配置
一、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即资产配置环节、资产使用环节及资产处置环节。这三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业务流程,也是相互影响的业务循环。既有因业务风险点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个性问题,也有面对共同的形势而产生的共性问题。以下就各个环节在共同形势下的突出风险点,分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资产配置环节
(1)信息不对称,导致购置审批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的原则是现有资产确实无法满足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且无法通过共享共用,及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替代。从原则的表述上来看,高度的概括,这对审批人员的执业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购置审批流程是,单位在盘点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提出购置需求。其中,财政性资金购置限额以上资产报主管局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一方面,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单位很难主动尽职尽责地从效率最大化的立场申报资产购置需求,相反,外部不经济效应往往导致管理人做出多多占用财政资金购置更多更新潮资产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涉及的服务领域非常广泛,服务对象及提供服务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财政部门作为审批者,如果要做出精确的判断,需要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有些信息的获得成本也可能非常高,导致审批流于形式。单位最终可能获得审批购进使用效率并不高的资产,另一边还可能存在着大批存量资产的闲置浪费。
(2)来源多样,导致核算不规范
事业单位资产来源,除了购置外,主要还有调拨、接收捐赠等。虽然,各单位对于新增资产的核算都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在接受捐赠的资产中,可能涉及到一些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其入账价值的确定往往容易产生较大偏差。同时,有个别个人捐赠,由于捐赠方没有自我维权的需求或维权意识不强,如果接受捐赠的单位没有有效的内控措施,容易导致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的现象。更可怕的是,有些领导对此不以为然,造成违纪隐患。再例如,对于调拨资产,有些单位不够重视,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常常出现仅由使用部门接收一下就算完事的现象。这一方面造成对资产的验收不全面,日后對于资产缺失损坏等情况无法明确责任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使用部门不清楚资产部门和财务入账的证据要求,造成证据缺失,证据链断裂,最终导致账实不符。
(3)重硬件的验收而轻软件的交接,导致技术的更新换代不能落到实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增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需求。虽然在政府采购环节和验收环节,均有评审专家参与的要求,但这些设置只能保证在对应的时点上资产软硬件的同步,而资产最终的使用和发挥效益还是要落实到单位本身。如果过分依赖外部专家的专业技术,而忽视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学习,那么即使有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也无法发挥其功能。
2.资产使用环节
(1)资产存在状态发生改变,管理难到位,资产安全无法保证
对于传统的资产安全,基本的牵制措施大家已比较熟悉并且执行到位,但对于现阶段存在状态已发生改变的资产,有些单位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措施往往有些跟不上。例如,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系统设置了支付岗及审核岗,但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由于工作头绪多,而且认为电脑操作本身就是对操作人员的一种监督,于是,在授权不明确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支付岗一人操作所有环节的现象,造成货币资金被贪污挪用的风险。再例如,在以前,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同质性比较强,所以在限制接触这一块就不是很强调,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些岗位如果不强调持证上岗,就难以避免误操作带来的资产损坏,从而威胁到资产的安全性。
(2)资产的表现形式多样,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
在以往,事业单位资产主要是货币资金、少量的存货以及固定资产。但随着事业单位逐步地与外部融合,资产的表现形式也逐步多样,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由于基建项目增多,事业单位产生以工程预付款为内容的债权类资产。对于债务方,如果合同约定的质保金相较于开票的税金不具有利益上的优势的话,那么,他们对于后期手续的完善通常不太关心,甚至刻意逃避。而作为债权方,因为基建工程周期比较长,做往来款处理在账务上也不影响报表的平衡,往往也会忽视这部分资产的管理,造成实际上是支出却长期以资产的形式列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再例如,有些事业单位为了盘活存量资产,可能通过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以及担保等方式使用国有资产,这部分的资产如何反映在账面上,也是需要有一些规范来保证。
(3)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资产使用效率无法保证
使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于单位存量资产的盘活利用,各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普遍缺乏。相比于新购置资产,盘活存量资产需要相关人员调集大量原始资料并大量的现场查证,而且存量资产一般没有新购置资产“时髦”,出于“喜新厌旧”的心理,单位也倾向于选择新购置资产。②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的收益没有经济上的考量,绩效评价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细化到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资产的使用效率无法切实保证。endprint
3.资产处置环节
(1)处置标准不明确,导致处置随意
与购置阶段类似,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也只是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对于满足处置条件的具体标准则缺乏参考,例如某类资产的基本使用年限达到多少或者技术参数落后同行业标准多少才可以申请处置等等。导致处置随意,且无法留下责任区分和追究的依据。
(2)处置审核不科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核,一般的原则是依据授权分属各层级管理。由于超过授权范围的处置审核手续相对繁琐,有些单位或部门就采用分散处置的方式逃避监管,这一方面不利于审核程序真正发挥作用,无法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腐败。
(3)部門之间沟通联动机制不健全,导致账实不同步
资产处置往往需要提供资产配置时的原始材料及相关证明审批材料,这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合作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则常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使用部门不主动提供资产处置依据,资产管理部门无法提供资产信息索引,财务部门以此为借口拖延翻找相关资料。导致资产已实际处置,而相关手续却迟迟无法落实,账务处理滞后,账实不符。
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以上几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虽然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其成因却存在诸多共同之处,针对其突出的根源性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的分析运用,科学监管资产流转各环节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平台已建设完成,但要让相关数据真正在资产流转各环节为监管提供决策参考的话,下一步要加强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在目前系统简单的分类统计的基础上,构建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立体化对比,设计合理的指标参数,使单位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外部监管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分析获得自己关心的信息,直观动态地了解单位的资产存量状况,资产运转状况以及与参照数据之间的差距状况,甚至是差距原因的提示,从而科学管理和监管资产流转各环节。
2.细化管理措施,合理保证资产安全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对近年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为防止误操作造成的资产损坏,一方面要追溯到购置资产合同签订环节,对于合同内容中的技能转让条款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接收资产实物的同时,一定要对照合同条款,落实操作人员岗前培训的责任归属;另一方面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岗前培训制度以及持证上岗制度等,限制接触措施也要同步到位。
加强学习,了解新生资产表现形式的本质,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坚持相互牵制的原则不能放松,客观上存在困难时,则要启用相应的替代程序,对于突发事件和情况制定预案,保证资产安全。
3.加强部门联动,规范核算,合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以及与外部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岗位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必要时,可抽调相关部门人员以工作组的形式开展工作。资产使用部门要对资产的实际运行状况明确了解并做好相应记录,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资产管理部门依托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并定期不定期的实地查访,做到对单位资产的总体状况心中有数,同时对资产使用部门传递的信息通过实地查访确认后及时会同财务部门落实相关审批手续,调整平台数据。平时,注重平台数据的维护及分析,报决策层参考。财务部门要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对于平台数据要及时给予关注,积极配合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证据收集及手续审批等工作。规范核算,往来款定期核对,账务处理要及时准确,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披露有关资产状况信息并在来年的预算编制中综合考虑,提请管理层关注。
科学设计相应内控环节,保证证据链完整,如需外部协调时,要及时沟通。例如,就调拨资产手续容易缺失的问题,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完善调拨资产验收回执环节,对调拨资产的交接双方形成牵制,确保实物资产的验收和证据资料的验收相互对照,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资产的日常使用效率管理,原则上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事业单位要制定并落实岗位责任制,作为对资产使用者及管理者是否履行岗位职责的最基本约束。对于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则可以区分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针对事业单位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考虑采用结果引导的方式,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制定量化指标,选择有可比性的参数,严格考核并最终将考核结果落实到个人绩效。例如,可在单位年终考核项目中增加盘活存量资产节约财政资金的具体金额或比例,达到一个相应的值加分,计入最终考核总分,从而影响单位考评级次,相应的影响个人年终绩效。
对于事业单位新增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问题,可结合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编制时,设立科学的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始终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绩效考评中,要细化目标,考评结果要与个人绩效挂钩。要开辟多方面监督评价渠道,对于影响资产使用效率的因素要区分轻重缓急在绩效目标中给予不同程度的体现,从而真正发挥绩效引导的机能,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