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成环境的使用评价研究
2017-09-22罗融融张炜刘华雷怡
罗融融++张炜++刘华++雷怡
摘要:以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为例,对使用者进行了环境认知的调查研究,以获得高等院校新校区建成环境的评价。通过绘制认知地图、调查问卷、语言描述及访谈等方法,分析了校园的意象空间结构、一般意象要素和总体评价,形成了使用者对校园规划设计的反馈,从而为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校区;建成环境;评价;双福校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6303
1引言
高校校园作为中等尺度的环境,具有使用者接触频繁、使用者类型相对集中且定期更换、使用规律较简单、空间要素较完整、人群密度大等特点。对使用者而言,高校环境是易于直接感受和认知的,其空间适宜性与使用者的直接感受是密切相关的。据此,研究使用者对于高等院校新校区建成环境评价,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建成效果,对于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改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
2研究对象概述
重庆交通大学近年来新建成的双福校区位于重庆市主城重点拓展区域之一的双福新区,整体地势平缓、交通便利,距南岸校区40 km左右。新校区位于双福新区的东北角,占地2400亩,建筑面积85万m2。主要承担了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与教育任务,目前建成开放区域在1000亩左右,学生人数约1万人。
3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0人进行调查,控制其组成比例为:在校生60%、教职工30%、外来人员10%,以此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这些被试者均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在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绘图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该研究采取以绘制认知地图为主,结合问卷、访谈、图片再认等方式进行。
4调查结果分析
4.1意象空间结构
4.1.1空间结构
双福校区的空间结构可简化为串联于正交十字形道路干道上的四大组团,南北主干道西侧是教学科研区与活动区,东侧为分布有食堂和宿舍的生活区和运动区。各个区域的功能明确、区划完整、布局紧凑,有助于使用者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认知结构。
4.1.2方向
双福校区以南北方向为主导,东西向的导向性较弱,芳华路等南北向主干道及其周边区域形成了突出的导向。由于校区平面布置并不是呈正南正北的走向,因此大部分使用者在寻址定位时主要依靠标志物定位法,仅有少数受访者是以东南西北的方向来形成明确的定位。
4.1.3中心
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 D01 学生活动中心和德园服务中心(即食堂)区域作为双福校区的核心位置。这两个建筑及周边区域在占据了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并且,人员活动密集的湖滨广场和李子湖沿岸紧邻 D01 学生活动中心,人流的聚集效应非常显著。校园的空间布局是以D01 学生活动区域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形成校园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向外扩张形成活动较少的区域空间如实验室楼、力学楼等使用频率较低的场所。总体而言,校园中心意象的位置恰当,结构层次分明。
4.1.4同一性
受访者普遍认为双福校区的建筑色调及材质过于统一,区分度相对较低,而且造型的相似度过高,虽有效提升了学校风貌的统一性,但易辨识度也随之降低。教学科研区内,沿着荣臻路布置的A01、D01以及B01等建筑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但仅从外观和立面上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分,这也对使用者的寻址带来一定困难。校园景观的同一性较高,主要采用香樟、黄桷树等作为骨干树种,形成了一致的绿色背景。但树种不够丰富、景观节点设置过少等问题使校园景观缺少一定的特色。
4.2一般意象元素
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总结出的意象五要素(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结合校园的环境要素,可将公共意象分为建筑、道路、场所、标志,以及区域和边界。
4.2.1建筑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建筑元素的可意象性最高。绝大多数受访者在认知地图中都体现出了建筑元素,大部分人能绘制出建筑平面的大致轮廓。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这种中等尺度环境中,建筑物最易为人记忆和再认,是识别环境的重要参照物。80%的受访者认为A01教学楼是双福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另有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D01学生活动中心和德园服务中心在学校的建筑中可意象性最高。
4.2.2道路
除建筑外,道路这一意象要素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表明大部分使用者是依靠对道路的熟悉程度来区分场所的。有48%的受访者认为双福校区的路网清晰、结构明确。有58%的同学认为学校有主干道,19%的同学认为没有,其余的为不清楚是否有主干道。芳华路、荣臻路和银杏路形成了道路的主要构架。这三条主干道均呈南北走向,在某一段距离上近乎平行,调查中受访者的对这三条道路的可意象性分别为45.5%、32.5%、16.7%。香樟路虽是次级道路,但其两边列植了香樟树形成夹道的植物景观,又位于运动场主席台后有较高的可达性,因此容易被人们识别并记忆。
4.2.3场所
受訪者对于场所的认知与区域划分有直接关系,每一区域内都有意象性较高的场所。学习区主要包括A01教学楼及周边绿地,生活区主要是宿舍楼的楼间绿地;活动区受访者的意象集中在湖滨广场,运动区的标志性场所则以操场为主。这些场所功能各异、尺度不同,但都具有清晰的边界、明确的功能和环境特征,能够很好地为使用者的活动提供空间。
4.2.4标志
4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标志是南门,38.7%认为是钱伟长雕塑,少数认为是D01学生活动中心、A01教学楼或德园服务中心(食堂)。南门呈虹桥造型,其颜色鲜艳、横跨东西,使用者的认可度和意象性最高。它不仅体现了工程与艺术的结合之美,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以道路、桥梁等专业为主的交通土建类优势学科群和办学特色。此外,在访谈中也有不少受访者提到,学校的李子湖前身是李子湖水库,其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优美,在使用者心目中也形成了突出的意象。endprint
4.2.5区域和边界
使用者对区域的意象较为清晰,普遍能认知到一期校区可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以及运动区,但部分区域的边界较为模糊。就目前开放的一期校区而言,约62%的受访者认为内部环境分界明显,33%的人认为不同区域是通过道路来划分的,有29%左右的人认为是指示牌。外部边界在东、南侧清晰,而西、北侧的边界模糊,学校与外部环境多是以砖砌的墙为分隔,而且部分墙体还存在缺失现象,西湖滨路还有少量围挡遭到了人为破坏。
4.3建成环境总体评价
从受访者对校园建成环境给出的总体评价来看,很满意的占到17.65%,不满意的为11.76%,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园环境一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百分制计算,受访者对学校的总体评分集中在50~75分的区间。其中,教职人员、外来人员给出的评价普遍偏高,而学生的评价相对较低,这也与学生与校园环境接触时间最长、对建成环境有切身体会,学生群体普遍年纪偏小、更加求新求变等因素有关。
引起较多评价和关注的环境要素主要集中在建筑和绿化两个方面,建筑的主色调为灰色及浅黄色,形式较为普通平实,并不具有强烈的特征,缺乏创新和有趣的地方。整体的空间活力和视觉特征不够突出,并不能很好体现出大学校园自由开放的氛围和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特质。校园中整体的绿化覆盖率较高,滨水区域的植物种植与水体结合较好,但树种单一、植物景观缺少季相变化、与建筑和场地的联系较弱。
5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中,在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中选取了不同职业、性别、年龄、专业的教职工、学生、以及外来人员进行建成环境评价的调查。总体来说,使用者对于校园建成环境的评价一般,对环境的感知偏弱。针对调研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受访者的意见建议,笔者拟对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的环境建设与改造提出如下看法。
5.1统一景观风貌,局部重点打造
学校的建筑在色彩风格和形式上高度统一,但是景观缺乏整体性,没有贯穿统一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因此需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通过丰富植物品种及种类、增加景观小品、设立统一的标识牌、改变铺装形式与色彩等方面使景观在统一的同时又能充分与建筑和场地相结合。
5.2优化道路环境,提高易识别性
双福校区的道路识别性较差,道路景观雷同,建议加强主干道沿线改造。通过设立统一的标识系统、增加小品设施、增加绿化种植等方法,使步行空间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对次干道周边的节点空间进行整合,增强其特异性。将生活区内各条道路旁的节点空间进行统一美化,形成序列景观空间。
5.3增设景观节点,满足使用需求
学校中缺少能提供驻留空间、展现校园文化、丰富景观结构的节点空间。以人流集中、使用率高的湖滨广场为例,其中心主要是开敞的硬质铺装场地,没有植物、景观小品等进行装饰或划分空间。食堂南侧的草坪,坡度平缓、交通方便,但目前仅开辟了道路,并未设置可供人活动的节点。因此,要在校园范围内确立几处节点空间重新规划其环境,通过植物形成林下活动空间、设立景观构筑物等方式形成景观结构中的点状空间。
收稿日期:20170726
作者简介:腰明凡(1976—),女,馆员,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及竣工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
[HT][CDH01248*4/5]
致謝:本研究在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得到了重庆交通大学2014级风景园林班全体同学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21.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8~116.
[3]高春义,岳莉然,王蕾.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J].山西建筑,2011(3):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