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探析
2017-09-22李冬冬
李冬冬
摘 要 网络时代传播技术的变革重构着当今中国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中国梦在大学生中传播的现实价值,其次分析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优化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 网络;中国梦;大学生;传播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4-0093-02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思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1]。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不断奋斗。而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和践行程度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和进程,影响着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信息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并正在重构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当代大學生作为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思想和行为方式受到网络上多元价值体系的强烈冲击。面对冲击,中国梦如何在网络传播时代发挥主流引导作用。高校作为承载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梦以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素质和能力。了解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问题,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中传播的现实价值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不断从经验化向理论化转变发展并趋于理性和成熟,但当下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斗争无处不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不断升级,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侵入。在纷繁复杂价值多元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大学生思想容易产生偏差导致非理性的观点和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多元声音中正本清源,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认识中国梦的现实价值和深刻内涵,并主动加入到实践中国梦的行列中去。
1)传播中国梦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提供价值导向。梦想是超越现在指向未来的价值诉求。梦想与人生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人们拥有的梦想和追求不同,成长的道路和日常生活方式也就不同,有的重视物质,有的强调精神。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梦解决了当代大学生的梦想困境,使他们确立梦想时不再迷茫,为他们成长道路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选择标准。中国梦既是国家大梦,也是国民小梦;既有对物质的期盼,也有对精神的追求。中国梦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的新坐标,实现人生梦想的新舞台。传播中国梦,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认识到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中国梦相结合。只有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个人理想才会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变为现实[2]。
2)传播中国梦为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凝聚精神动力。当下中国的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特殊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潮流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机遇、困难和挫折,容易对人生理想和未来发展产生迷茫。要改变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奋斗目标模糊的现状,就必须要有中国梦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支撑。中国梦作为每个中华儿女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将国家民族的发展与个人奋斗目标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和人文关怀,蕴含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成为激励大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过程中自强不息、励志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只有在推进中国梦实践中凝聚起的这股精神动力才能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奋斗目标。
2 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认知现状
传播是形成认知的前提。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从大众传播时代向网络传播时代转变,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既有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也有各种新兴网络社交媒体。而人们因教育背景、个体心理、社会身份的差异对接触媒介及接触频次具有一定偏向。因此从传播渠道看,以“95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从出生就与互联网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俨然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和影响者。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4G网络的普及应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已成为大学生们最重要的使用媒介。
然而目前高校在中国梦认知的网络化教育中出现了缺位的现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中国梦信息的首选渠道,其次是传统媒体及学校教育等传播渠道。但从传播效果看,学校教育和传统媒介对大学生中国梦的认知发挥重要作用,而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关于中国梦的认知的影响最小[3]。这对现实矛盾揭示出学校教育和传统媒体依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国梦的主阵地,而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网络媒介,其发挥的作用却有限。网络上没有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深受大学生认同和喜爱的中国梦作品。
媒介接触行为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程度和效果。虽然“中国梦理念在大学生当中获得广泛的认同。”[4]但这种认同只是一种建立在对中国梦的初步了解而非实质性关心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具体而言,大学生只是知道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但对诸如中国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中国梦等对大学生个人来说更关键的问题,该群体却并不在意和关心。
网络作为一个去中心化和个体化的社会象征和隐喻,透视出当代社会关系和个体发展的变化。网络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强调个人感受、权利和利益,个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以往传统社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模糊。调查显示10%的大学生不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也不愿意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6%的大学生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共同富裕[5]。更严重的是,开放性的网络已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传播其政治价值标准的主阵地,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散布“中国威胁论”,将中国梦故意曲解为扩张梦、霸权梦。而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受此影响,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进行否定、诽谤和攻击。endprint
3 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中传播的路径优化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调查剖析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状、效果以及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程度,更关键的是还要探索网络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路径,使中国梦真正得到大学生的内心认同和实际践行。
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巩固这个传播中国梦的主阵地。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抽象化、政治化的宏大叙事方式,摒弃机械的理论传播和僵化的政治说教,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中国梦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讲事实举例子,从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多元化叙事角度出发,运用平民化叙事策略把作为符号和概念的中国梦形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将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中的中国梦转化为社会话语系统中的大众平民话语,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中国梦的核心内涵。
2)充分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传播中国梦,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信息集散地和舆論加工场[6]。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几乎使每个大学生成为“常驻”网民。然而因缺乏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问题凸显,对一些热点问题盲目转发、跟帖,无形中激化社会矛盾。针对这一现状,高校首先必须通过建设特色化的思政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占领网络新阵地,及时传播中国梦,这样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主流资讯和内容。其次设置留言、评论等板块加强网络互动和交流,通过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思考。最后通过线上互动引导线下活动,使大学生网络参与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行为。
3)着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利用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国梦,吸引大学生参与到传播中国梦的活动中来,锻炼他们的集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实现中国梦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被动的了解中国梦内涵到主动的参与中国梦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2]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6.
[3]申琦、廖圣清.传播与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J].新闻大学,2015(1):99.
[4]黄聚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4(1):29.
[5]黄聚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4(1):27.
[6]吕旻,杜兰晓.网络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