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一歌天下新

2017-09-22彭广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定风波东坡苏轼

彭广文

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这里的“新天下耳目”主要是指苏轼的词着重表现的个人化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

那么东坡词何以能够使天下耳目一新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环境宽松

唐尚武,宋尚文。凭借武力获得天下的宋太祖深知武人当权的弊端和隐患,因而宽待文人,柳永在《鹤冲天》词中发出“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宋仁宗也只是大笔一挥取消他终身考试资格而已。苏轼的才华深受欧阳修的欣赏,宋仁宗甚至认为苏轼将会是太平宰相的不二人选,后来的宋英宗、宋神宗也都很欣赏他。正是因为他们每次的竭力保护,苏轼才能从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全身而退。

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能保住苏轼的性命和他精神的自由,而底层生活环境的自由则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并向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苏轼被贬黄州后,曾托友人马正卿为他买了一块东边的坡地给他耕种,并且自号“东坡居士”,过上了轻衣简从、宁静隐逸的山野村夫的生活。在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二日和三日先后作了五首《浣溪沙》。在他笔下,既有潭鱼、乌鸟、麋鹿、猿猱等自然动物,又有桑麻、稻麦、蒿艾、黄瓜等乡村植物,作者置身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与朴实的白叟、天真的黄童和纯朴的村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图景。这在宋代是很少见的。

浣溪沙(苏轼农村词五首)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鸟。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换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二、境界高远

受父母的影响,童年时期的苏轼便对佛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较浓的兴趣,尽管从政初期与韩愈一样曾经卫道辟佛。但当诗人历经宦海浮沉感受到人情冷暖以后,他又转而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一次道中遇雨,触景生情,创作了《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由不怕自然的风雨到无畏人生的风雨,由无畏人生的风雨再到无雨无晴,完成了自我的解脱,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苏轼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确实,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精神境界。

然而,苏轼又能做到在认识到宇宙无穷、人生渺小和世事无常以后,摆脱虚无和消极,积极面对自然和人生,这就是他比老庄、陶渊明境界更为高远的地方了。

在他的阐释自然人生哲理的名篇——《赤壁赋》中,他劝慰“客”说:“水尽管东来西往,但仍在眼前流淌,月尽管有圆有缺,但依然如故,从宇宙不变的角度看,人和万物皆不朽,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是我们可以共同拥有的”。真的是做到了精神的超脱,难怪“客”听了会心一笑,洗盏更酌。

他在另一首《定风波》中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也许对于苏轼来说归去哪里已经不重要,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归宿。

三、性情真挚

1.对待兄弟

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醉后抒情,写了一篇怀念子由之作——《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这样一个团圆的日子,异地任职的苏轼内心充满孤寂,酒后向兄弟敞开心扉,倾诉衷肠,借月抒怀,以想象的天上宫阙来暗指人间社会,以千古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安慰兄弟和自我。

2.对待妻妾

在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诸多男性词人中,写女性的不少,但他们笔下的女性不外乎闺中思妇、青楼歌妓等。能写妻子的,且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大概就得数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了。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在19岁时娶了温柔贤惠的王弗为妻,两人情投意合,夫唱妇随,可这种幸福仅伴随苏軾10年,爱妻的去世给了诗人精神上沉重的打击。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悼亡词。词中时空交错所营造的宏大背景,虚实相生所烘托的深沉情感无不让人震撼动容,一个感情真挚深沉、专注执着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生活在气象承平时代的苏轼,思想境界高远,在诗、词、文、书、画方面均堪称大家,他艺文通才,博识圆通,不受传统题材形式束缚,敢于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做到了对前代词人的超越,对当代词人境界的开拓,真的是做到了“新天下耳目”!endprint

猜你喜欢

定风波东坡苏轼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不绝长啸可凝听
从善如流
早春欣见海棠绽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