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脱贫攻坚

2017-09-22王占义侯倩

中国扶贫 2017年18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王占义+侯倩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集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在生态条件恶劣的地区。根据2016年底的数据,内蒙古自治区有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约为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1%。兴安盟、赤峰、乌兰察布和通辽是内蒙古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共有贫困人口46.4万人,占全区82%。在返贫人口中,因病返贫占41%,是第一大致贫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消除绝对贫困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贫困群众,多次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如何有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完成精准脱贫的目标,是摆在内蒙古全体干部群众面前的重要课题。

绿富要同兴:

生态扶贫是内蒙古精准扶贫的先行之策

内蒙古境内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积达60.9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40.7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生态恶化与贫困相伴相生,这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生态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是难中之难。对于这些生态条件恶劣的地区,要坚决贯彻建设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指示精神,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修护等大型生态工程,在资金与项目的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利用生态保护工程和生态补偿的资金,解决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让贫困百姓成为植树治沙的工人、生态保护的护林队员,通过创造生态就业岗位来战胜贫困。

以库布其为例: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丘占61%,生活在这里的74万沙区人民,世代饱受沙害之苦。农牧民过着靠天吃饭、绕着沙漠不断迁移的生活。80年代,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仅有3%-5%,农牧民人均收入仅有300多元,库布其也成为中国“沙漠”和“贫困”的代名词。亿利资源集团从1988年开始在库布其治沙,先后组建232支民工联队,数千人持续植树种草,通过大规模改良沙漠土地,让沙漠逐渐变成绿洲。到2016年,库布其地区沙尘天气减少了95%,年降雨量大幅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人均年收入达到15354元,三分之一的沙漠被成功绿化。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沙漠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土地改良、甘草固氮、迎风坡造林让生物多样性恢复,通过“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產业,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放牧牛羊,实现了“光、热、电、草、畜、禽”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企业有效益、农民有收益、社会有公益”。30年来,库布其绿色沙漠经济创造了5000多亿元的生态财富,累计带动10多万人彻底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产业润民生: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产业基础资源丰富。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大力支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脱贫模范,通过模范和标杆的示范作用,鼓励民众摆脱贫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致富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入社、参股、合营项目、合建基地,通过土地托管、土地经营权入股、牲畜托养、生态补偿等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特色产业发展成果,获得长期稳定的劳动收益和资产收益。

2015年3月,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肉驴产业,打造毛驴特色畜牧业。双方建立养驴扶贫基金,利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成立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借助“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自我发展肉驴产业。2016年,牧业年度存栏达26.3万头,已发展成为敖汉旗养殖业第一大主导产业和脱贫产业。“十三五”期间,全旗计划增加肉驴存栏20万头,到2020年达到40万头,1.2万贫困人口可持续受益。

扶智并扶志:

这是精准扶贫防止返贫的长远之策

内蒙古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闭塞,文化水平落后。这些地区的贫困户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对自身脱贫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撑。因此,扶智并扶志,这是精准扶贫防止返贫的长远之策。贫困人口自身的素质、身体状况的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培训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内蒙古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与非贫困地区甚至是城市的儿童享受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大致相当的待遇,鼓励并切实支持各类社会团体和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教育,重点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积极定向培养业务能力过硬、专业素质优秀,同时愿意留在草原的教师,充实到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另一方面要推动促进城市教师对口支援,形成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针对贫困地区学生升学、助学金标准以及就业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倾斜。只有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子女立志改变贫困面貌,才能从根本上医治“贫困病”。

如果精神上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与决心,就很难战胜贫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贫困现状本身更加可怕。消极等待、安于现状、好逸恶劳、听天由命,都是战胜贫困所必须克服的消极思想。只有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因此,必须把教育扶贫工作作为精准扶贫、防止返贫的重要抓手,教育经费支出安排、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endprint

只有真正树立起劳动致富光荣、消极懒惰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形成人人想办法、户户谋脱贫的喜人局面,让扶贫工作事半功倍。

文化鼓干劲:

文化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曾有许多游牧少数民族,留下辉煌的文化印迹。草原上雨雪风霜,兵戈战乱频繁,这里的人与自然搏斗,与贫困抗争,锻造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的草原文化性格和不屈的草原牧民品格。

内蒙古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开明豁达、开放融合、自然豪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脉,而这些文化基因,都是战胜贫困的重要武器。

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出台14个政策性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对文化事业投入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产业进入健康发展快轨道,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39%提高到2016年的2.82%,这也为内蒙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保证。

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提升,对于文化扶贫工作大有裨益。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勤劳致富、追求富裕生活的正能量元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鼓舞摆脱贫穷的斗志与干劲,将极大地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群众被动等靠要,则事倍功半;人人主动寻求脱贫,则事半功倍。一方面,充分挖掘呼麦、马头琴等文化遗产,让亘古的旋律拨动当代人的心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等文化团队的作用,通过培养一专多能的文艺队员,走进草原深处、牧民家中,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资金用到位:

用好扶贫资金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显著增加。据统计,2016年全区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4526.3亿元,较上年增加6.4%,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297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8%,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增长了22.8%。如何管好、用好這些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是扶贫出成果、见实效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统筹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贫困县用于扶贫的资金共计几十项,但由于使用条件限制,存在着扶贫资金花不出去的问题,造成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的问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提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允许统筹整合、捆绑使用扶贫资金。贫困县要积极抓住政策利好,把扶贫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用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杠杆,采取政府增信、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在脱贫攻坚中的力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方法灵活、管理高效、执行力强等优势,与民企签订扶贫责任状,形成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户市场化参与,合力脱贫致富。积极引导和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本扶贫方式,如电商扶贫、公益互联网众筹等。努力探索“政府+企业+农户”“政府+合作社+农户”等利益协作机制,通过合作社、租赁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第三,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据统计,约有13万个社会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工作,这些组织活跃在教育、环保、医疗、妇女儿童保护等领域,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扶贫项目与服务产品,建立社会组织扶贫的高效运作机制。首先,要制定民族地区政府购买扶贫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明晰项目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责关系和具体操作程序,通过立法来避免政府干预过多或扶贫责任缺失。其次,要在民族地区贫困对象识别、扶贫方案设计、扶贫项目开展、扶贫绩效评估等环节中,实施社会组织介入的精准对接。各级政府要让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延伸至乡镇、村寨,以项目为载体,搭建社区支持网络,激发少数民族群众自主脱贫的意识,鼓励草根社团自助互助、创业致富。

最后,要加大金融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要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面支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用于脱贫攻坚。设立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与此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因贷返贫的现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因贷返贫。

总之,坚定不移地实施绿富同兴、政企合作、普惠全民的脱贫攻坚,是中华文明建设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件大事,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带动作用,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