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嘉峪关魏晋墓奁盒木板画与砖画之异同

2017-09-22侯晋刚

丝绸之路 2017年18期

侯晋刚

[摘要]本文通过对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的奁盒木板画与砖画画风的比较,认为奁盒木板画与砖画同出一源,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绘画的作者都应是当时的一些民间匠师。因二者绘画材质不同,奁盒木板画在绘画技艺上更加精致细腻,线条流畅如丝,有“铁线银钩”的感觉;构图布局合理,图案更加形象生动逼真,色彩强烈明快,如行云流水,格调高雅,内容多表现神界。砖画则因表面粗糙,绘画技法奔放粗犷,结构简练朴实,挥洒自如,内容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

[关键词]嘉峪关魏晋墓;木板画;砖画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34-02

2002年9月8日,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文管所工作人员在毛庄子村南面2公里处,抢救性发掘一座魏晋古墓葬,共清理出土丝绸、陶器、木板画、漆器等文物113件。其中10余件木质奁盒画的散片尤为重要,这些木质散片正反面均有图绘。可拼组成完整画面8幅,长19~27厘米、宽10~18.5厘米、厚0.3~0.4厘米。正面由马、羊、鸟、兔、龙、虎、朱雀、玄武、异兽、人物和装饰性图案等内容组成,背面均为祥云图案。根据有的木板为梯形推断,其木器原应为覆斗形顶盖的奁盒。木质奁盒在古代北方是比较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至今民间仍有留传。这种色彩鲜艳、笔墨线条纤毫毕现的精美彩绘木板在嘉峪关魏晋墓中尚属首次发现,是继20世纪70年代该地区出土大量彩绘砖之后又一批绘画类文物的重要发现,也是美术考古的宝贵收获。

伏羲女娲日月星河图。绘于原棺盖内顶板处,长1.7米,宽0.4米。图中上方绘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尾交缠;中为星河,上绘日下绘月,日中有一鸟,月中有一蟾蜍,画面四周饰以群山。伏羲在左,右手执矩;女娲在右,左手执规。此画中的人物造型:伏羲身着长襦,头戴三尖帽,眉眼细长;女娲头梳长髻,面部丰满,绘画手法是以墨线为主,辅以赭红、黄等色彩点缀;群山是在勾线后,山尖点以浓墨,山体染以淡墨而成。人物发冠、须眉及规的线条浓重,而脸面、衣襦、头饰的线条则迅疾飞动,质感强烈。赭红色点或长或短、或扫或顿,节奏轻快鲜明。此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于传统此类题材规范的构图方式,而由主体形象突出的肖像画式构图取而代之。人物的形象没有局限于神话传说图解或概念性描述,而是现实生活男女人物的真实写照。

天马异兽图。长27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绘在两块长方形木板上。此图用墨线括边,绘有二马、一羊、一异兽、三鸟等形象。右上方为昂首天马,通身橙黄,体态矫健,四蹄飞扬,眼似龙睛,两根须毛弯曲飘扬,长尾上翘,五股马鬃平直,浑身充满着无穷的力量。天马头前有一只飞鸟,回首张望着奔驰的天马,仿佛欲与天马比速度,表现了天马的奔跑之快。其形象可与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相媲美,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左上角为一只奔跑的异兽(白鹿),瘦骨嶙峋,扬尾奋蹄。左下方为一匹白色的天马在信步游走中伸长脖子饮水,最下部有两只形态各异的飞鸟和一只体态丰满的盘羊。整个画面飞扬灵动,生气勃勃,疾风流云,动感逼人。该图构图完整、空灵,各种形象之间相互呼应,一气呵成,线条精细流畅、遒劲有力,飞鸟及马鬃、马尾用没骨笔法,表现十分准确生动。

青龙白虎图。长27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由两块长方形木板组成,绘有一龙一虎和一组鹰猎场面。龙虎皆张牙舞爪、神采飞扬。画面下方一只兔子在奔逃,另一只则被鹰抓住,背上被啄出鲜血;奔逃的兔子前有一只鹰在滑翔拦截;啄食的鹰背后,另一只鹰正在着陆,落地瞬间力量的控制形态表现得十分生动。此图的线条风格与飞马异兽图相同,所运用的色彩种类也一致。但是在这幅画中,赭黄色不仅仅用以区分物体的原有色彩,也作为一种线条形式用以加强形象的动势,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加充满运动节奏的表现效果。

朱雀图。长19厘米,宽10.5厘米,厚0.4厘米,绘在两块长方形木板上。此图褪蚀较严重,有墨线括边痕迹,绘朱雀2只,相对腾舞。朱雀上方绘云纹。

玄武图。长19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绘在两块长方形木板上。此图褪蚀亦较严重,墨线括边,画面左侧主体为玄武图案,似有一人行依倚靠在龟背上。画面右上方绘一龙,形象清晰生动,双目圆睁,张牙舞爪,颈背尾弓曲,动感极强,线条徐急变化也十分明显。画面下方绘五只飞鸟,形态各异,右面一鹰正在啄食一只小鸟,左侧第二只鸟的绘画手法与其他不同,使用没骨笔法,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异兽图。长26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绘于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画面上方有锯齿形边纹,左右墨线括边。画面中绘异兽似在饮水,前有一犬蹲踞,似翘首张望。

树下人物图。长25厘米,宽18.5厘米,厚0.3厘米,由三块长方形木板组成。该图中央绘一松树,右侧下方绘一慈祥威严、姣好富贵的女性人物,左侧下方绘云纹。人物端坐于树下,脸半侧,头梳高髻,形状与棺板上的女娲相同。有一段轮廓线由于正好画在两块木板的连接处而缺失,从眉目、下颌及身体的动态等处可感觉到其自在神情。此木板画只有图案般的叶片上点缀有赭红色,其他形象完全用墨线完成。这种树下人物图,是颇受研究者关注的一种古代美术题材与式样。

龟纹图案。绘于树下人物图板的背面。该图两端用赭红色线条勾出锯齿形边纹,其中有三角形图案,三角形内填以青色。两条锯齿形边纹之间,满画面用墨线勾出菱形的连续方块,分别填以墨、红、青色底,其中或墨或赭,绘有圆、点、平行斜线的图案。由于這种图案似龟形,所以称之为龟纹图案。整幅画面线条完全徒手绘成,富有长短、粗细、快慢等变化。手法自由,色彩鲜艳,与其木板正面的树下人物图形成鲜明对比。

叶纹图案。长22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由三块长方形木板组成。此图用白色涂底、墨线括边,画面四角用墨绘柿蒂纹样、柿蒂纹尖连接三条赭红线绘出长方形框,框内中央墨绘四叶纹样,赭红色描边,所有纹样均规则华丽。endprint

云纹图案。绘于叶纹图板的背面。此图用白色作底,红线括边。墨线绘云纹(一作波纹)墨线弯曲自然,长短变化有致,其间用赭红线勾点、烘托纹样动势。整体画面自然饱满,线条恣意书写,与其木板正面叶纹图案的规则对称、庄重形成对比。

装饰图案。梯形木板,共四块。四块可拼成锥形方框,每块木板为一独立画面,一面均为连续“S”形装饰纹样;另一面为云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嘉峪关魏晋墓共发掘魏晋古墓20余座,出土彩绘砖画700余幅,多为一砖一画。其绘画风格方面,上承两汉墓室壁画,下启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文所述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奁盒木板画与砖画相比,同出一源,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处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画幅所用颜料相同。奁盒木板画与砖画都是先涂一层白色做底,然后用黑、红二色绘画。魏晋时期,受自然条件与科技条件的限制,要获得和提炼十分丰富的颜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黑、白、红三种颜料是最方便最容易获取的。其二,绘画作者应为当时的民间匠师。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民间匠师的作品存世,他们的创作活动来自长期的生活观察与大量的实践积累,“而这些人物的作品风格实际上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时代风格”。嘉峪关魏晋墓壁奁盒木板画与砖画的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与整个河西地区的晋墓壁如出一辙,不仔细辨别,会使人感觉绘画出自一人之手。在这样广大的地域范围和悠长的时间段内,其造型手法、观念及风格如此统一,实际上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历史文化传承、人文习惯、风土民情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相继的结果,是这个群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对事物加以把握的共同经验的积存。其三,画面动感十足。木板画与砖画许多画面飞扬灵动,生气勃勃,疾风流云,动感逼人,都彰显着运动美的气质。

不同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二者绘画材质不同。奁盒木板画在绘画技艺上更加精致细腻,其线条流畅如丝,有“铁线银钩”的感觉,图案的刻画更加形象生动,色彩强烈明快,用笔如行云流水,格调高雅。砖画则因表面粗糙,绘画技法奔放粗犷,结构简练朴实,主要以粗壮奔放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动物的轮廓,再加以着色。砖画注重“以形写神”,突出神态,概括力很强,不失为艺术殿堂的一枝奇葩。如《出行图》中的马队,四头五尾,采用“藏头露尾”的抽象手法,表现阵容的宏大;《宰牛图》中的屠夫紧攥缰绳,高举铁锤准备击杀,牛四足蹬地,背部弓起,瞪红了眼睛,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驿使图》中画工特意没有绘出驿使的嘴,借喻驿使的职业应当守口如瓶;《狩猎图》中奔腾的马伸腰张嘴,四蹄腾空,马尾横直,表现速度飞快。其二,画面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木板画多表现神界,如伏羲、女娲、天马、神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异兽等。砖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画卷。虽然砖画有墓主人享受庄园生活的画面,如出行、宴乐等,但比例较少。而更多的則是农民、牧民、士卒、屠夫、乐师、厨师、车马夫及从事其他劳动的群体。其中有汉族人民形象,也有少数民族形象,内容有农桑、畜牧、园林、酿造、营垒、狩猎、坞壁、穹庐、窇厨、宴饮、宴乐、博弈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