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鎏金铜蚕”传承“一带一路”精神

2017-09-22苏更林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17年7期
关键词:陕西历史博物馆养蚕丝路

苏更林

5月的北京,到处洋溢着丝路之美。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齐聚雁栖湖畔,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大计,同绘国际合作发展蓝图。

有人说,“一带一路”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没错,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也提到了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这只“鎏金铜蚕”一下子惊艳了世界。

知识链接

什么是“一带一路”?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

古代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鋈金锔蚕”:见证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鎏金铜蚕”发现于1984年,地点位于陕西省石泉县。经鉴定,“鎏金铜蚕”为汉代文物,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铜蚕”的个头并不大,全身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呈昂首吐丝状,体态逼真,制作精良,金光灿灿。

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鎏金铜蚕”终于走进了博物馆的陈列室。“鎏金铜蚕”是汉代养蚕缫丝业的重要象征,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实物见证。“鎏金铜蚕”作为古丝路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汉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的发达和活跃。

其实,在中国很早之前就有了关于“金蚕”的记载,只是没有“金蚕”的实物证据。汉代“鎏金铜蚕”的发现,无疑为中国的“金蚕”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有学者推测,“鎏金铜蚕”可能是汉代养蚕活动中进行相关仪式时使用的器物,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养蚕活动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或许有同学会好奇,“鎏金铜蚕”是如何炼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鎏金”的相关知识。作为一种工艺品,用金质材料制造自然要比铜质材料好得多,但是金质材料实在太昂贵了。大约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种叫作“鎏金”的技术。“鎏金”又叫“镏金”,也称为“火镀金”,可以为铜质工艺品包裹上一层金光闪闪的黄金层,看上去非常耀眼。

“鎏金”的过程很复杂:先把金丝和汞(水银)混合并生成金汞齐,再用加热的方法将金和汞分离,从而让金残留在器物表面上。“鎏金铜蚕”实际上是一枚铜蚕,只是在其表面上鎏了一层金。

丝路精神照亮“一带一路”

“鎏金铜蚕”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它所讲述的丝路故事和代表的“丝路精神”,仍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借鉴的财富。

如今,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已从理想走向现实,并迅速走进国际视野。

在“丝路精神”的照耀下,“一带一路”将铸就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但“一带一路”输出的已不再是丝绸、茶叶和陶瓷,而是高铁的速度、“北斗”的丈量以及中国的“智造”!

责任编辑:陆艳 责任校对:夏越endprint

猜你喜欢

陕西历史博物馆养蚕丝路
养蚕记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