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他们》看奥茨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2017-09-21阚晓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阚晓华

摘要:奥茨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受到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其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常会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创作核心,充分吸收现代文化的创作理念和相关技巧,该种小说塑造方式使其成为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并采取相对独特的心理描述方法准确揭示人物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他们》;奥茨小说;心理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106-02

奥茨于1969年发表的小说《他们》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温德尔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其中包括暴力、谋杀、强奸以及纵火等多种暴力行为,故事主要发生在底特律地区,时间跨度从经济萧条的上世纪30年代到社会局势动荡的60年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贫穷、缺乏文化的白种人的实际生活。在本部小说中作者不再将写作方式局限于传统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而是更多的进行人物心灵世界的描述,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使得本部小说展现出了显著的心理现实主义色彩。

一、对于心理现实主义的说明

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欧美文学派系,心理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汤达和福楼拜等所创作的心理小说中,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期该种小说写作方式才被亨利所发扬,该位作者也被评论界认为是心理现实主义派系的重要开创者。其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实现了主人公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充分结合,并使两者成为相辅相成的整体。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描写反映出现实社会的客观性,但与此同时还可以展示出现实社会对于主人公内心变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现实化和现实心里化的充分结合,保证心理现实主义在实际展现过程中不但能够准确反映传统现实主义,更可以促进现代主义的发展。因为其写作方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能够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在奥茨的作品中,其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理念形成了继承和发扬,并采取多种方式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其中包含了大量心理素描和意识流手法的表述。虽然表面看来仅仅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但是与常规表现方式不同的是,心理现实主义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有效去除和作品主题没有关联的人物情绪,仅仅保存能够切实反映人物性格的部分。其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基本变化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外界环境对于人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本部小说进行人物心理表述时采取的方式

在本部小说中对人物的无意识行为进行了大量分析,在展现人们对于暴力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往往较为直接。在《他们》中,所有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们始终向往上层社会,期待过上更加富有的生活,从而彻底摆脱贫穷带给自己的种种折磨。譬如,当主人公朱尔斯成为伯纳德的司机之后,伯纳德多次因为种种因素向其提供支票,该种行为也使得朱尔斯对如此轻易获得的金钱极为惊讶,当伯纳德给自己一张两百元的支票并嘱咐他换身衣服时,他仔细观看着支票上的数字,观察其是否存在拼写错误,在发现完全正确时松了口气,并将支票兑换之后前去衣服店买衣服,但是当售货员告知衣服需要进行修改,并不能立即穿上时,朱尔斯显现出的只有沮丧和遗憾。上述多种心理活动描述都极为直接有效。在本部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述和刻画极为重视细节。著名评论家指出,作者对于日常事务的细节把握有如摄像机一般,当洛雷塔发现自己的哥哥杀死伯尼时,她表现出的是慌张和不安。她当时的想法只是需要弄到一把枪。在走下楼梯进入通道时,注意到地上有一分钱,并将其捡起想到自己真幸运。该细节描述似乎和刚刚发生的杀人事件不存在任何联系,但是其更好地诠释了洛雷塔此时的心理状况,即不仅仅是恐惧,更多的是惊慌。而莫琳在图书馆看书时说自己每天都会来,但是那个图书馆管理员却装作不认识自己,此细节描述准确展示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同时也展示了莫琳此刻的心理状态,即她特别渴望可以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接触,她的内心更是极度惊慌和敏感。在本部小说中,作者采取文字的特殊排版方式展现人物细致的心理活动。

三、现实社会对于人物的摧残以及内心世界的叛变

小说《他们》开篇即展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年仅16岁的洛雷塔将男朋友伯尼留在家中过夜,在一声巨响后洛雷塔的男朋友被哥哥布洛克射死,而此时的她正被警察霍华德·温德尔追究责任,温德尔看到已经死亡的伯尼躺在旁边竟对洛雷塔实施奸污,温德尔保证将不再追究布洛克杀害伯尼的罪责。洛雷塔不得已成为了温德尔的妻子,故事的悲剧也逐渐展开。洛雷塔是一个天真善良与美丽乖巧的女孩,温德尔是一位狡诈与愚笨的人,并且一直与妓女纠缠,最后在一场事故中死去。洛雷塔与其婆婆相处非常不融洽,因此她不得已带领着孩子前往凶杀之城底特律。因生活所迫上街卖淫,但是却不幸遭遇到了警察。洛雷塔的一家处于社会的底层,她的孩子莫琳与朱尔斯也难以逃脱社会底层的命运。莫琳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女孩,通过读书她的精神上能够享受到现实社会中难以感受到的真实感以及安全感,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她极其胆小与谨慎,当不小心丢失了班级日记后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责,还书时书籍破损受到图书馆管理员指责时她显得不知所措,在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她承受着本不是她年龄段的恐慌与折磨。在家中她受到了母亲的嘲讽与训斥,无法感受到母亲和继父的家庭关怀。由此导致莫琳认为钱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她急切地渴望早日脱离这动荡混乱的生活环境,因此她不得已出卖自身的肉体换取金钱,当其继父得知她出卖肉体后对她进行了毒打,最终导致莫琳成为了植物人,当她身体恢复后她想要彻底摆脱底层社会命运。

四、人物心理和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

小说《他们》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通过描述人物个体心理活动将社会真实现状呈现出来,心理现实主义是该部小说的经典之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详细地介绍了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他们通过怎样的方式在社会中生存下来,无论是重要的人物还是次要的,作者都将人物心理活动与社会现状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也会暗示他们对底特律以及美国社会现状的想法与评价。正如该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朱尔斯,他在文具店外的心理感受,桌子没有发生移动正如同社会没有发生变化。但实际上底特律发生了重大暴动和骚乱,部分居民在底特律暴动和骚乱中受伤,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更有甚者还丧失了生命。此处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底特律暴动和骚乱的现象,尤其是人物朱尔斯的心理变化,在这次暴动和骚乱中长期精神崩溃的朱尔斯彻底苏醒过来,他在这次暴动中看到更多的是希望。群众大规模的暴动事件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底层人员看到更多的是崭新社会的到来。

通过对小说《他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特征以及对社会反映进行了综合分析,底特律的底层人民例如朱尔斯、洛雷塔、莫琳等人群实际上对于社会高层或者中层阶级的人群并没有抱着排斥和仇恨心理。房子在纷乱中被炸毁后洛雷塔与其他难民住在大砖房里。通过观察房子的布置能够知道房主十分富裕,洛雷塔在见到房子女主人后不吝言辞地称赞女主人是优雅的太太,认为女房主举手投足都不失上流社会的身份,并认为女房主与其丈夫是奇妙的夫妻。同时朱尔斯对于富有的伯纳德也相当喜欢,对于朱尔斯来说伯纳德与他以往交流的朋友不同,而他也没有厌恶不务正业的伯纳德。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非常羡慕着处于社会高层的人,他们渴望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人物且能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在分析小说《他们》的社会现状和历史发展时应当对此点引起重视,社会高阶层级的人物如伯纳德、费伊、娜旦等都被塑造成为哥特式的人物。而在介绍此阶层的人物时并没有对他们的出身与父母以及谋生手段进行详细介绍,作者只通过郊外别墅与黑人女仆等典型的哥特式手法对社会上流人物进行介绍。这是小说人物塑造的需要,而小说中的人物也确实是这样看待上流社会的人物。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他们都渴望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导致他们忽略了人物的罪恶,这正是真实的人性。

五、结语

小说《他们》中的人物形象是社会中无数的“他们”的縮影,奥茨刻画的人物都是处于社会底层形象,通过将底层人物梦想产生、挣扎以及幻灭的过程展现出来,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从而使得心理和肉体都得到释放。“他们”是美国社会底层中渺小的人物,都渴望着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而残酷的现实社会正考验着他们,压抑与恐惧依然伴随着底层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博.《他们》的心理现实主义解读(英文)[J].海外英语,2013,(05):62-64.

[2]赵丽.生命的循环——试论欧茨小说中的象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3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