蓠蒿
2017-09-21黄明山
黄明山
蓠蒿是一种乡愁。
“正月蓠,二月蒿,三月四月砍柴烧”,这是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一句俗谚。在可食用的植物相对稀少的农历正月二月,因为蓠蒿,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所以我宁可固执地说,蓠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尽管我们只吃它的茎,并且还是那一部分嫩嫩的茎。那种脆嫩、辛香的味道,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调。
尤其是腊肉炒蓠蒿,更是乡土菜系中的上品。为什么呢?又回到了农历的时令里,乡愁的辗转中。腊肉之腊,是储存过往、守望时光的最佳方式。在农村有腊水之说,腊水就是腊月的水,立春以前的水,与春水相对应。立春以后则叫春水了。用腊水浸过的食物,到了第二年初夏割麦子的时候,都不烂不腐,没有异味。而用春水浸过的东西,开春不久就臭了。
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采蓠蒿和理蓠蒿。每年初春,在沟边河畔以及城郊的空地上,都会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些鲜嫩的春草野菜,较早上青的就是蓠蒿,有香蒿、辣蒿,接着又有苣荬菜、车前子等野菜。采蓠蒿相当于踏青,是初春野外的一次次放纵。通常在早晨或者雨后,蓠蒿撇开了人,夹在野草中偷偷地长,疯疯地长,争先恐后地长,长啊长,等你偶然路过,呀!这么多的蓠蒿!你在惊奇之余,忍不住就要动手了——采蓠蒿。协调双手,左右开弓,从跟部一掐,水脆水脆的,一会儿就是一捧。放在一边,继续掐、掐、掐。差不多了,找一根靠谱一点儿的草,缠住,带回。到了家里,仍然停不下来,接着就理蓠蒿。从蓠蒿的顶部往根部退叶子。用力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就会把嫩茎弄断。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好掌握的东西,慢慢实践就会熟稔于心了。不知不觉,手指头有了起色——墨绿墨绿的,近似于黑,蓠蒿茎的汁液黏附得紧紧的,像是被染过了一般。一般一次是洗不掉的,不要紧,又不是什么脏东西,分期分批地洗,何况还有余香残留,劳动的痕迹,也是乡愁的一回浸染吧……
我对蓠蒿算是一种偏爱。从采蓠蒿,到理蓠蒿,到吃蓠蒿,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津津有味。新上市的蓠蒿我是不会放过的,买回家里后手是不会停下来的。其实,我是喜欢那样一种乡土的氛围。往往在理蘺蒿的时候,我才有了俯下身子接地气的感觉。常常,在新年的正月,我回到老家农村,总是喜欢去沟边河畔散散步,若发现蓠蒿,我就会采上一把。
秋季将至,蓠蒿开花。偏偏这时候,人们大多不认识它了。那头状的花序,那密集成圆锥形的花丛,一下子变成了秋风中的野草,可惜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