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地区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17-09-21张明王飞兵吴优
张明+王飞兵+吴优
摘 要:近年来,宿迁市美洲斑潜蝇发生较重,严重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通过总结分析美洲斑潜蝇发生的特点和原因 ,提出了“农业、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绿色防控对策。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原因分析;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7-0069-02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其连年在宿迁地区瓜、豆类、茄果类蔬菜等上发生危害,年受害面积达2.67万hm2,严重影响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菜农在防控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为有效控制美洲斑潜蝇危害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笔者对宿迁地区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 发生与危害
1.1 传入与分布 美洲斑潜蝇于1993年传入我国的海南省。由于它具有世代短、寄主广泛、适应力强等特点,很快向北扩散,1995年传入我市,在宿城区蔡集镇荷仁豆田中危害,疑似引种荷仁豆随种传入。1995年至1996年仅2a时间,美洲斑潜蝇就由零星发生发展成普遍发生,由宿城区迅速扩散到全市,且虫情越来越重。
1.2 危害症状 据调查,美洲斑潜蝇以幼虫潜入叶片内取食叶肉,形成不规则的白色蛇形蛀道;雌成虫在叶片上刺孔产卵和取食汁液,形成不规则的白点。植株受害后,主要是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早衰、变黄、枯死;伤口还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1.3 发生现状 美洲斑潜蝇的寄主范围较广,在宿迁地区严重危害葫芦科的黄瓜、丝瓜、西葫芦、西瓜等;豆科的荷仁豆、四季豆、菜豆、豇豆、扁豆等;茄科的番茄、辣椒、茄子等,十字花科的青菜、白菜等。在受害的作物中,以豆科、葫芦科受害最重,2016年5月上旬调查,荷仁豆株被害率平均为72.1%,叶受害率平均18.2%;2016年9月下旬调查,豆科、葫芦科株被害率分别为52%、64.6%,叶被害率分别为15.6%、18.4%,产量受损严重。同时,由于农民群众在防治时,因防治适期、药剂等把握不准,常发生防治失时、用药量大现象,不仅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降低了品质,影响销售。
1.4 发生特点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宿迁地区美洲斑潜蝇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发生范围普遍。集中蔬菜基地、零散菜田甚至单株植株上均有发生、危害。二是受害严重。2016年5月调查,部分田荷仁豆株被害率达100%。三是发生时间集中。美洲斑潜蝇在荷仁豆上主要危害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露地蔬菜上主要危害期为9月至10月。四是前茬为豆、瓜类蔬菜的重。前茬为黄瓜、四季豆、辣椒、茄子等蔬菜的重于前茬为水稻、玉米的田块。
2 田间消长规律及原因分析
2.1 田间消长规律 美洲斑潜蝇在宿迁地区1a发生10代,世代重叠严重,田间查见各虫态同时存在。在宿迁地区荷仁豆上一般4月上旬始见成虫,4月中旬出现幼虫发生高峰;5月上旬荷仁豆清茬后危害其他蔬菜作物,到5月底到6月初出现发生高峰;7—8月因高温天气对美洲斑潜蝇活动抑制,发生减轻;到9月份田间虫量开始上升,到9月底至10月初出现危害高峰;11月份后美洲斑潜蝇在种植荷仁豆等蔬菜的小拱棚内或温室内越冬,不能在露地菜田越冬。2016年4月至5月在宿城区蔡集镇调查,4月上旬和5月上旬分别出现两次成虫高峰,落蛹高峰日在幼虫高峰后7d出现,表明始发代周期为30d左右,幼虫历期7d左右;2016年9月至10月调查,2次幼虫高峰和落蛹高峰均相隔20d左右,落蛹高峰日均在幼虫高峰后5d左右出现,表明主害代历期大概20d左右,幼虫历期5d左右。
2.2 原因分析
2.2.1 作物布局的影响 通过多年调查,表明美洲斑潜蝇的发生量与危害程度与作物布局有很密切的关系。美洲斑潜蝇喜食瓜类、豆类、菜类的作物种植在宿迁地区常年都有生长,特别是荷仁豆种植集中、面积大、种植时间长,十分利于该虫的发生与危害;设施蔬菜面积,常年过冬蔬菜面积达3.33万hm2以上,不仅为美洲斑潜蝇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料,而且为其越冬、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2.2.2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的生长、发育、存活和产卵有较大的影响。据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其世代发育的起点温度为9.6℃,有效积温为285.70℃。在13~31℃温度范围内,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美洲斑潜蝇适宜区温度为20~31℃,宿迁地区4中下月和10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一般都在18℃左右,9月平均气温在22℃左右,适合美洲斑潜蝇发育。如遇暖冬和暖春年份美洲斑潜蝇则发生量更大、危害更重。
2.2.3 湿度的影响 湿度对美洲斑潜蝇的存活率影响极大。室内研究表明,该虫的蛹连续浸水24h,高龄蛹的羽化率为87.5%,低龄蛹的羽化率为20%;连续浸水48h,高龄蛹的羽化率为30%,低龄蛹就不能羽化。田间调查发现,2015年3月底4月初,降雨较多,田间积水,对蛹的羽化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田间虫量明显减少。美洲斑潜蝇发生的适宜相对湿度为30%~70%,而宿迁市4、9和10月份历年降雨量均较少,湿度适宜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暴发。
2.2.4 天敌的影响 据调查表明,美洲斑潜蝇在宿迁地区天敌主要有潜蝇离胯茧蜂、黄色蠼螋等,但是在美洲斑潜蝇危害期,天敌的种群数量不高,对美洲斑潜蝇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3 美洲斑潜蝇的绿色防控技术
根据多年研究,宿迁地区美洲斑潛蝇的防治应坚持“农业、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通过采取轮作换茬、耕翻土壤、清洁田园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控制美洲斑潜蝇的危害。
3.1 农业防治 一是合理布局。将美洲斑潜蝇喜食的瓜类、豆类、菜类与受害轻的作物苦瓜、葱、蒜等或非寄主作物进行合理布局和轮作,减轻为害。二是深翻土壤。清茬后或播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将地表上的幼虫和蛹翻入深层土壤中,以降低其存活率。三是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摘除虫叶和下部老叶。四是清洁菜园,及时将寄主植物的残余茎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恶化害虫的生存条件。
3.2 物理防治 一是根据美洲斑潜蝇具有趋黄的习性,采用黄色粘板诱杀美洲斑潜蝇成虫,一般在田间1hm2放525~600块的粘虫板。根据作物定悬挂高度,如荷仁豆田悬挂高度1.5m,控制效果较好。二是使用20~25目的防虫网进行防虫,防虫效果达90%以上,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其他害虫。三是用地膜覆盖,通过闷蛹杀死落地蛹。
3.3 生物防治 在药剂防治美洲斑潜蝇时,要注意加强对潜蝇离胯茧蜂、黄色蠼螋等天敌的保护;在农作物四周保留禾本科杂草,如菵草、假苇拂子茅等,收割后避免“三光”,营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田间人工释放天敌,使其充分发挥天敌对美洲斑潜蝇控制作用。使用生物农药灭蝇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美洲斑潜蝇的为害,防效均在80%以上,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苦参碱、印楝素可与灭蝇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交替使用(表1)。
3.4 化学防治 经多次试验示范,使用30%杀虫单、30%辛硫·氟氯氰、2.5%高效氯氰菊酯、40%敌敌畏、10%溴氰虫酰胺在4月上旬防治荷仁豆美洲斑潜蝇成虫及4月中旬防治低龄幼虫(幼虫危害虫道长度大于0.5cm或叶害率达5%),防效均在80%左右(表2)。90%的杀虫单效果较好,但防效期不长,应与防效期长的药剂混用。目前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有效化学药剂较少,容易引发抗药性。为降低美洲斑潜蝇对单一农药品种的抗性,应混用或交替用药。
参考文献
[1]陈再廖等.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生物学初报[J].浙江农业学报.1998,10(3):133-135.
[2]张慧杰,李建社,张丽萍,等.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种类、适合度及其为害性的评价[J].生态学报,2000(1):135-139.
[3]陈再廖.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8(3):133-135.
[4]秦厚国,叶正襄.美洲斑潜蝇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
[5]韩桂仲.美洲斑潜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32(4):407-409.
(责编:徐焕斗)endprint